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长崎革命》1998年,未完成的“革命”

原创 文白丶 影画志

(本文涉及剧透)

我们都知道目的地
但是
我们没有能力去到
——《长崎革命》

1997年,凭借《春光乍泄》在戛纳拿到最佳导演奖的王家卫打算再接再厉监制三部新导演作品,其中有两位香港人,一位日本人。

在香港,他挑中的是软硬天师组合:颇得王家卫神韵的林海峰,与他的搭档葛民辉。

在王家卫的计划里是这样的,先拍完有王家卫风格的林海峰电影,然后葛民辉像个坏孩子般上场捣乱,最后则是那个日本人。

然而根据葛民辉的描述情况是,由于林海峰太过于重视这个剧本,不断修改,于是只好他的电影提前上阵。

1998年,葛民辉的《初缠恋后之2人世界》上映,金城武领衔,票房却只有137万,叫好不叫座。

而本次新导演计划的日本公司Amuse则在此时出现了资金的问题,整个计划不得不取消。

林海峰的电影,也从此相忘于江湖。

但故事却没有就此停止,林海峰与王家卫的联系也没有因此中断。

也是在1998年,王家卫筹备了许久的《北京之夏》宣布流产,至今残存于世的只有几款海报。

而与此同时,林海峰则与Beyond打造了一出叫做《长崎革命》的广播剧,请来梁朝伟等人出演。

无论从题材上还是风格上,在这部广播剧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北京之夏》的影子。

这是林海峰为《北京之夏》做的前传?还是说这本来就是他最初的剧本?我不得而知,但就在我听着这六个多小时的广播剧的时候,我居然很清晰地脑补出了画面。

是的,两个月没更新,这一更新,我们聊的是几乎没人再关注的广播剧。

1

《长崎革命》诞生于1998年,正值香港回归之后,剧名里的长崎,既指的地点,也是区“长期”谐音。

广播剧由林海峰主导,多年后出纪念封,上面写的也是“林海峰作品”几个大字。

编剧包括林海峰,以及当时跟林海峰混电台的彭浩翔,配乐里也有当年的Beyond。

而主演则阵容庞大,主角三男一女,分别是梁朝伟、黄贯中张学友与梁咏琪,其他配角则包括吴君如、卢巧音、李力持,以及beyond剩下两位成员黄家强与叶世荣。

有人说这是当年叱咤903的“台庆剧”,我想大概也有可能,毕竟这样的阵容,对于电影来说,也是不小的制作了,当年的Beyond还为这部剧创作了一首主题歌:《奉信》,歌里唱着:奉信你,迷信你,长期陪你革命,绝对不认命……

所以说,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部讲述女记者与乐队感情状态的广播剧,但联系到创作时间,很显然,他们要聊的是政治。

故事从1996年说起,一个台湾女记者梁咏琪到香港来采访一支神秘的乐队,这只乐队很直接地就叫“band”,主音黄贯中,鼓手梁朝伟。

广播剧是以梁朝伟为视角来讲述的,说了几段相互纠缠彼此映照的爱情故事。

梁咏琪是一个比较自我的文艺女青年,她喜欢张学友,张学友也喜欢她,但她的自我,也让张学友承受不了这份爱,对她避而不见。

在去香港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乐队主唱黄贯中,黄贯中对梁咏琪一见钟情,两个人发展出了比较暧昧又止乎礼的关系。

然而当她选择远离黄贯中继续等待张学友的时候,又发现了张学友和闺蜜卢巧音的偷情关系……

总之就是千转百回,故事落到梁朝伟和梁咏琪身上的时候,他们同时发现,在十几年前,他们居然是曾经互相暗恋过对方的彼此。

四个人,在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之后,各奔东西。

老实讲,这并不是一个多精彩的故事,但到了后半段我还是被隐约感动了一下,觉得它像是另一部的《重庆森林》,讲述着一个选择的故事。

但比《重庆森林》多的是,剧中传递出来了强烈的前路迷茫感,他们不知道该选择些什么,是去东莞?还是去长崎?或者只是停留在香港?

每个人都像《东邪西毒》里的人物一样,孤独无助。

这其实是有言下之意的,就是这部剧在爱情之外,最想讲述的其实是面对九七香港人的心态。

拿这支神秘的就叫“band”的乐队来说,说它神秘,是因为从它成立的七年以来它没有发过一首歌,而它成立的时间,就是19世纪80年代最后一年“北京之夏”的那一天。

所以一个台湾记者为何要采访一个“低调”得从没有发过歌的乐队?到底这个乐队代表了些什么?剧没直说,但我想人人都可以猜到。

尤其是当主唱黄贯中一遍又一遍地说放弃,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当然就会明白,所谓不喜欢这个世界上的音乐,不过是不喜欢那时香港的氛围,所谓摇滚精神,不过是抗争精神。

所以,“长期”到底要革什么命,也就显而易见了。

2

许多许多年前,台湾的一家杂志访问王家卫,提到《重庆森林》,说里面的旁白很有村上春树的味道,尤其后半段,简直就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

这时候访问者建议王家卫试试,把电影改编成小说看看。

说来奇怪,写字的人都觉得文字会比电影更高级,而拍电影的人看到文字想的却是如何改编为电影,似乎每个人都是一厢情愿。

而平时连剧本都很难写完的的王家卫当然不会真的去写小说,但王家卫风格的旁白的确是在香港流行了一阵,只是你知道,在电影中用大量旁白是件危险的事,一不小心就有广播剧的嫌疑。

但如果真的广播剧呢,会不会相得益彰?

《长崎革命》就有这样的尝试。

作为主角,剧中的梁朝伟、梁咏琪、黄贯中都有大量的旁白,尤其是梁朝伟,一开口就让人进入王家卫的世界。

“人总是会期待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就像现在这样,车向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前进,开向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见到一些完全不熟悉的人,或许就是因为这种不安的感觉,那一分钟,我觉得好自由。”——这话说的好像《东邪西毒》翻越另一座山的另一种解释。

“那晚之后,复兴南路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晚,一男一女来到复兴南路,他们用了一晚的时间把那里全部可以吃的东西全都吃光,使得其他顾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自此之后,这一男一女,再也没有出现过,复兴南路的夜市,从此恢复正常。”——梁朝伟说这话的时候我想到的《重庆森林》里金城武的暴饮暴食。

老实讲,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我是因为梁朝伟的旁白而听完了整部剧,然后我一直在疑问,王家卫真的没有参与这部剧吗?怎么可能?

搜索,无果。

在《长崎革命》里能看到许许多多王家卫的影子,前面说《东邪西毒》与《重庆森林》,尤以《重庆森林》为最,这似乎是对林海峰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作品。

首先是直接的模仿致敬,剧中,林海峰特地安排了黄贯中模仿一遍《重庆森林》里金城武四处打电话的桥段,只不过与《重庆森林》单纯表现人物状态不同,这里有着戏剧的需要。

然后便是演员,这对于出演过王家卫电影的人来说更加明显,比如张学友,他演的是一个欠债的警察,重义气,对感情看得比较淡,于是在梁咏琪与卢巧音之间来回周旋,我立刻想到的就是《阿飞正传》。

在《阿飞正传》里,如果你把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三个人的形象重叠起来,就是《长崎革命》里的张学友。

除此之外,还有对数字的着迷。

“1997年6月,我从台湾回到香港”,“1998年6月,我停止服用了一整年的维他命C”,剧中这种时间强调的地方可是不少。

总而言之吧,如果你想知道王家卫拍广播剧是什么样子,《长崎革命》可能是最接近的答案,更何况,它与《北京之夏》还有着那么点若隐若现的关系。

3

可能现在的人不太能够想象,香港在90年代中后期,广播剧盛行一时,许多你无法想象的电影明星,他们不接电视剧,但会接广播剧。

拿梁朝伟来说,他最出名的广播剧其实不是《长崎革命》,而是《初恋无限次》,由他和杨采妮主演,这部剧在1994年推出,带动了偶像广播剧的风潮。

而彭浩翔在《全职杀手》没拍之前其实也推出过一部广播剧,主演是刘德华,以及谢霆锋

简单列个列表吧,你可以看得出当年的兴盛:

1994年,《初恋无限次》,梁朝伟、杨采妮
1994年,《变爱1/2》,郭富城、彭羚
1994年,《我没有爱错》,黎明,爱丽斯
1995年,《我心不死》,刘德华、陈慧娴
1995年,《我是个100%的橙》,林海峰、关淑怡
1996年,《百分百感觉》,郑伊健、郑秀文
1998年,《全职杀手》,刘德华、谢霆锋
1998年,《好想哭》,谢霆锋、叶佩雯
1998年,《风云》,郭富城、郑伊健
1998年,《真心英雄》,刘青云、黎明
1999年,《孤男寡女》,刘德华、郑秀文
1999年,《风和日丽》,彭羚、许志安
1999年,《机动战士0079》,古巨基、梁咏琪、张柏芝
2000年,《Bad Boys特工》,郑伊健、古天乐
2000年,《7年3日》,张国荣、林忆莲
2001年,《鸽子园》,刘德华、刘松仁
2001年,《雍正皇帝》,陈奕迅、郑少秋
2001年,《出租男人》,古天乐、张柏芝
2002年,《寻觅3/4世纪幸福钻环》,古天乐、莫文蔚
2002年,《日与夜》,张学友、林忆莲
……

老实说,这其中的大部分我都没有听过,甚至于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

毕竟,电影我都看不全,又怎么能关注到广播剧这样一个小众领域呢?

但听完《长崎革命》,我忽然觉得,相比于电影来说,广播剧可能是个可以有更大想象空间的地方,它比小说具象,比电影抽象,可以很好地解决电影的“不似”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长崎革命》中有一段梁朝伟黄贯中等人流落内地的情节,他们来内地跑商演,结果被骗走了乐器,他们搭车回香港,结果被打劫扔到路边。

而主唱黄贯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路往前走,恍恍惚惚之中,完成了他们七年来第一首歌。

这对于电影来说其实很难拍,你不太能很拍的出这种恍惚感,以及神迹版的创作过程,更何况,那个年代港片涉及到内地,总免不了让人尴尬。

但在广播剧中这就不成什么问题,只需要梁朝伟的旁白:我们一路往前走不断走……

你的场面脑补,可能更适合创作者的设想。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关于《长崎革命》与《北京之夏》的联系,我还是比较相信的,很可能,这就是为《北京之夏》造势的一部剧,可惜的是,电影未成,广播剧也就只能飘散在空中了。

《北京之夏》是王家卫1994年便开始的计划,那年他拍《东邪西毒》,途径北京那个著名的广场,听到出租车里黑人歌手John Coltrane的音乐,忽然产生了一股冲动,要在北京拍摄一部电影。

那之后的两年,他来到三里屯,“夜夜笙歌”,听到了不少北京的音乐。

传说中《北京之夏》是部讲述中国摇滚乐的电影,这还是很有可能的,从王家卫为此做的准备中,你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长崎革命》的结尾,“band”乐队解散,黄贯中与黄家强叶世荣北上内地去搞大动作,梁朝伟则面临着选择爱情去长崎还是选择音乐去内地的两难选择。

而《北京之夏》电影的底本,漫画《北京的夏》的开场,就是一个鼓手前往中国。

梁朝伟,《长崎革命》里的身份,正是一个鼓手。

所以怎么说呢,即便是项目流产,准备了多年的电影遭遇审批问题而没有如愿,但冥冥中,它还是留下了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也不仅仅是怀念。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长崎革命》1998年,未完成的“革命”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