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借燕抒怀 情真意切 ——读刘继孔先生的“燕子”词

借燕抒怀 情真意切
——读刘继孔先生的“燕子”词
魏在光
刘继孔先生的“燕子”词(《青州文学》2016年第二期刊发),情真意切,耐人寻味。难怪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李柰先生高度评价“燕子”词说:“从《燕遇》、《燕约》到《燕思》、《燕盼》,再到《燕去》、《燕梦》、《惜燕》、《再见燕》,前后持续十几年之久。如此深情、重情的人,岂能不令人动容!”
燕子素有“天女”的美称,又称玄鸟、乌衣侣。燕子属于候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地出入,喜欢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筑巢安家。燕子最早的文化身份是图腾,具有生殖繁衍的喜兆,从带有神圣意义的图腾,到不断被世俗所喜爱,进而象征婚姻和爱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常用燕子传达思恋之情,把燕子当成爱情的象征,咏燕而言志言情的诗词枚不胜数,如燕剪春光,燕剪柳屏,燕衔红泥,莺歌燕舞……形容燕子形态的词汇也多如牛毛,如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乌黑亮丽、轻盈敏捷、小巧玲珑、身姿矫健、温柔可爱……文人墨客凭籍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意念,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特定空间的“燕子”诗词。

刘先生成功运用“燕子”这个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传承的物象,塑造了一组感人的燕子:有欢愉的燕子,有伤感的燕子,有多情的燕子,有失意的燕子,有怀春的燕子,有悲秋的燕子……仔细品读这组“燕子”词,就会发现,作者貌似写燕,实则写人。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借助燕子抒发男女爱情,从一见钟情到相知相爱,从热恋似火到失恋如冰,从凄楚分手到无穷相思,形成了一系列精美的爱情词作。
他的词作是这样表现一见钟情的(见《沁园春.燕遇》):在一个“浓雾沉沉、珠露滴滴、旷野森森”的清晨,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偶然相遇,互生好感。好感往往是由表及里的,相貌美丽是重要的因素,词中用“蟾魂”、“西施”、“千娇百媚”等来形容对方的魅力,然后由欣赏而产生爱慕,从而“不忍离分”,祈望“情投意合”。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忽悟生来非翼身”,个中缘由,令人遐思:抑或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担心对方看不上自己;抑或是门不当户不对,怕遭到父母的反对。作者从与燕子的巧遇,联想到世道的艰辛,感叹风云莫测,忧患恋途渺茫,为后面的恋爱悲欢埋下了伏笔。
《虞美人.燕约》是描写热恋情景的:一对情人在月光中柳荫下偷偷约会,如胶如漆,难舍难分,海誓山盟,互表忠贞不渝之心。一句“恰似干柴烈火遇春风”,把一对情人的热恋程度推向巅峰。试想,“干柴”遇到“烈火”,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再加上“春风”的助燃,那爱火自然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诉衷情.燕盼》,表现了恋人相思的急切心情,虽然离别只有短暂的一天,却比一年还要漫长。祈盼“燕子”的心,好像在滚热的油锅里煎炸。“云黯黯,雨绵绵,会无缘。” “枕寒衾冷,雨伴愁肠,泪尽更阑。”用恶劣的天气和凄凉的环境来衬托忧伤的心情,可谓雪上加霜,怎不令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恋,作者在《永遇乐.失约》中,把痴情人失恋的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在“碧落冥冥、云汉淡淡”的夜晚,一位“心猿意马”的男子,怀着“情涛欲浪”,独自徘徊在柳荫之下,“千回百转”地等待着“燕子”的到来,直到踏碎了昨夜曾经约会时的芳径,直到“夜沉沉,虫声唧唧”的“漏尽更宁”时分,还迟迟不愿离去。在“露凉夜冷,三寻无遇”的情况下,心境自然是“失意惆怅”了。看到漫天的浓雾,以为是“燕子”的纱衫;看到摇曳的垂柳,以为是“燕子”的裙带,这是何等的痴迷啊!他精神恍惚地赶上前与“燕子”相会,却惊得瞠目结舌,原来竟是一场虚幻!词的结尾句堪是动人:“熹微降,西风咽咽,子规哽哽”,连西风和子规都悲鸣伤怀,岂不叫人酸楚心碎啊?
宋人晏殊有一句名言:“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是啊,相依可能是短暂的,相思却是无穷的。作者在《江城子.燕思》中,生动地描写了对恋人的眷念:“去秋伴燕对青灯,比张生,喻莺莺。海誓山盟,死也不离兄。”然后笔锋陡转:“今宵独自对青灯,万般情,镜花中。”“燕子”已经离去,无影无踪了,只有独自对着青灯,凄楚地感叹。万般情缘,千种愁绪,一齐涌上心头,一切美好的过去都化作了镜中花、水中月。“骨立形销谁怜念?心恻恻,泪倾倾。”对“燕子”的思念跃然纸上,感人备至,催人泪下。
刘先生的词作,语言非常精练,表达的感情却极为丰富。他灵活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隐喻等修辞方法,准确地表达每首词的内涵,使“燕子”词前后呼应,佳篇纷呈,把饱满的思想情感,通过对燕子的吟咏巧妙地展示给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读后感怀万千,余意难表,不由得将不尽的感受凝成两句话:
问世间,谁最传情?惟有燕子。
看今朝,哪个怜燕?当属刘君。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借燕抒怀 情真意切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