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书坛圣地玲珑山

书坛圣地玲珑山
沙长科

出青州城向西南去,大约在三十华里外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峰峦突兀而起,山势峻拔,雄视一方。此山虽然不算太高,海拔只有567米,面积也不是太大,只有2.73平方公里,但是,提起山的名字,却令海内外众多书法界人士心驰神往,仰慕不已,这儿就是闻名遐迩的青州名胜之一:玲珑山。玲珑山不仅山形奇异,风景秀美,引人入胜,而且山中还遗存着我国北魏时期大书法家郑道昭的几处“魏碑”真迹,海内罕有,弥足珍贵。
玲珑山原名北峰山,清朝康熙初年,有一个叫吴恪三的隐士在一次地震后到山中游玩,发现山崖的石隙间依稀有微光透出,便召集子侄进行挖掘,没想到这纯属偶然的行动竟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发掘处开始越挖越深,越挖越曲,前面出现了一个个相互串联的洞穴,有的前后一脉,有的上下可通,有的内外相套,有的自成厅堂……石洞勾连曲折,变化莫测,整座山简直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空灵剔透,通体玲珑,因而,北峰山便从此被人改称为玲珑山。玲珑山中的洞穴形态各异,各有特点,较有名的有“穿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峰顶洞”等等,游人置身洞中如同进入了迷宫,转来弯去,移步换景,忽而“山重水复疑无路”,忽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了历险似的惊喜和捉迷藏般的逸趣,其乐无穷。
游人到“通天洞”里游玩时,会在洞中的西壁上看到刻有“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十三个字,这些结体遒劲,雄浑朴茂,刚健沉稳的字迹,就是蜚声书法界的郑道昭《白云堂题名》书法石刻。郑道昭,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时期开封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史称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郑道昭在书法演进变化的把握上颇有心得,造诣甚高,其正书体势高逸,大字尤佳,被誉为“北朝书圣”,与王羲之并称为“南王北郑”。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也反映到了文化艺术领域里,文字在这个时期正经历着由汉隶向楷书演变的过渡阶段,郑道昭融百家之长于一炉,刻意求新,其笔力雄劲苍健,圆熟自然,字体结构严谨,刚柔相济,形成了一种独具风貌的书体,因为当时的书法作品大多由石刻为载体,不是刻在碑碣上,就是刻在山崖上而流传下来,所以,书法界将这种书体称之为“魏碑”体。目前所知的郑道昭遗存在世的书法刻石有四十多处,无论是碑铭,还是摩崖石刻,都是魏碑体的典范之作,倍受书坛崇拜景仰,世称其为“魏碑鼻祖”。
郑道昭留在玲珑山上的书法刻石共有三处,除了“通天洞”里的《白云堂题名》外,据志书记载,在“山巅祠宇东北门侧”尚有“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九字,世称为《北峰山题名》,因为字刻在了石碑上,现在碑已无存,字也湮灭,见不到了。由于这九个字是郑道昭的晚年遗作,书法界也称其为“晚碑”。玲珑山的郑道昭书法刻石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白驹谷题名》。《白驹谷题名》镌刻在白驹谷西壁的一面山崖上,共有一十九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 荧阳郑道昭游 之山谷也 此白驹谷”。这些穿越了悠悠岁月的刻石大字,自北魏至今,屈指算来,虽然已经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但现在看起来依然清晰如昨,历历可辨。站在崖前注目细观,十九个“北朝书圣”倾情创作的径尺大字个个神完气足,不同凡响,每字每笔都银钩铁划,雄健孔武,力透山石,呈现出一种夺人心魄的古雅气韵,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酣畅的艺术享受,过目不忘。
据说,《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在离任青州刺史时,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当时,他接到朝廷的调令,要他重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之职。其时郑道昭已界晚年,深知此一去定是再难故地重返,所以,他对为官数载间畅游和养气炼丹的山山水水很是留恋。在回京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了玲珑山,徘徊流连竟日后,才依依不舍地下了山,晚上夜宿在“逄公祠”,在“逄公祠”里与住持道士执手话别时,应住持道士要求,他挥毫写下了《白驹谷题名》一十九个径尺大字,并嘱托“逄公祠”的住持道人将字镌刻在白驹谷石壁上,留作永久的纪念。
青山有幸,因为有了郑文公千余年前馈遗的书法真迹,天生丽质的玲珑山在其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平添了厚厚的人文底蕴,使一座地处偏远,交通也不发达的丘陵山岗成了许多人眼里的圣地。每年,除国内的游人络绎不绝地前往登临外,还有不少日本的书法爱好者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慕名到玲珑山“朝圣”拜谒。与此同时,如舒同、武中奇、欧阳中石、楚图南、费新我等诸多书坛圣手,也争相把自己得意的书法作品镌刻在了玲珑山的山崖岩石上。行走在玲珑山蜿蜒的山径上,就仿佛徜徉在中国千年书法史的艺术长廊里,到处熠熠生辉,令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书坛圣地玲珑山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