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笔记|关于村上春树和他的《刺杀骑士团长》

原创 愚姑娘

刺杀骑士团长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01

这是一部典型的村上作品。

而且是村上时隔7年的长篇小说。即将古稀之年的村上,在《刺杀骑士团长》里早已跨越《挪威的森林》的青春年少,而是在书中将个人、家庭、社会描绘出了另一番风景。

村上的作品向来不是一言能以蔽之的,我想不同阶段的自己再重读村上的作品,也都皆会有不同的感悟。以下读书笔记为2018年的我。

本小说中,主人公“我”(请允许我用“我”来替代主人公,因为全篇完全没有提到“我”的名字),是一位默默无名的36岁的肖像画家。“我”结婚6年过着平凡普通的日子,虽然肖像画并不是“我”所喜欢的绘画方向,但起码可以用来维持生计。

生活突然改变的那一天,是妻子突然提出了离婚请求。于是“我”搬离了妻子的家,自驾漂泊了一年后,搬到了故友的父亲在深山中的旧居长期落脚。

图片来自:摄图网

故友的父亲雨田具彦是一位绘画大家,孤僻而又远离世俗,现已过耄耋之年住进了养老院。

“我”住下的旧居是雨田具彦的个人画室。有一天“我”不小心在暗藏的阁楼里发现了雨田具彦未对外展示的一幅日本画,“我”给它命名为《刺杀骑士团长》。

《刺杀骑士团长》所画的场景是莫扎特在歌剧《唐璜》中的一幕:主角唐璜想要非礼未婚女性安娜,于是安娜的父亲“骑士团长”上前与唐璜搏斗,但最终却被唐璜所刺杀而死。

莫扎特歌剧《唐璜》剧照

“我”深深被这幅画所打动,并且在“我”发现了这幅画之后,一连串诡异的事件发生:半夜固定时段听到铃声、认识了神秘的免色先生、从深井中找到了古老的铃铛、同神奇的少女真理惠变得熟悉、以及见到了《刺杀骑士团长》那幅画中的人物骑士团长从画中跑出来到“我”身边…

全篇小说总归分为两篇,分别为:
第一篇:显形理念篇
第二篇:流变隐喻篇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村上的这本书,那我会选择“理念”和“隐喻”。

02

第一篇:显形理念篇

什么是“理念”?

“所谓理念,总之就是观念。但并不是所有观念都叫理念。例如爱本身恐怕就不是理念。可是促使爱得以成立的无疑是理念,没有理念,爱就不可能存在。”

好的,这很村上。

在书中,“我”在阁楼找到雨田具彦所绘画的《刺杀骑士团长》后,骑士团长便从画里走了出来,并告诉“我”说,他便是“理念”本身。

骑士团长(即“理念”)同“我”的对话,在“我”举棋不定、一筹莫展时指引“我”向前走,逐步引导“我”去探索、去思考和去改变。

在雨田具彦的《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中,主人公唐璜一剑刺在骑士团长身上,骑士团长鲜血淋漓走向死亡。而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结局,却是骑士团长变成了可以走动的骇人雕像,最终把唐璜领去了地狱。

就如,在村上的《刺杀》这本书中,“我”同骑士团长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并且刺杀了骑士团长,骑士团长消失不见。

莫扎特歌剧《唐璜》剧照

最终的最终,“我”回到城市,回归同前妻的生活,又回到从前以肖像画为生的平凡日子,并且有了“女儿”(剧透了,不好意思)。但,好像“我”的心态也变了,“我”好像又看透了什么。

现实世界中我们的“骑士团长”

“宇宙规律无有例外。理念的优势在于本来无有形体。理念通过被他者认识才得以作为理念成立,才得以具有相应的形体。”

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所能看到的跑出绘画外的人物也会不同。

书中“我”看到《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后,所遇到的是骑士团长。但书外的你可能看到《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后,可能会遇到罗马教皇。

笔者一介草民,固然悟不出村上所想表述的万分之一。但在读完他这本书后,便隐隐约约开始思考考属于我的“理念”。

这本书,仿佛把我坚硬的铁门拨开了一条缝隙,眯起眼睛想要看到远方的“理念”。

“这个汇报材料,你应该按这个逻辑去写…”
“为了以后发展,你应该多参加参加饭局…”
“到了这个年龄,你应该多考虑个人问题…”
(好吧,可能最后一个才是重点!)

好像这些句子都像一张张封条贴在自己身上,年纪越大、见到的人越多,就越有更多的封条一层一层裹在身上。仿佛就像一只越裹越大只的木乃伊,真实的自我好像早已看不见了。

可能也是我最近工作中团队遇到了一些波动,正处于工作的“三年之痒”时期。又恰逢村上这本书,于是就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好像一直并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年纪小的时候,看到满大街的肯德基、麦当劳,于是立志想开中餐连锁,把中餐也推广到全球(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老娘舅和真功夫)。然后到了大学,满腔热血参加社团,想要认识这个世界再多一点。在申请硕士的Personal Statement里提到想要通过金融的手段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等…

但是最后的最后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却是随波逐流找了所学行业的一般普通工作:做项目的尽职调查、写报文、做PPT做材料…

到现在工作三年,可能认识了一些人,也可能看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又可能也学到了皮毛的行业知识。

但我好像反而看不到自己的“理念”了。

图片来自:《北京女子图鉴》

“原本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路,一直像一般人那样走过来的。不料那条路忽然从脚下消失了。只好在不知东南西北的情况下两手空空地朝一无所有的空间屁颠屁颠走下去。”

村上描绘的“我”,在听到前妻要求离婚的要求后,选择踏上独自旅游和生活的日子。不断反思和思索,找到了藏着铃铛的中井(日文里“中井”[いど],同本我[ido]同音),开启了“我”的下一篇。

图片来自:摄图网

我想,我们也该放下脚步,静一静、缓一缓,直到遇到自己的中井(ido)。

03

第二篇:流变隐喻篇

书中“隐喻”了什么?

非常村上地,村上春树在书中构造了另外一个空间。仿佛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和场景,都带了一些对现实的“隐喻”以及“双重隐喻”。

比如,之前提到的:“中井”隐喻着“自我”;半夜自动想起的“铃铛”隐喻着“理念的召唤”;召唤出的“骑士团长”是隐喻“另一个自己”…以及“我”画的几幅肖像画、遇到的人和看到从画里出来的人物等,都带着映射和隐喻。

图片来自:摄图网

村上隐喻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也隐喻的是这整个社会。

书中的绘画大师雨田具彦年轻时在奥地利求学,经历了纳粹屠杀,并且见证了他的弟弟在被迫参加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后无奈选择自杀身亡。感受了这些的雨田具彦最终画出了《刺杀骑士团长》,但从未未对外展示或提起这幅巨作。

因为他内心深处想要刺杀纳粹高官,从而把他愤怒、懊悔、不满的情绪,全部都表达在了这幅画里。

但他仍是不敢对外展示他过去那段黑暗的经历。

我猜测,一方面是害怕暴露自己内心黑暗的一面,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想法和舆论相悖,被嗤之以鼻。

这幅画源自于歌剧《唐璜》,而唐璜情结恰是指:有的人表面上不乏陪伴者,但其实他们内心是寂寞和空虚的。他们怕付出真情,不敢用心去对待,所以他们选择游戏,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看待感情。

这算是第一重隐喻吧。

第二重隐喻,是关于社会:

“是所谓南京大屠杀…有人说中国人死亡数字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通过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村上表达了以上的观点。

是强权政治下对个人造成了创伤,也给整个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疤痕。

站在我的角度,我会把这部分隐喻理解为:现今对历史的一味逃避,恰恰给当今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黑暗的历史烙印在心里,即使人们生活中不再有相同的经历,但这段遮遮掩掩的历史,的的确确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一代人,以及一代一代社会。

与其避重就轻、淡化历史,不如大大方方承认,找到属于国家和民族的“理念”,回归到“自我”的发展才是务实的正道。

“我是这样认为的,需要大刀阔斧转型的时期,无论谁的人生中恐怕都是有的。一旦那个临界点来了,就必须迅速抓住它的尾巴,死死地抓紧不放,再不松手。世上有抓住那个点的人,有抓不住的人。雨田具彦先生做到了。”

到了关键的时期,需要的是直面黑暗的诚心、打破桎梏的决心和保持赤诚的恒心。
04

后记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内涵远远比我所描述的丰富得多得多。这本小说褒贬不一,有人说故事太冗长和散漫,也有人说是最具村上代表性的作品。

实话说,在我读到后半篇关于隐喻的时候,的确是有些跟不上节奏了,就好像在做一篇没有答案的阅读理解,想要抠每一个角色和场景所对应的隐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出色的隐喻会让所有事物中隐含的可能性的河流浮现出来。犹如优秀的诗人会在一种光景中鲜明地演示出另一种新光景。不言而喻,最好的隐喻即是最好的诗…我想雨田具彦画的《刺杀骑士团长》可能就是‘另一种新光景’。”

我想村上春树写的《刺杀骑士团长》可能就是“另一种新光景”。

“我”在看到画时,看到了雨田具彦展示的“隐喻”,遇到了画中走出的骑士团长,并看到了身上另一个隐藏着的自己;那我们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之后,会不会看到书中的骑士团长来到自己的身边,在遇到种种奇妙的人和事的时候,同你说话给你指引?

是的,书中还有很多出彩的人物和空间构思,我在这篇读书笔记中只字未提。书中最后“我”给神秘少女真理惠的肖像画,始终没有完成。

“画未完成,就像我本身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岂不很妙?”真理惠说。“拥有完成的人生的人哪里都没有的。所有人都是永未完成的存在。”

作者:来自南京的愚姑娘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笔记|关于村上春树和他的《刺杀骑士团长》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