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说神童

原创 书评之乱 书评之乱

佳宝,你是神童吗?讨论这个话题似乎太早,毕竟你才八个多月。不久前,爷爷奶奶和爸爸带你去医院做常规体检,在智力测验一项里,你处在中等水平,不高也不低。不过,听你奶奶说,同样是八个多月,现在你至少比小时候的我反应要机灵,要聪明。在这个问题上,奶奶最有发言权,而且爸爸相信。何况,爸爸也同样觉得你很聪明。

爸爸之前提到过的,你能够以精准的时机(timing)和弧度很巧妙地躲过爸爸的亲吻,你能够轻松施展你无师自通的“锁腿功”,你能像个大孩子那样双腿随着音乐的旋律打着节拍,你已经开始咿咿呀呀地发表只有自己听得懂的“演说”了。即便是别的孩子能够做得更好,爸爸从心理认同上仍然觉得你是优秀的。

爸爸这种心理,并不是什么唯心主义,更不是简单的没有理性的偏袒。实际上,护犊、舐犊,不仅爸爸一个人会这么做,古往今来、全天下的爸爸都会本能地而且理所应当地都要这么做。因为,这种行为原本就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保护并延续后代的本能,也是数千年积淀的文化基因使然。

在中国,不管统治者是推崇“百家争鸣”“独尊儒术”,还是“霸王道杂之”“三教合一”。在世俗的平民社会中,儒家的伦理道德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这种伦理是按照“修齐治平”的顺序组成的一个个以个人以圆心的由内而外的“同心圆”。最内层是个人的,要求个体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成为道德的楷模;外面一层是家庭的,要求个体要管理好、保护好自己的家人,让整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再外面一层是社会或者国家层面的,要求个体能够让社会繁荣富足,让所有人能够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最外面一层则是天下或者世界层面的,要求个体能够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让超出自己能够实际管辖范围的其他文化、地域的人们也能受到恩泽和教化。

这一组同心圆,由内向外,犹如鸡蛋的蛋黄与蛋白,越靠近里面越重要。因为,在“君子固穷”“肉食者谋”的传统中国,有识者“治平”“兼济天下”的机会并不多,多数只能选择“修齐”“独善其身”。而且,能真正使自己的品德臻于完善,真正能够让整个社会的小细胞——家庭能够幸福和睦,已经实属不易。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护犊、舐犊,保护自己的后代,教育他们走正道,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将“修齐治平”的理念传承下去,正是作为父亲重要的任务。

说到护犊,有时,爸爸在抱着你时,会想到甲骨文里的“保”字。在甲骨文里,“保”的单人旁“亻”是“反抱,双手从背后搂着”的意思,而右边的“呆”有时写作“子”,就是孩子的意思。“保”的本义就是用双手将孩子背在背上,以免各种意外。中国古代有“背子求安”的说法,这是因为古代的幼儿除了野兽袭击、拐卖的威胁之外,还面临饥饿、虫害、水火等各种危险。父母外出或下地耕田时,只有把孩子背在自己背上才最安全。古人有将小孩用背带兜住屁股背在肩上的传统。如今,在大街上,也不难见到背着小朋友的年轻家长。

上面说了这么多,实际上爸爸只在强调一句话:家长对于子女,要在安全上予以守护,在情感上予以呵护,在教育上予以引领,在生活上予以保障。总之,在精神上指导,在物质上托底。在神童的问题上,我认为,家长强行把孩子塑造为神童,是颇不理智的,而且极有可能起反作用。明事理的家长,充其量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聪明,对于周遭的人和物能够应对自如,不吃力而已。

我觉得,“神”意味着超出常理,意味着不可预知,甚至是嫉妒、危险。儿童一旦被强行“封神”,就面临着超出正常人的心理期待和道德压力,面临着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的价值判断,面临着童年的提前结束。然而,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孩子一旦错失某段本应当属于他的独享的时光,必然会在他的心里形成某种缺憾。而当孩子成人后,会不自觉地采用各种不可预知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这时,某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就会显现出来,原本的神童就很可能变成“大龄儿童”“巨婴”。这些观点不需要用什么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去论证,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各种事例,已经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虽然大多数家长不刻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切期盼并着手实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记得我上小学时,同学们流行喝一种叫“红桃K”的补血口服液;到了初中,每逢考试,老师们会主动给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买盒装葡萄糖注射液,用铁勺或者钥匙敲破玻璃包装的尖头,对着嘴喝;到了高中,“黄金搭档”之类的保健品已经不稀罕了,还有同学把家里的“脑白金”带到学校,每天晚上冲一杯,据说可以带来深度睡眠。除了这些真真假假的补品、保健品,家长还会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既渴望平凡带来安稳,让孩子能够一生平安,又希求不平凡给予荣耀,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这真是很矛盾的心理。

让我们再回到神童的话题。到底什么才能被称为神童呢?

在神话的概念中,天神的子女自然就是神童。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不仅能大闹东海,还用三味真火让孙行者忙得焦头烂额。大地之神盖亚的儿子安泰俄斯,天生神力,只要双脚不离地,就能恢复体力。古往今来,神话世界高于现实但终究不是完全凭空现象,总有现实社会的影子。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血统论,推崇“老子英雄儿好汉”。

可惜,在神话世界里,神的儿童或者尚在幼年的神仙,只放大和延伸了身体的力量,遗传了父辈的法力和神力,看不到多少智慧的传承,甚至给人以“力量越大,头脑越简单”的感觉。与之相反,在现实社会时里,神童则一般指智慧超群、在学业上天分很高的儿童。虽然在儿童的前面冠以“神”字,多半是褒扬、激赏,并非实指,但这里的“神”却同样其来有自,并非偶然。

南宋理学家朱熹,五岁时能读懂《孝经》,六岁时能用手指在沙洲上画八卦。《孝经》是思想品德课,“八卦”则是哲学课,教这些课的人是谁,藏书是谁的?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中过进士,官至吏部郎,原本就是理学家。在官场沉浮之外,他还亲自给当时的读书人讲解“理义之学”,成为当时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人。

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幼名王云,阳明是他的别号。据说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天生异象的王阳明直到5岁还不会说话,但是所说能够在心里记住他爷爷读过的书,大抵可列入神童的范围。等一等,王阳明小时候家里有藏书?是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的爷爷王伦是个文化人,他根据《论语》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改王阳明的名字“云”为“守仁”,王阳明这才开口说话。

梁启超12岁就考中秀才,17岁就中了举人,在科举考试中不得不说是个神童。原来,梁启超儿时上学的“怡堂书室”就是他祖父梁维清开的,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表伯父张乙星。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仕途上很不顺利,没有考取半点功名,却是个很好的教书先生。梁启超的出身不如朱熹、王阳明,但是学习环境却是一流。

钱锺书以数学15分但是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在校期间横扫清华图书馆,之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到牛津大学留学。这样的神童是如何炼成的?原来,钱锺书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大家庭,他的父亲钱基博在文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钱锺书的伯父钱基成是其养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对钱锺书的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关键是,钱家的藏书太丰富了,仅中国古兵法一类,便收有七八十种,更别提文学类图书了。

我们现在挂在嘴边的这些神童,并不仅仅因为其天分出众、智力超群。众所周知,仅有一时的天分,而没有后天的学习,只能成为方仲永。先天的智力再加上后天系统的、完整的、持续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神童,而且成年后才能摆脱“神童”的标签,走得更长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佳宝,爸爸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幸福就够了,神童什么的,还是算了。但是作为家长,爸爸会力所能及地为你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怎么创造教育环境?首先爸爸自己不能放松阅读、写作、思考和学习,其次爸爸还要一步一步地充实阅读、写作、思考、学习的媒介和载体——藏书。因为书籍是知识,是未来,也是希望。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说神童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