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再忆奇人张镇方

作者简介:范洪祥,嘉兴市人,1950年出生,1968年参军,197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先后任部队文书、团政治处报道员,浙江日报实习记者,高中语文教师,团委书记。爱好通讯报道和文学、文史写作,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史料100多篇,先后出版《汉塘之歌》、《汉塘巨变》、《风物往事》随笔散文集,现为市司法局人民监督员、南湖区作协会员、文史研究员等职。

张镇方,又名超叔,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1998)原嘉兴郊区步云小镇人,我认识张镇方还是在1996年,那时我在离他隔壁约七里地的新丰中学任教。步云属于新丰片,两地联系非常紧密。

那时,步云相邻四方的男女老少大都熟悉张镇方,叫得出他超叔的小名。人们只要一提起他,有关他的故事就有一大串,说他不是一个常人,是个怪人、奇人,是奇怪的好人,也有人说他是个“书呆子”。

那时,我听到他最多的奇是步云镇上学问最高的,出国最多又懂得外语最多,尤其英语最好,知识最丰富的人。他1932年从南京中央大学医科专业毕业,不久到法国留学,在巴黎踊跃参加巴黎抗日会,配合中国国内抗日,主编《中国抗日情报》,在华侨中广泛宣传抗战,后又前往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等国勤国俭学科学救国知识。此间,他利用空余时间学会小提琴,还与法国一名年轻女郎有过一段异国恋情。

还奇在这位满腹经纶,知识渊博并有高学历,且出生大户人家的学霸,当时他完全有条件、有机遇留洋海外或到大城市发展,享受更好的政治和物质待遇。他却不图个人名利得失,不求高官厚禄,宁愿放弃许多优厚的待遇。1941年,不顾个人安危回到还处于抗战动荡的祖国,带回技术资料到上海开办电焊条厂,试制成国内第一条电焊条,试图以实业救国。战争的烽火烧毁了他的工厂、三间书屋以及初期实业救国愿望,回到穷乡僻壤的家乡小镇谋生,重视赈医助教、积德行善活动。

据说,四五十年代的郊区步云、大桥等乡村正是血吸虫的重灾区。超叔义无反顾地当起了乡村医生,并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半送半卖、换回药品和医具,开出“给农民看病不收钱的医院”,成为我国第一代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者。原嘉兴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吴志高介绍自己母亲张六宝就是经超叔的手起死回生,并称类似这样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超叔还发挥其所学工程技术知识之长,为根治血吸虫病源,积极投入乡村卫生建设,卫生知识普及,负责农村公共厕所和三格式化粪池建设,亲自设计图纸,亲自参加施工,带领村民消除不卫生陋习,当地人感激而自豪地介绍,五十年代步云、新丰一带的化粪池和公共厕所都是超叔设计并负责施工。

还有奇在解放后政府安排他到科协部门工作,一度担任过人民代表,重视乡村的医疗卫生指导工作,大小也算是个干部,生活待遇应该还算不错的,完全可保证他良好的生活水平。可是他常常节衣缩食,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最低点,常常吃素,其个人每月的生活费支出大抵仅在100元左右,比嘉兴市的贫困线生活水平还低,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省到了令常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而将海内外亲友的赠寄和自己工资的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

当时,嘉兴市政协和当地政府都曾提出给他分房子,并建议他出任非党副县长职务,他都婉言谢绝,坚持在乡下与村民同乐。据当年在博物馆工作的庞艺影回忆,他所在的博物馆靠近科学技术协会,常与张镇方有接触,看到他很少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在乡下,他不习惯住办公室,宁愿在乡下办公。

像他这样有知识、有地位,长得一标帅气,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男子汉,就是有过失恋经历,在解放前找一个比他条件差一点的知识女性并非难事。在解放后,选择一个就是条件比他差一点的伴侣,也是非常容易,况且不少同事也为他提过亲,可奇在他经常借工作忙之故推托,宁愿孑然一身,到老都孤苦伶仃,不要终身伴侣,连自己个人婚姻大事也被耽误。

还奇的是,他穿着不修边幅,很不讲究,朴素有加,常常一副农民打扮,隆冬时节,一根稻草绳当裤腰带裹住衣服;还有奇说他家是一个大户人家,他父亲叫张步云,步云镇有一一大半的房产是他家的,由他家捐献的,因此叫步云镇……

我被他奇人的行为、精神所深深所感动。不多日,我怀着仰慕崇敬的心情去采访这个所谓奇怪的好人,与他进行了交谈。见超叔穿一身粗布衣,瘦长的个子。居住在步云乡的南弄2号,这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透风漏雨的破旧平房,他的破旧小屋天天挤满了来补习的学生,而且从不收取补习费用。小屋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唯一值钱有意义的是两个装满图书的书柜,3大本叠放整齐的学生来信和一堆磨损得相当破旧的外语词典。

据说,有学生看他生活省到令人难过的地步,提出给他的房子打扫装修一下,改善些环境,也遭超叔拒绝。超叔还有个习惯,凡是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就送给别人,早年超叔多才多艺,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和京胡,后来拉不动了,就将小提琴和大量的乐谱送给了上海音乐学院,京胡也送给了友人。

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超叔对他资助、培养的学生不问家庭,不求回报。有一个王姓学生,超叔从步云的初中一直资助念完嘉兴一中,后来考上杭州商学院,其间五六年,超叔共资助了数千元的学费、生活费,王的父母几次要感谢这位大恩人,请他去家中作客,结果超叔一次都没去过,直到离世也不知道王的家是什么样。超叔经常讲给学生听的就是考出最好的成绩,能为国家多输送有用的人才,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超叔除了平时免费带学生,还在寒暑假里办义务的外语培训班,几十年坚持下来,算作超叔学生的也要上千了。1997年国庆节刚过,超叔自感身体不好,便写下遗嘱,将自己省吃俭用积蓄的近3万元存款交到步云乡政府,让乡里专款专用,用到农村里读书读不起的孩子身上。

超叔的奇是超脱人生、名利的奇,是一般常人难以做到的奇。他真正站到了一个情系大众的精神高度,在世人眼里他是个“书呆子”,是个怪人、奇人,可我认为他心灵深处涌现出的却是一股巨大的、常人难以匹敌的道德力量,是充满正能量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道德高人,是我们为师者的标杆和楷模,让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深感汗颜无地。

超叔在上世纪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义务施教带出上千名学生,资助培养了数十名大学生;他行医执教、扶贫助学,积德行善,赢得家人的敬重,是一位非常超脱的道德高人。难怪在家乡人们叫他“公公”“张爷爷”,更多的是不分年龄长幼一概称他超叔。因为他的道德境界可嘉,超出了自己的叔叔、伯伯。超叔不仅是嘉兴少有的好人,也是全国少有的好人。

为此笔者写了《九旬老翁献爱心义务助教25载》的报道发表于1996年9月5日《嘉兴日报》上。

难怪在22年前的一天,嘉兴殡仪馆举行有百余人参加的追悼超叔大会,有认识和不认识的男女老少,其中有当地领导、文人墨客、乡村农民,学校老师、莘莘学子,人们满怀深情闻讯赶来共同追悼他,追思他半个世纪来赈医助教、资助贫困学生的感人故事。尽管老者身边没有亲人,但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纷纷在老者面前顶礼膜拜,潸然泪下,表现极度惋惜悲痛之情。

难怪作为超叔的崇拜者,同乡晚辈陆挺峰(秀洲区法院干部)从小在步云生活时听父亲和当地父老乡亲说起超叔的故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钦佩超叔,为超叔的精神所感染,30年前就立志把超叔用文字记载下来。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用了8年时间追踪“怪人、好人、善人和奇人”的传奇故事,写成30多万字的传记体文学《嘉洲往事》一书。

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构思出《嘉洲往事》横跨百年的故事。从民国初一直写到20世纪90年代末。此书以原嘉兴市步云小镇好人张镇方(小名超叔)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从少年超叔到老年超叔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一生的人物形象,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用文学形式表现了出来。

作者替我们做了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他给我们展现了超叔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这是展示嘉兴好人超叔的一部事史画卷,通过这部事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好人超叔道德力量的高尚,这种道德力量可以感染更多的晚辈。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嘉洲往事》,共同分享这份文化美食,共同弘扬新时期的道德力量。

好人超叔离我们已有20多年了,但是他好人、善人、奇人的传奇故事,是值得我们当代人骄傲的优秀文化资源,我想,超叔如一缕清气乘风而归了,若能从知情人处了解到更多关于超叔的故事,为这位高标的好乡贤树碑立传建亭,我们崇拜者的心灵将会得到一次洗礼,得到一点寄托和安慰。为表达对他的怀念崇敬之情,笔者作诗一首以纪之:
赞好人超叔
徐婆桥传超叔名,满腹经纶受人尊;
赴法留学济桑梓,赈医助教伴人生。
九二高寿驾鹤去, 孑然一生英气存;
乐善好施淡名利,后辈盛赞为好人。

赞(2)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再忆奇人张镇方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