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幻影书》

读《幻影书》

戴冰 黔中书
保罗·奥斯特的几部主要作品,比如《纽约三部曲》、《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写字间里的旅行》等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同许多当代美国作家一样,显然深受电影叙事手法的影响(何况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比如富于节奏性的场景切换,多视角与多线索的齐头并行,对行为的描述由于精确洗练而形成的清晰的画面感……但在其所有作品中,却没有哪部比《幻影书》与电影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意味深长;这样说并不仅是因为作品描写的对象与电影本身相关,而是“电影”在《幻影书》中,被提升到一个象征的高度,成为有关人生的一个悲凉的隐喻,那就是人生如电影,或者电影如人生,都不过是“时间的灰”。

海克特为什么要销毁他毕生的创作?书的结尾处,在所有拷贝被销毁之前,叙述者有幸看到了其中一部带有超现实意味的影片《马丁·弗罗斯特》,讲述一个叫马丁·弗罗斯特的作家以销毁自己书稿的方式拯救情人性命的故事——联想到叫海克特立下的遗嘱,我们不难意识到,《马丁·弗罗斯特》所显现的,无疑是海克特内心一种隐秘,或者说谵妄的狂想,他希望像马丁·弗罗斯特烧毁书稿一样,通过烧毁电影拷贝来挽回情人的性命。但谵妄的狂想可以在幻象构成的电影里轻易实现,却不可能在真正的现实中重演。所以,所谓的“幻影书”,实际上是一部消逝之书,一部记录和哀悼消逝之事物的书;其中描写到的爱、苦难、痛苦、内疚、悔恨等等感情,以及试图挽回一切的热望与实际上一切不可挽回的事实之间所产生的焦灼与悲怆,正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而切肤地体会过的。

有人说奥斯特的写作深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他们都迷恋迷宫一样复杂曲折的情节,迷恋人心中那些既虚幻又真实的镜像;不同的是,博尔赫斯更关注生命本体,而奥斯特的作品却建立在现实人生的基础之上。

《幻影书》结构简单,情节离奇,人物扁平……从许多角度看,都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畅销小说,但同时它也弥漫着一种对生命的深沉迷茫,对命运无谓抗争之后的绝望,以及作者对此绝望所寄予的深切同情——这一切,却是许多同类的畅销书所难得兼有的。

从许多角度看,都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畅销小说,但同时它也弥漫着一种对生命的深沉迷茫,对命运无谓抗争之后的绝望,以及作者对此绝望所寄予的深切同情——这一切,却是许多同类的畅销书所难得兼有的。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幻影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