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低调闹鬼:《幽暗的水底》

午夜时看到詹妮弗·康纳莉的采访,这个消瘦的女演员在影片中的逼真情绪,突然让我想看看这样一部翻拍片。观影的过程证明,这是一部美国近年来少见的心理恐怖电影,恐怖不够,却细致有加。日本版由[午夜凶铃原班人马制作,编剧铃木光司和导演中田秀夫强调表现“生活闭塞所引起的不安”,所以人物的心理状态成为影片的核心:戴莉亚的儿时伤痕导致了夜夜噩梦,而在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斗争过程中,怕失去女儿的不安加深了恐惧,幽闭环境则使得这一切越发纠缠不去。本片比较忠实日本原作,很多细节都一致,比如母亲的身世和面临的家庭困境,小女孩的红色书包。如果要找区别,本片的情节更加简单,主要集中在古老陈旧的大楼里,着重渲染了母亲的心理状态。原版里面有一段是母亲与父亲在法庭上的对垒,在本片中被完全省略。这个删除也许会让观众感到不过瘾,但另一方面,人物的情绪却站到了中央。

如今充斥银幕的B级恐怖片更强调视觉上的恐怖,美国人擅长制造恶心却并不令人恐惧的鬼。在翻拍日本经典恐怖片获得票房上的极大成功之后,好莱坞也开始注重表现让心脏急速跳动的疯狂窒息感,观众也的确开始体会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就这一点而言,本片无疑更加出色,导演摒弃了讨好美国观众的化装技巧,直接切入心理层面,通过陈旧公寓窗外不停的雨水,幽闭的电梯,阴沉的天空,狭窄的走廊和不断涌出的黑水,来表现戴莉亚的孤寂感。美式恐怖片中经常突然出现吓人一跳的恶心鬼怪,在本片中难觅踪影。失足落水的孤单小女鬼娜塔莎,虽然日夜纠缠着母女俩,但凄凉的身世使她楚楚可怜,导演甚至不打算为这个孩子制造丑陋的外表—她一头黑发,清秀可爱,眼里流露着对母爱的渴望。在浴室那场戏中,娜塔莎的孤独和执着与戴莉亚那样相似。所以结尾尽管让人黯然,我仍然感觉到心底的一声叹息:这个小女孩称得上最让人同情的鬼魂。

本片的恐怖元素显然不够,对于美国观众而言太过含蓄和低调,以女主角的心理来层层累积情绪和推进故事让习惯恐怖刺激的观众觉得不适应。实际上,本片与其说是恐怖片,还不如说是讲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灵异电影更为合适。这样的低调并不讨美国大多数观众的欢心,观影过程中的影院是沉寂的,部分男性观众甚至发出嘘声。实际上,导演在掌握悉怖气氛的营造上做得不错,深夜的梦魇反复出现,让人虚实莫辨。日式恐怖以推理悬疑取胜,本片的悬疑元素主要来自于楼中是否真有鬼魂,和女主人公和丈夫间关于女儿抚养权的角力。这两条线索随着母女住进了老旧的公寓,如影随形地往前发展,而拥有不幸童年的戴莉亚则在这一过程当中情绪渐渐处于崩溃的边缘:现实和梦魇交缠,真实的不安和脆弱伴随着若隐若现的鬼影,她心理上的临界点随时有可能被跨越。如果无法体会角色的情绪,难免会认为这是一部乏味的电影。影片悲剧调子的结尾,也让习惯了大团圆结局的美国观众很不高兴,他们认为这是一部让人无比沮丧的恐怖片,因此影片的票房前景堪忧。

本片是詹妮弗·康纳莉一个人的电影,她饰演的戴莉亚挣扎在痛苦的回忆中,为了保护女儿心力交瘁,脆弱而敏感,无助又坚定。面对镜子吞食安眠药的一幕,詹妮弗·康纳莉把角色的神经质、不安和面对生活的疲惫表现得细致入微。最后在浴室,试图劈开浴室玻璃门救出女儿的镜头,她饱满的情绪让我想起了闪灵冲中杰克破门而入的场景。

评论有60%是批评的声音,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影片给了女主角太多的心理描写,而忘记了一部恐怖片需要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另外40%的赞扬则为影片把恐怖点向人物心理转移感到兴奋,认为这是一次向经典恐怖片的回归。《纽约每日新闻》赞扬本片具有“诱惑的诡异”,而《村声》批评“影片的失败在于,它所传达的和它承诺要传达出的东西,是两码事”。

文/子君、歪歪(美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低调闹鬼:《幽暗的水底》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