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脚踏曾经的“红土地”

文 /李志平(辽宁)

我第一次跨出国门,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而且很幸运这第一脚踏进的是“红土地”——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

激 动

碍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出境前苏联只是在与我国黑龙江接壤的俄边境一个城市短暂逗留,到不了莫斯科,也无缘涉足莫斯科红场、观瞻不到著名的克林姆林宫。但也着实“幸福”了一番、激动了一番,毕竟是出国啊,而且是脚踏曾经的“红土地”——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眼里,“苏联”曾经是一个“红色”的音符,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和憧憬的未来。列宁斯大林、克林姆林宫、红场……这些伟大的名字、神圣的字眼我们曾经如雷贯耳;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托尔斯泰……这些文学大师曾经让我们崇拜敬仰;《这里黎明静悄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悦耳听的歌曲曾经让我们心潮荡漾;《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红色书刊”曾经让我们爱不释手……
大多“过来人”都高声朗读或者背诵过这样几句:“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一只黑色的精灵,高傲地飞翔。”一定会都记得这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些经典作品深深影响了我们一代甚至几代人。
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种关乎“红色”的追忆、一种心底里曾经有过的崇拜和激动,我们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的组合(最年长的四十年代末出生,最年轻的是“70后”),在三九隆冬的一个傍晚,踏上了那片“非常期待”的异国土地。

感 慨

我们是从东宁口岸入关的,空旷、荒凉,广袤、无垠……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感触扑面而来——海叁崴,原本属于我们中国的领土。1860年,根据俄与我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让给沙俄,俄将其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味“控制东方”。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先后占领我中华民族146万平方公里,海叁崴就是其中的精华部分。看过《康熙王朝》电视剧记得有这样一幕:周培公用10年时间绘制的大清“皇舆全图”,其中明确标出贝加尔湖和海叁崴在内的146万平方公里为大清领土。至今只有150年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
走了很长一段路也没看见几个人,真是地广人稀,又恰逢天寒地冻。偶见几个苏联老大妈,她们集“严寒酷暑”于一体的装束着实让我们惊讶疑惑了一番:一件裘皮大衣裹身,这与天气很吻合,但几乎完全裸露的大腿又仿佛时值盛夏,看来她们还真是不怕冷。我们一行人看着她们都觉得冷,其实真的是太冷了,比我们的哈尔滨要冷不少。于是,很快入住了宾馆。这是个微型小旅馆,设施也简单,但很洁净、很温馨。服务员不是妙龄女郎,而是“苏联大嫂”,不失友好,甚为热情,好像很久以前我们曾经相识过,因此并没有在异国他乡面对外国人的那种陌生感。
歇息片刻,我们整理行装,发现还剩有几包方便面和一些从哈市带过来的红肠等食品。本来也可以返程时再用,一位老校长说“送给那位服务员吧,让她也尝尝我们的东西。”“人家能喜欢吗?”有人接话说。我也这样想,毕竟是大国啊。但不管怎样,是我们表示友好的的点点心情。出乎意料,这位苏联大嫂异常的高兴,连比划带说的一个劲地点头致谢,我们虽然听不懂,却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感动,我们被真诚和热情感染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种自豪和自信:为我们是中国人,也为我们曾经同一阵营中结下的友谊。

意 外

晚上,随团导游安排说去看看文艺表演,对俄罗斯文学艺术并不很陌生的几位老校长热烈响应。于是,我们被带进一个“礼堂”似的剧院,里面人并不很多,好像也有我们自己同胞的面孔,都是来旅游观光的吧。
落座后不久,帷幕拉开,漂亮的俄罗斯姑娘身着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跳起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肌体语言”世界通用,由此就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美的欣赏和心怡,未婚的俄罗斯姑娘本就有“世界级”美女之称谓。
似乎还没有从新奇和兴奋中回过味儿来,我们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了:只见舞台上的姑娘们一拨一拨的退场,又即刻一拨一拨的出场,开始以为是舞蹈动作花样所致,其实不然。进进退退的姑娘们一再的换衣服,确切地说,不是换,而是脱,好像两三个来回下来,长衣长裙就变成了袒胸露背。还好,虽然看的有点晕,也算能接受,毕竟是舞台上的表演。突然,剧场内灯光全灭掉,正诧异中,灯光骤亮,不知何时被拉上的舞台大幕也同时骤开,还没等我们晃过神儿来,就见几个姑娘从侧台跑上来了,而且全部是“三点式”。“这是什么舞蹈啊?要这般装束?”老校长们有点不情愿了,有点坐不住了:“这是要干什么?”说话间,台上的姑娘们舞动了几个动作就又下去了,可能是来个小插曲渲染一下气氛?还真不是,瞬间,舞台上又明晃晃的跑上了几个姑娘,这回竟然是光溜溜的“一丝不挂”!只听“妈呀!”一声的喊叫,我们的老校长仿佛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腾”地从座位上“弹跳”了起来。
确实吓人一跳,甚至让人有些惊慌失措。这还不算完呢,很快,台上的姑娘们又“小鸟回巢”一样的飞下舞台,分别来到观众席,面对面的,当然是和男士们拉手递笑、投怀送抱,有的已经快速地坐在某男士的怀里了……如此场面着实让人感到尴尬,甚至不堪入目。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很传统的老校长们哪受得了这个啊!“刘导啊,咱走吧,可不能再看了,怎么能看这个呢?……”一老校长很无奈又非常坚定地对家里陪同来的导游说:“这200元钱咱宁可白花了!”于是,我们不顾刘导为难的情绪,逃也似地离开了剧场,随之心中所存的美好也即刻灰飞烟灭,升腾起来的是万般的迷惑不解:为什么会这样?“红色”的土地,“红色”的国家?”
也许我们想得太天真了,或者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彼时还属于前苏联“后时代”的初醒期,被颠覆、被瓦解的美好还远未复苏,个别角落覆满尘埃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令人意外又非常的遗憾。

思 索

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前苏联丰富的文学宝库,年轻时读过的书,那些曾经有过的神圣与敬仰,都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而受益匪浅。回过头来我们不禁感叹: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车轮,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二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迎来了共产主义的空前高涨。这样一个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有过突出贡献的国家,一个我们曾视为榜样,与我们有过千丝万缕关联的民族,竟然在顷刻间分崩离析,迅速土崩瓦解,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出乎意料的世纪性巨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避之不及的民族灾难。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解体留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前苏联死于自杀而非他杀。“由俭变奢易,由奢变俭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颠覆不破的客观规律。事实表明,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政党注定是要失败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注定是要被消灭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相信,这其中的立、破、兴、衰,个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将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宝贵财富,将永久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镌刻在史册上,警醒并且丰富着人类文明,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与成熟,因为历史的车轮总是要是在曲折中前行的。
解体的是一个政权,危害的是一个国家,承受的是一个民族。由此及彼,对这次所经历的两件不同事情的意外和疑惑我们好像找到了答案——为什么苏联大嫂对几包方便面会喜出望外;为什么妙龄女孩为得几文小费而丧失尊严。
俄罗斯之行将近二十年的事了。写这篇文字的今天,前苏联已经再次崛起。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俄罗斯负重前行,历经了多次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直至现在雄踞在世界之林,成为实力大国。曲折前行,也许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真谛!

总编:张同辉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脚踏曾经的“红土地”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