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鹿蹄涧堡

鹿蹄涧堡
文/原雪瑞

前言:浴血雁门,魂归故里。一门忠勇,千古传颂。杨家将之所以为大众喜爱,其根本原因在于百姓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塑造的大众化的群英谱形象。经由小说、评书、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传播形式,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作为雁门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跨越时空如此让人情有独钟,可谓代州史上独一无二的典藏。因了杨家将与鹿蹄涧的不可分割之完美,使鹿蹄涧名扬三晋,因了杨家将文化产品的长盛不衰,便为鹿蹄涧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
鹿蹄涧堡址,位于山西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中,属古代重要军设施遗址。
鹿蹄涧堡址所在鹿蹄涧村,襟覆宿之灵,带滹沱之秀,周围沃壤,左右流泉,景致幽邃,清雅宜居,万民康宁,崇尚德化。
据《忻州文物荟萃》载:鹿蹄涧堡,堡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60米,南北长272米,分布面积7.07万平方米。南、北、西三面墙体断续残存,基宽2.1~6.2米,顶宽0.4~3米,残高1.5~6.7米。墙体土质夯筑,夯层厚0.08~0.19米。属明代遗存。为县境内雁门军事防御体系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8月笔者随同县文物所进行文物勘查,发现北堡墙残长300米,墙体坍塌剥蚀严重,部分地段顶部杂草、树木丛生。据村民讲,过去几年下雨后,曾有村民在顶部施肥播种。现场踏勘,墙体有明显土夯筑的痕迹。南堡墙剩余3处,长度分别为2.97米、3.83米、2.39米,基宽0.8~1.5米,残高1.34~2.5米。并于民墙相连,与三普时情况一致。西堡墙消失殆尽,主要是自然风雨侵蚀,村民建房和日常生活活动破坏所致。南堡墙基本在82年、83年消失,2017年村民建房又拆毁一部分,改为红砖墙。据杨氏文化研究会杨六六讲,2020年6月村委会挖沟埋设水管时,发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事建筑及设施兵营地道,地道土层深厚,现在村民房基就在地道上部。

鹿蹄涧杨氏墓群位于鹿蹄涧堡址南。东西约 200 米,南北约 300 米,分布面积约 6 万平方米。地表封土夷平。 1996 年曾出土有明代墓志铭 2 方,现存于代县宝石滩生态文化园内。时代为明至清代。整体布局不够完整,村民整地建房占用部分。地表现为松林、果林。原墓群主要是遭受自然风雨侵蚀,村民建房和农业生产活动的破坏。建议进行原址保护,谨防盗掘、深耕、从事建筑活动。
鹿蹄涧遗址位于鹿蹄涧堡址东南约 300 米处。遗址集中连片,呈长方形。东西约 300 米,南北约 400 米,分布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放眼望去,遗址地势开阔平坦。2009年省文物部门实地调查,从地表采集到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陶片器表饰有绳纹或为素面,可辨器形为罐和豆。鉴定为汉代文化遗存。遗址 整体布局基本完整,中部有一贯穿东西的水渠,代县宝石滩生态文化园建设占用部分。地表现为耕地。建议进行原址保护,保持原有历史风貌,避免基本建设进一步破坏。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做好遗址记录档案,以多形式有效表现其所载内容。
鹿蹄涧神棚原位于鹿蹄涧堡址中。创建年代不详,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 114 平方米。神棚石砌台基,基宽 7.75 米、深 6.65 米、高 0.3 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装修已改。对面建有戏台。整体布局完整,现存建筑墙体酥碱剥蚀较重,屋面瓦脊缺失、长有杂草,局部坍塌。建议进行险情排除,上报县文物局列入项目维修计划。
元明楼位于鹿蹄涧堡址内往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 199 平方米。三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 14 米。砖砌台基,基宽 21.5 米、深 9.9 米、高 0.55 米。底层砖砌,中设券洞,南北贯通。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悬山顶,五檩前后廊式构架。底层前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二、三层前后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楼前设有旗杆 1 对。 1984 年由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 年进行了维修彩绘。目前,主体结构稳定,墙体略有酥碱剥蚀,底层后檐券洞被封堵。

鹿蹄涧村名还有一段传奇色彩。相传,元至元年间,杨业十四世孙杨友任坚代节度使(坚,今指繁峙;代,古称代州)。某日,同其弟杨山带随从外出狩猎。走到马峪河附近,忽见一梅花鹿跃然出现,杨友眼疾手快,拈弓搭箭向鹿射去,正中鹿蹄。鹿带箭而逃,猎队穷追不舍,跑入联庄(今鹿蹄涧村)境内,鹿负伤昂首回顾,不知所向。猎队只隔数丈远近,杨友又要搭箭射去,谁知鹿却蓦然不见。众人好生奇怪。杨友、杨山便命兵士在鹿消逝处就地挖掘。至三尺许,见怪石一块,石上竟有一只活生生的梅花鹿。鹿左蹄带箭,旁有蹄迹。杨友觉得是祥瑞之兆,遂将怪石携至家中,又请能工巧匠仿照原图样雕琢,视为家宝。杨友觉得鹿入联庄,禄可受也。遂迁居于此,并改联庄为“鹿蹄箭”。某日,一位风水先生,细察了村庄风水后说:“地理甚好,然村名不甚吉利,此庄两涧相夹,若改箭为涧最好。子孙居此,万代安乐也”。遂改村名为鹿蹄涧。
据前文化局长黄凤翔实地调查结果,鹿蹄涧村民口口相传,鹿蹄涧村址,本属“联庄”地望。而联庄就是金末元初自然村庄王家园和小陈圪塔的统称。王家园在今鹿蹄涧村北约一里地域,小陈圪塔与今鹿蹄涧南门毗连。今虽无存,但有遗迹可靠。元初改鹿蹄涧后,明代曾在村周建有堡墙。后杨十七世孙杨怀玉为尊祖敬宗又于泰定甲子至天历己巳(1324-1329年)兴建杨家祠堂,并将“鹿蹄石”置于祠堂后院大殿前。日军入侵后,至今在鹿蹄石上还留有刺刀劈砍的痕迹。据考证,此石为太湖石。
堡内遗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忠武祠,初名杨将军祠,祭祀宋刺史杨业也。当年代州刺史杨业率领杨家将镇守雁门关,防务区主要是西陉关、白草口、旧广武城一带。当年宋辽两军对峙、角逐的战场金沙滩位于现在的怀仁县黄花梁脚下。当年杨业兵败的陈家谷之战在今宁武县阳方口。
杨忠武祠位于鹿蹄涧堡内,元明楼之东。作为北宋名将杨业家族宗祠,当地又名杨家祠堂。据现存碑载,(祠 )创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 ),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 )重建,清雍正年间( 1723-1735 )、嘉庆年间( 1796-1820 )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 928 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祠门、过厅和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祠门外遗有旗杆、石狮和戏台。正殿为明代遗构,余均为清代建筑。正殿砖砌台基,基宽 12.8 米、深 10.25 米、高 1 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次间施四扇四抹格扇窗。199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统计显示,祠内现存明代塑像 14 尊,元、明、清古碑各 2 通,元泰定元年( 1324 )立鹿蹄石 1 块。建议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鹿蹄涧民俗浓郁,过去娶媳妇惯例都是从西门进,南门出。每年三月初九日,为北宋名将杨继业过生日,每六十周年举行一次盛大祭祀活动。届时全国各地杨家将后裔、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云集杨忠武祠,畅叙初心,认祖归宗,传承精忠报国精神,共商发展杨家将文化产业。过去鹿蹄涧有 “潘杨不通婚”之说和不唱“金沙滩”之忌。
1990 年在祠内 新建 碑廊,祠门外复建 牌楼。 建议枣林镇党委政府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敦促鹿蹄涧村委会处理好乡村旅游 开发 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据杨六六回忆,鹿蹄涧堡过去有东、南、西、北四门,均为单间二层阁楼,悬山顶结构,通高6米,进深3米,通天柱构筑,檐下无斗拱,黑石头砌基,四角悬有风铎,二层设勾栏。南门塑魁星爷,东门塑崇祯爷,两侧分塑桃花女、周公。过去北门宽敞,能进大马车。目前,整体布局不完整,隐约呈菜刀状,东堡墙无法界定,从东门位置和村东外壕沟初步研判,东堡墙可能为利用自然天险形成的隘墙构成。祠堂为杨业第十四代孙杨友、杨山兄弟二人奉旨修建。杨家将曾用一口刀、八杆枪血战沙场,威震中华。
2020年8月,笔者仔细观察村容村貌发现,鹿蹄涧近年狠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立体化展示了杨家将满门忠烈、热血报国的英雄事迹和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建议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杜绝私毁墙体,加大文物本体巡查力度,安设环动监控设备。若在堡址内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应当事先报请省、市文物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
堡址所在的鹿蹄涧村已经成为一处地表式文化建筑,杨家将品牌无疑成为雁门厚重文化的有力支撑。鹿蹄涧村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 440 毫米左右。现有常住人口约 1100 人,产业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黍谷和豆类等。近年,非遗唱大戏,鹿蹄涧村主要是 杨家将威风锣鼓助兴演出,和杨家将武术表演,2009年杨家将武术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蹄涧交通便利,靠近 108 国道。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公路途经鹿蹄涧被列入规划设计中。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鹿蹄涧堡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