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在路上》读后感 -趁着年轻生猛,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

作者:卖书狂魔熊猫君

疯狂,带劲,刺激,太TM嗨了!

原谅熊猫君这么激动,因为这两天又读了一遍《在路上》,整个人都在燃烧!

像在空旷笔直的公路上飞飚,同时接二连三地燃爆烟花,灿烂到晕眩!

直至现在,内心仍止不住战栗,所以今天要再次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作家冯唐说:“只要人类社会还有书店存在,人类还读书,百年后,千年后,这本书还会立在书店的书架上,还会让文艺青年热血沸腾。”

抵抗平庸,生猛自由,每一个内心滚烫的人都会被这本书点燃——

《在路上》
[美] 杰克·凯鲁亚克

点击上图,6折带走《在路上》

太有名,这本书。

就算没读过书,多少也听说过书名。

没听过书名,也知道那么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句话就出自《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这个人绝对生猛。

众所周知的“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20 世纪头号文学浪子。

他花了七年时间旅行,然后只用三个星期时间,一边喝着咖啡、烈酒,一边用着致幻剂,写完了《在路上》。

所以《在路上》的故事,也特别生猛。

一句话总结,其实就是一群年轻人横穿美国疯狂旅行的故事。

一说起旅行,我们想到的是美食,美景,漂亮的酒店,但他们可以说是绝对的“穷游”:

打一上路就是身无分文,有钱就坐汽车,没钱就搭车;

气温低的时候只能盖着油布取暖,喝劣质的威士忌御寒,最穷的时候只能捡路边的烟蒂回去抽。

实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们就停下来打零工赚钱,什么采棉花,搬货物……

怎么看都不像旅行,简直就是流浪嘛!

但这群人生猛就生猛在于,就算口袋空空,潦倒落魄,也不妨碍他们纵情狂欢——

疯狂酗酒,整夜的舞会和爵士乐,各种疯狂的party;

毫无节制的性爱,早上醒来身边睡的都是陌生人;

在酩酊大醉中朗诵诗歌,在夕阳下光着身子飙车……

他们做了几乎所有出格的、普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疯狂颓废,却生猛自由。

1959年,鲍勃·迪伦只有18岁。

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音乐史上的传奇,也不知道自己以音乐人的身份拿下诺贝尔文学奖,

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翻烂了《在路上》,后来他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以至于很多年后,他会在全国巡演过程中,专门赶往凯鲁亚克的坟墓前致敬,重读《在路上》。

多年来,《在路上》和作者凯鲁亚克就像是这些文化偶像的偶像——

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在路上》;

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摇滚乐、朋克、嬉皮士、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都因《在路上》而生!

更夸张的是,在这本书引发的风潮期间,

美国卖完了亿万条李维斯牛仔裤、100多万台煮咖啡机!

时至今日,《在路上》依然是各国年轻一代的必读经典。

痛仰乐队甚至专门写了一首《再见杰克》向作者致敬。

“大约在1959年,我读了《在路上》。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 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

——鲍勃·迪伦

熊猫君觉得,《在路上》之所以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最让人着迷的,绝非主人公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

而是他们身上和生活死磕的勇气。

主人公萨尔,是一个和姨妈住在一起的年轻作家。

刚和妻子离婚,又是大病初愈,觉得生活里“所有的东西都死了”。

直到他认识了另一个主人公,迪恩。迪恩是个传奇人物,他终其一生都在流浪旅行中度过。

他酗酒,偷窃,滥交,但却随身带着普鲁斯特的书,喜欢音乐,整宿地和你谈论文学和哲学。

女人们被他迷得神魂颠倒。

他身边有个18岁的老婆,外边有个痴心的情妇,露水情人数不胜数。

连男人也抵抗不了他的荷尔蒙,萨尔的朋友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当我们困在格子间被一成不变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时,

他们躺在荒凉公路的大卡车后座里大声歌唱;

当我们在平淡的婚姻和柴米油盐里团团转时,

他们在舞会上纵情狂舞,大汗淋漓;

当我们无法避免地走向家人和社会安排好的轨道时,

他们抛弃了一切稳定、平淡、正常,选择一直在路上。

我们总是想着,存钱,好好工作,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他们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物质财富不是唯一的成功。

一个人应该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去冒险,去体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试想一下,从未疯狂,从未出格的人生,该是多么无趣啊。

这让熊猫君想起《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这段话——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

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我想把《在路上》推荐给每个人,但老实说,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它那种松松散散,却令人极速狂飙的阅读体验,难以用语言形容!

但是——

在最初的呓语和细碎过后,会迎来一种极其莫名、摧枯拉朽般的阅读体验,

巨大的能量喷薄而出,拉扯着你读下去,直到一口气读完。

这种强烈又怪异的阅读体验,来自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创作时用的“自发式写作”法。

就是手随着脑中思绪不停书写,不眠不休,直到写完!

1951年,凯鲁亚克把自己关在纽约的一间公寓里。

整整三个星期,他一边服用致幻剂,一边听着爵士乐,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写作。

他把临摹纸黏在一起,成了一个连续不断长达30米的卷筒纸,

写得大汗淋漓,三条T恤轮流换着穿,直到故事落幕。

△ 《在路上》长达30米的手稿

一本在写作期间就浸泡着“酒精”、“致幻剂”的书,其文字的迷幻感更甚。

所以有人说,看《在路上》像高速飙车,有人说像看一个梦。

总之只有割舍掉以往读小说时那种细嚼慢咽、反复回味的习惯,不管不顾,一股脑往前读,才能抓住那种令人极速狂飙的阅读狂喜!

就如同书里的主人公放弃一成不变的生活,决定在路上一样,

一辈子都在追赶着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说话,疯狂地活着。

从出版至今,《在路上》已经发行300多万册,被翻译成25种语言,风靡中、美、日、法、意等。

熊猫君给大家推荐读客经典文库版《在路上》,选用1957年《在路上》VikingPress的初版底本,由《教父》译者姚向辉翻译。

为了让不熟悉美国的读者也能快速理解情节,重新绘制了主人公4次横穿美国的驾车路线,

顶级插画师原创的3幅嬉皮风全彩插画,感受主人公极度迷乱、极度亢奋的状态。

为了纪念凯鲁亚克,特别制作了88页《在路上》旅行手记,其中包括:
“垮掉的一代”人物群像,书中角色原型大揭秘;
凯鲁亚克罕见自述与访谈,面对面感受20 世纪头号文学浪子的魅力;
《在路上》半个世纪以来文化影响集锦,看完就知道它有多伟大!
末尾附有凯鲁亚克原创《在路上》歌词,扫码可收听!

今天我们仍旧喜欢《在路上》,并非要去效仿这样那样疯狂的生活,

而是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一种可能性——生活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过的可能性!

趁着年轻生猛,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

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铸就辉煌。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那么请向我开炮。


文章归档: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系列文章: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你最难忘的旅途是什么?】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随性而疯狂的人吗?】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你在什么时候最想回家?】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你有过离开目前生活环境的冲动吗?】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你有过想向生活妥协的时刻吗?】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如果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你最想去哪旅行? 】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在路上》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