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再现逝去的乡村真实生活——读赵志瑞长篇小说《青春故园》

杨占平(书评)| 再现逝去的乡村真实生活——读赵志瑞长篇小说《青春故园》

编者按
2018年,省女作协组织、编辑、出版了“三晋女书·2018系列丛书”个人作品集。其中有赵志瑞的《青春故园》、孔瑞平的《蓝色的老屋》、王桂花的《九九歌》、支翠平的《听见生命的响动》、张惠绒的《彼岸下午茶》、孔月香的《月香小说》、李慧丽的《苍穹下的呢喃》。从本期开始,公众号将陆续刊登省城七位评论家为这套丛书撰写的书评。

随着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中国正在从几千年来的农业为主导的国家,逐步向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转变;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中国许多年一直是农耕社会的延续,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因而,历史上农民总是在每一次社会大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数次农民起义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关键事件。尤其是我们还历历在目的近百年事实: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之一,是让农民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第一次做了国家的主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让数亿农民兄弟摆脱了饥饿或半饥饿状态,逐步过上了温饱和小康生活;比如近年来多地尝试村民自治体制,让农民群众开始真正体现出自己管理自己的意义。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的确存在的事实,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当前我们国家的一个明显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村的基本建设与飞速发展的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农业生产的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效益难以相比,不少各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才会避免成为影响未来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面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众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都在作认真的观察、分析和深刻的反思,因此,近几十年来的乡村生活、农民的喜怒哀乐、农业生产的变迁,为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优秀作品的问世创造了机遇。多年从事金融工作的业余作家赵志瑞,在自己的职业上尽责尽力,圆满完成担负的各项任务;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认真思考,潜心创作,历时十多年,完成了长篇小说《青春故园》,便是对近几十年乡村生活状态的真切展示。

总体上评价赵志瑞的长篇小说《青春故园》,我认为,她是在努力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小说创作,能够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文学追求和艺术风格的路子;应当说,她的努力收到了成效。在这部作品中,赵志瑞从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入手,选择最底层农民群众为描写对象,重点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切入,抓住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进而挖掘出不同身份人物的命运沉浮。

《青春故园》书影

小说《青春故园》用近二十万字的篇幅,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生活变化为时代背景,以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古村落“寨上”为生活场所,以初中女学生陈玲“母亲不让上学却非要上学”的青春逆反为故事主线,以独特而真实可信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为基调,充分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农民的生活变化轨迹和农村文化的纯朴风貌。同时,作品借助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乡村“寨上”,对行将消失的传统古村落进行了详细呈现,其中所渗透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建筑布局,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意蕴的美好行为,渗透于村民为人处事中的文化元素,让读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传统古村落的魅力,呼吁各级政府和广大有识之士,不断提高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让古村落这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能够很好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

阅读赵志瑞的《青春故园》,让我想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小说作家的创作。那时,由于极左路线思潮的影响,作家们写小说常常摇摆在政策宣传和艺术创作之间,而低层民众的生活细节和语言形态,也就成为决定他们的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的关键。事实上,“低层叙事”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学创作概念,在农村题材小说里,它是最能够真实地表达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况。因而,五六十年代一些留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农村题材小说作品,像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柳青的《创业史》、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饲养员赵大叔》等等,虽然在创作背景上留下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无法不带有宣传政策意图,但作家们凭着对农村生活的丰厚经验和对农民群众的美好感情,创作中很好地体现出了低层叙事的魅力,使得作品保持了一定的情感价值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而赵志瑞的这部长篇小说《青春故园》,虽然时代印记同样明显,但是已经剔除了宣传政策意图,发扬了前辈作家真实记录农民群众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的优良传统,并且赋予了浓烈的传统文化氛围,从而使得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文化蕴味,都有了深化。

赵志瑞的长篇小说《青春故园》,选择低层叙事方式,表现上世纪八十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过程中的农村生活、农民心态,从理论上理解,是在映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价值观这样一个论点。我一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作品,作家们都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群众的生存意义的揭示与探索:首先是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怎样个活法;其次是探索人生存在的价值,即人的生命意义。二者缺失任何一面,思想启迪与艺术感染都会缺失。也就是说,现实主义乡村小说如果远离底层人的基本生活状态,不去探究人的存在价值,作品无疑就失掉了血脉。优秀的乡村小说作家,之所以能一直充满文学活力,正是来自于创作的这一可能性。赵志瑞的长篇小说《青春故园》的创作实践,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从主人公陈玲及其她周围的人物,像奶奶、父亲、母亲、姐姐、三丑叔、小艾、凯子的生存状态和奋斗经历,不仅看到了凡俗生活隐藏下的艰难,也看到了不甘心命运摆布的希望。

低层叙事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虽然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予以描写,但真实性并不等于照抄现实,不等于对现实生活作简单、机械地记录或者复制。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农村富有革命性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特殊时期,无疑,乡村现实生活是多元的和复杂的,像陈玲和她的家人与朋友,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社会矛盾冲突中,家庭关系、求学交友、农业政策、人际关系,都制约着他们的每一步前进。我相信,赵志瑞在创作过程中,面对虽然逝去但她却非常熟悉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生活,也必须从选择人物、构思细节到叙述方式、语言文字,都经过主观思考和判断过滤。《青春故园》中反映的生活现象,刻画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已经融合了赵志瑞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已经是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完善的艺术真实,能够代表那个特殊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趋向的真实状况。无视生活的外在状态和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单纯追求事件和人物的外在表像,会导致创作上的自然主义;而片面强调写本质,离开对乡村生活现象的所谓真实具体描绘,则会造成创作上的概念化,这两种倾向,都是背离现实主义农村小说创作原则的。可喜的是,赵志瑞已经注意到了这两种倾向,在她的《青春故园》中都尽量避免了。

由赵志瑞的长篇小说《青春故园》低层叙事的成功,我体会到,从事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应当自觉地选择民间立场,以作家的现代意识和超前眼光审视农村人物和事件,体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同时,也应当特别注重呈现农民生活本色,深入发掘和提炼那种最能表现出生活本质的原汁原味乡土精神——那种蕴含在最普通的人群、最本真的思想、最具体的生活中的真性情、真精神;当然,还应当表达出明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这样,农村题材小说的经典之作,才能不断诞生出来。

赵志瑞已经跨入成熟年龄时期,写了十几年散文、小说、诗歌,积累了不少经验,凭着她对文学的热爱和丰富的素材积累,必定还会有新作品不断问世的。祝福她能够取得更大文学成绩!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再现逝去的乡村真实生活——读赵志瑞长篇小说《青春故园》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