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感知老子

感知老子
文\翟国胜

说来惭愧,身在豫东多年,过去对老子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伟大人物竟然知之不多。几年前到鹿邑参加一次纪念老子的活动,有机会参观了太清宫、老君台等名胜古迹,后又将《道德经》囫囵吞枣读了两遍,才算对老子有了粗浅的感知。
过去仅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曰聃”,对后人为什么不称其名而称其“老子”,并不清楚。仅知道“子”在古代是对老师或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庄子等,但李耳并不姓“老”啊?对此一直心存疑问。听了导游的介绍,才明确了之所以称其“老子”,一是因为他长寿,司马迁说他活了160岁或者200岁,具体时间虽不确定,但长寿肯定是没问题的;二是因为李母怀老子时间较长,传说中老子是李母怀孕81年而生,生下来时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故称其“老子”。第二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神话色彩,不足为信,但也证明其传说的久远。
太清宫在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是东汉末年为纪念老子在其诞生而建起的一座大型宫殿。老子创立了道家思想,道教一创立就尊奉老子为教主,尊奉太清宫为祖庙。到了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太清宫就又成了唐皇家庙。近年来,随着“老子热”的升温,鹿邑加大了对老子故里的维修开发。今天的太清宫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远比淮阳的太昊陵要气派得多。但总感到宣传力度不够,尽管已被命名为4A级景区,不要说外地,就是在河南,知道太清宫的人也不是太多。我们去的那天,除了参加会议的代表,并没有见到其他游客。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始建于东汉末年,因传说老子在此台上羽化成仙而得名。又因老子曾被宋真宗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百姓就习惯称为老君台。老君台名胜古迹很多,原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姜春云等人的题词匾额也都在此悬挂。导游介绍说,1938年日本鬼子攻打鹿邑时,曾向老君台发射了13发炮弹,居然一发都没响。有人讲这是老子的功力法术把炮弹的威力给抵消了。对此说法,我一笑了之,不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但我相信老子在人民群众中确实有很高的威望。我知道历史上有一副很经典的对联:“老子天下第一,孙子盖世无双。”老子、孙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一文一武,一个“天下第一”,一个“盖世无双”,足以说明其影响。至于后来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有些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此处的“老子”,已非上联中的“老子”其人,而是指那些狂妄自大、不谦虚的人。
《道德经》是老子晚年留下的一部彪炳后世的杰作,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据说老子在其晚年,骑青牛西去,欲过隐居生活。当老子来到函谷关时,被当时的县令尹喜盛情挽留。老子在此住了五个月,用其一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完成了5000多字的《老子》。全书共81章,上篇第1章到第37章说“道”,下篇第38章到81章说“德”。西汉景帝时期,奉《老子》为经典,所以又称《道德经》,后延续下来。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我曾在中学教了多年《语文》,总不能让人说没文化呀,也曾对照着译文将《道德经》看了两遍,但还是似懂非懂。不过,至少我知道了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些格言、成语就是出自这本书,譬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法自然”、“为学日益”、“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言希声、大象无形”等等,一本书能为后世贡献这么多成语、格言,了不得啊!
有人讲:“老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话我信。据资料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作过一次统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第一是基督教的《圣经》,第二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而在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当然,老子同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肯定也有其局限性,这一点也勿庸讳言,我们完全没必要为尊者讳。比如他所讲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不敢为天下先”,明显就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时代精神不符。有人说,《道德经》“字字珠玑”,好像“句句是真理”,这似乎也有些过头,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文革”期间人们对“红宝书”的教训。对老子,对一切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按毛主席过去所讲的,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啊。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感知老子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