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奥地利感受

奥地利感受
凌鼎年

莫扎特的故乡

按照中国人一般的旅游习惯,最好在最短的时间内跑最多的地方,看最多的景点,拍最多的照片。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俞力工再三强调:在欧洲通常喜欢深度游、精细游、休闲游,反对马不停蹄急急匆匆地到此一游式的走马观花。因此,东道主安排了我们去奥地利中部的萨尔茨堡,四天三夜,一则是客随主便,二来萨尔茨堡对我的诱惑力不小啊,要知道这是世界一流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能去莫扎特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应该是会大有收获的。
我因为是搞文学创作的,欧洲作家的作品看的多些,欧洲作家、剧作家的名字相对熟些,例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狄更斯、柯南道尔,法国的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梅里美福楼拜莫泊桑,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奥地利的茨威格卡夫卡,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不说耳熟能详,知之甚多,其代表作品至少翻过,对音乐家多少隔膜些,不过莫扎特、施特劳斯的名字还是如雷贯耳的,对他俩的音乐天赋与杰出贡献还是有所了解的,至少知道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G小调第40号交响曲》《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等也是莫扎特创作的,有的还欣赏过,这些脍炙人口,风靡世界的作品,其魅力,其影响,至今不衰,莫扎特对音乐的贡献怎么评价也是不过分的。现在,我要去莫扎特的家乡去实地看看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我的耳边响起了美妙舒婉的音乐曲调。
到了萨尔茨堡,粮食胡同是各国游人必去的地方,这是萨尔茨堡最有名的一条老街,其出名不仅仅古老,更因为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就出生在这条街上。我们来到了粮食胡同9号,据萨尔茨堡旅游局的官员介绍:莫扎特1756年就出生在那座漆着米黄色颜色的大楼里,三楼开着窗户的那一间,现在这楼辟为了莫扎特故居博物馆。可惜我们那天到的时候,莫扎特故居博物馆前的街道正有作业,楼前停着大吊臂的起重机车子,妨碍了我们拍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也没有来得及上楼去实地看一看,据说陈列有莫扎特用过的第一把小提琴,还有莫扎特的乐谱、信件、笔记本,以及生活用品。因为慕名而来的各国游人太多,这条街如今成了“繁忙的街道”,名人效应可见一斑。
莫扎特的故居则在另一条大街上,街名记不起来了,只知道是8号,那是石库门,成发圈状,上方有一牌子,有“MOZART WOHNHAUS”字样,栗色的大门,很是普通,如果没有人怎么提醒,谁也不会过多注意,我第一次经过就擦肩而过,后来因专门寻找,才知道已走过了,幸好回过来再次经过,我特意在门口拍了照片。
如果不是光冲着莫扎特来萨尔茨堡,那么米拉贝尔宫是要好好看一看的,那里拍摄过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之声。像铜马雕塑等能让看过此电影的观众,吊起丝丝缕缕的怀旧之感。

电影《音乐之声》壁纸

在维也纳的葡萄园晚餐

俞力工教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晚餐带我们到了维也纳市郊葡萄酒产区一个叫“福尔佳舍琥珀酒庄”(Fuhrgassl-Huber)的用餐处,门面不大,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进了门才知道这是一个半露天的酒吧。刚进门有几间酒吧间,再往里就是露天的了。此酒吧建在山脚下,最高处或者说最远处是阿尔卑斯山,雄浑、肃穆,山顶终年积雪覆盖。酒吧拾级而上,长条木桌散放在一级一级的空地上,完全是因地制宜,或横放,或竖摆,或一桌独处大树下,或数桌掩在花丛边,我们人多,干脆到了最后边,也是最高处,再后面就是大片大片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山腰。维也纳是奥地利种植葡萄的四个联邦州之一,葡萄园占面积的1.7%。虽然比起16.6%的森林覆盖率,与15.8%的农业用地少了些,但其面积已相当可观了。这儿属于维也纳森林的边缘,绵延起伏的小山坡上随处可见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让人心旷神怡。
因为我们占了酒吧的最高处,往后可远眺阿尔卑斯山,往下可观赏维也纳乡村的景色,实在是个不错的位置。
据说俞力工为了找一个有特色的用餐地方,已来探访摸底过了,再三比较,选择了这家。俞力工告诉我们,每年的5月份是新葡萄酒刚酿好,将要下窖的前夕,在这一小段时间内,正好可以喝到尚未下窖的新葡萄酒,那味道那口感与陈年葡萄酒不一样。如果不是在产葡萄酒的地区,一般是很难喝到这种新葡萄酒的。我不会喝酒,肯定喝不出细微的区别,要辜负美酒了,抱歉抱歉!但我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一百个满意,不用说,今晚定是个诗意、浪漫、难忘的夜晚。
我们去的时候是近黄昏的光景,虽不能说座无虚席,至少八九成吧。这儿是郊野,又非旅游点,因此除了我们这一拨华人,几乎清一色欧洲人。我特意一个人四处看了看,数了数木桌,竟能同时容纳800多人。我留意了落座的顾客,有情侣,有老夫老妻,有一家几口的,有朋友聚会的,还特多上了年纪的,放单独酌的有,一拨一群开怀畅饮的有,或静静坐着,慢慢品着,或相对而坐,互敬同喝,或举杯之意不在酒,只在销魂那一刻,或无所谓酒,无所谓菜,纯粹是来消磨时间,享受生活的,欧洲人的悠闲由此可见一斑。我想这大概就是欧洲人提倡的所谓慢生活吧。
不知是我们人来的太多,服务员不够,还是传统如此,俞力工叫了几个手脚利索的男作家去端菜拿面包。面包黑黑的,粗粗的,硬硬的,不过吃口还挺好的,挺有嚼劲的。菜有烤牛排、烤猪排,烤香肠,有色拉,我原本饭量不大,也就浅尝辄止,每样尝个味就可以了。我喜欢看那些维也纳大嫂穿着民族服装,手托盘子一桌桌送酒的场景。一个盘子通常要放好几个盛酒的瓶子,那瓶子造型很特别,三角型的,底部大,口子小,不过放在托盘里相当稳,但装满酒后分量不轻,托着盘子,拾级而上,还要托得稳稳当当,不是个轻松活,没有专门训练,难保不打碎几个酒瓶。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漫上来了,晚风送来了凉意,光线渐渐柔和了起来,一只又一只鸟儿扑楞着翅膀飞回巢里,在晚霞的夕照里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这样的恬静,这样的生动,在我已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只存在于儿时的记忆之中。
真正令人陶醉的是手风琴声音响起的时候。只见两位维也纳艺人来到了我们身边,他们见是黑眼睛黑头发的,知道来了中国老外,很兴奋地说了句:china!一位拉起了手风琴,一位拉起了小提琴,懂行的说,他们所拉的乐曲有Peters(披头士)、Yesterday(昨天)等,我们中间有三位来自俄罗斯,那位艺人知道后拉起了《喀秋莎》,这我听出来了,后来竟拉起了《茉莉花》,凡中国人几乎无不熟悉这旋律呀,在座所有中国人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有几位干脆离席舞了起来,不会跳舞的,或用手拍着节拍,或用手敲打着桌子,还有的人哼了起来,唱了起来,一时忘了时间,忘了年龄,忘了在异国他乡,真是美妙无比,其乐融融。
也许是给了比当地人更多的小费,也许艺人也愿意这种互动式的沟通,两人越发卖力,来了一曲又一曲,还低声唱着。后来有求必应,满足着我们合影留念的要求,一个又一个,他俩不厌其烦,并作出各种夸张的动作配合着,看得出,他们既有逢场作戏的成分,更多的是出自内心的友好。你瞧瞧,他们的笑多么真诚,多么爽朗。
因为还要赶回维也纳市区,虽然意犹未尽,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真想就这么坐着,看着,感受这儿的欢快,品味这儿的情调。回程的路上,好几个人由衷地说:难忘今宵,不虚此行!

在多瑙河边过端午
没有想到今年的端午会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度过,更没有想到在异国他乡也过了一个端午节,甚至过得比国内更热闹更难忘。
今年的端午,身在海外的我,竟然也吃到了正宗的粽子,原来开中餐馆的老板是上海人,难怪!在海外吃着粽子,一缕思乡情绪挥之不去。是纪念屈原,还是纪念伍子胥,其实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成了中华民族的民俗之一,成了华夏子孙的民族凝聚力之一。
下午,欧洲华文作家协会要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我们几个海外的特邀嘉宾则在专人陪同下,游览太子宫。按事先约定,游览结束后我们来到多瑙河畔,参加一个露天端午聚会。海外的华人如何过端午,这正是我感兴趣的,怀着一睹究竟的心理,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多瑙河畔。
嗨,真是选了一个好地方,那聚会地点离公路只几步路而已,是多瑙河畔的一块相对平整的空地,可容纳五六百人呢。中间有一棵大树,以大树为中心,围了一圈桌子,桌子上摆放着粽子、油条、发糕等中国特色的小吃与中式菜肴,我细看后发现素粽2.5欧元一只,咸粽2欧元一只,油条2欧元一条,发糕1欧元一块,炸臭豆腐3欧元一盒,凉拌干丝4欧元一盒,红烧肉5欧元一盒,当然还有其它东西,难以一一记全。有卖的,有买的,有点像中国北方乡村的小型集市。
我看了横幅才知道,是中华妇女联合会奥地利分会组织的庆祝端午节活动,这些食物是维也纳妇女会的华人烧制的,全是义务性质的,拿出来卖,一是让华人有个聚会的由头,平时哪碰得到这么多同胞;二是让各位在异国他乡不忘自己的祖宗,不忘自己的民俗,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三是让平时尽吃西餐的兄弟姐妹们能尝尝正宗的中国点心中国菜;四是让那些妈妈级、奶奶级的有机会一展中餐厨艺;五是让80后、90后有可能“香蕉人”的华裔后代,能看在眼里,学在手里;六是还能募集一部分经费,真可谓一举数得。
现场有好几百人,以华人为主,也有少数欧洲人,像是华人的家属,有的还拖家带口,老的少的全来了,大家三个一堆,五个一圈,问候着,闲聊着,打趣着,交流着。那些孩子则津津有味地吃着,有的还忍不住说:好吃好吃!
不知是出于娱乐性,还是为了增加人气,现场还有抽奖呢。凡买了东西的都有抽奖券,当场开奖,我饶有兴味地看了奖品,有飞机票,有高级音响,有饭店的用餐券、住宿券等多种多样,并且都注明价钱,有几欧元的,也有几十欧元的,最多的几百欧元,每个奖项都标名赞助单位,如什么饭店,什么公司,以及哪位个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这个活动从14:30到17:30,共三个小时。我们离开的时候。多瑙河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近黄昏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河水,灿灿七色的晚霞,渐驶渐近的游艇,星星点点的帆影,美得醉人。我在想,随着华人的增多,说不定,若干年后的端午,多瑙河上也会出现龙舟,出现祭祀屈原,为多瑙河添上中国色彩的一笔。

在多瑙河畔吃烧烤

欧洲华人协会副会长常恺兄毕竟是来自中国的文化人,他非常理解大陆作家的心理,所以临别那晚,他特意安排我们五位中国大陆的作家去维也纳多瑙河畔去吃烧烤,这比在大饭店里宴请要有情趣得多。
我叫不出这烧烤店的名称,但知道这烧烤店颇有名气,你只要从门口停满了车子就能想象它的火爆,如果不是事先订位,很难吃到呢。
门口只能说是普普通通,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大广告大招牌,也没有霓虹灯闪闪烁烁,粗看,令人怀疑只是一片农家院落罢了,这大概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吧。进去转几个弯到了多瑙河边,才体会到它的热闹,才感觉味道来了。首先是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儿离市区不算太远,不过已有点落乡了,所谓闹中取静,兼有城市的色彩与郊野的韵味。其次是随意,你可以边吃烤猪排,边欣赏多瑙河黄昏的美景,也可以去瞧瞧如何烤猪排,我就特意去参观了烤猪排的过程,那烤猪排的师傅还很友好地摆个普斯与我合影呢。
这儿的高潮应该在落日之后,我们算早的,我们落座时虽不能说座无虚席,也有七八成了,等我们吃到一半时,已找不到任何空位了。这儿经营很单一,只供应烤猪排,但很专业。那猪排放在一个椭圆形的木制盆子里,一盆两条猪排,每条有一尺来长,有十来节,烤得香香的,金黄金黄的,也有稍稍烤焦的。那木盆中间放若许洋葱丝与烤土豆片,好像还有一小碟调料,再每人一杯生啤。
我在家属于基本吃素,这倒并非信奉“食肉者鄙”,而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口味与习惯。因此面对如此美味猪排,我也只能浅尝辄止,平心而论,当得“味道好极了!”不过我只消灭了七八节,即不到一整条。我真的很佩服冰峰的胃口,他一人的量是我的几倍。中国古代有个祝福词汇乃“健身健饭”,就是祝亲人、朋友胃口大开,所谓有钱能买来好的食物,买不来好的胃口。冰峰的好胃口让我们羡慕,也让我们妒忌。再想想也正常,冰峰从小生活在草原上,其肠胃习惯于肉类食品,再说他年轻,食欲肯定比我好。看着他大快朵颐,平时不喝酒的我也把那一大杯啤酒灌了下去,好爽!
我们进餐过程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邻桌的带了一条相貌挺奇特的狗,那狗主人不时把猪排喂给那狗吃。那狗吃得有滋有味。可能那狗咂巴咂巴的声音响了些,我们几个都注意上了那狗,那狗脸长长的,瘦瘦的,属于看一眼就难忘的那种。常恺说:这狗养的时间长了,会与主人的脸会相近似。是吗,会有这事?正这时,狗主人无意中转过了脸来,哇,真的好像,就像为了印证常恺说的话一样,有人情不自禁笑了,我却呆了,呆呆地看了半天没有吱声,天底下竟有这样有趣的现象,而且还可能是规律性的。联想起听人说过:恩爱夫妻几十年后有的会越长越像,因为同一饭锅里吃饭,同一被窝里睡觉,同一屋檐下进出,难免趋同。
多瑙河畔吃烤猪排因为吃出了味道,因为吃出了印象,于是有了这篇小文章。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奥地利感受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