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笔记《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读书笔记《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卜庆振 不语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张卓玉,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在后记中,作者自述,“多年来,我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的体制内的世界和理想的学术性的世界。早先的学校管理工作和现在的政府部门工作都是以规则、政策为行为总则的。这是一个需要螺丝钉精神的世界。与此同时在学生时代形成的对探索的热爱与对完美的追求也不曾。这种情怀构成了我生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看点:

1.为什么说是教育的“革命”?

作者认为:从传统到现代,许多领域都要经历革命性的变革,教育变革仅仅是这场时代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还有:
*从农业文明到工商文明的变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单
*从贫富分化到中产时代的变革
*从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的变革
*从百姓社会到公民社会的变革
*从地位为本到权利为本的变革
如果把教育变革放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大趋势下看待,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问题:若是改革,改革的主动权在改革者手中;而革命则不然。革命是势不可挡、别无选择的社会进步事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为什么说是第二次教育革命?

作者接受了美国学者迪戈蕾《学校教育》一书的观点。认为第一次教育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其特点是将教育制度化。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从校舍、装备、学制,到内容、方式、评价,都是20世纪初那场教育变革的延续。
作者认为,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基于和针对现有学校教育理念和实践的。

3.革命的前奏:未来十年教育的新模式

自主学习探究化、项目化
展示活动研讨化、多样化
从教的信息化走向学的信息化
从自主学习走向自主管理
建立教师自修、培训、教研的新模式
经历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
以上几条作者定于2011年,截止目前已近10年,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作者的预测是否实现?

4.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原因: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

知识是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的。
知识的意义在于知识的应用。

5.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基石:问题解决

人本主义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而是学生要遇到和解决哪些问题。问题解决过程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求。问题解决式教育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问题解决式教育有助于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学习是在团队中展开的。
生存问题及其解决。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好奇心问题及其解决。
成长问题及其解决。
设计、制作问题及其解决。
欣赏、创作问题及其解决。

6.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实践框架

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应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确立态度、培养能力、买得知识的教育任务。
一是问题选择的难易度以及问题解决所包含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二是问题解决方案的操作性,三是教育内容的融合、重复和递进的程度,四是对知识学习的跨学科性与非线性的把握。
教学组织:每个学习单元分为问题确立、解决方案的制订、问题解决、形成结论、展示交流、评价总结等活动步骤。学生可参与一个学习小组,或同时参与几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规模因问题的性质而定。教学过程因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而变换教学场所。学生活动的场所问题解决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变化。
学生评价:分为发展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

7.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关注点:过去、未来与现在的关系

人本主义不能容忍为未来而牺牲现在的做法。人本主义坚持,真正属于人的是现在。未来存在于现在的想象中。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体验,过去到现在的桥梁。
人本主义高扬现在的意义、高扬体验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此时此刻学习的意义时,学生才可能由所学的知识、所解决的问题、所形成的观念而延伸到明天,憧憬着未来。
只有当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利益、关注人类命运时,学生才可能拥有无限的梦想空间。试想,当学生时刻想着下次考试有个好名次时,他或她还有什么样的梦可做?

8.第二次教育革命的途径:探究为本体

讲授为主走向探究为主的必然性。
知识传授在学校教育中的独尊地位正在让位于以知识、能力、态度为主的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量地增加,教师作为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单一的线性思维将被多元的网性思维取代。
民主进程必然地要将民主思想由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拓展到学校,延伸到教室。
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它要求成人社会不仅要关心儿童的未来,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在;不仅要关心儿童的物质需求,也要关心儿童的生存质量。
讲授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探究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自己。
探究与创造力培养。探究过程就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探究始于热爱智慧,终于拥有智慧。
教师职能的变化。帮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并形成探究方案。为学生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9.第二次教育革命的输出:展示

展指发展、伸展、展开。它体现着生命无限的和坚强的生机活力。
示指呈现、表达。这个词含有展示主体试图与特定对象交流、共享,以及期盼回应、关注、鉴赏、评价等内容。
人本主义坚持,展示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生命成长的基本形式,也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展示途径:项目作业及其展示、课堂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个性化成果展示、学生作品展览馆。

10.第二次教育革命的终极意义:生命的成长

生命的成长包含着获取与付出。获取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习得与收获,付出是指学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自觉地为社会和他人做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和保障二者的平衡发展。
学生付出的形式:由高年级学生专门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区服务组织、有关时政事件的参与活动、学生募捐组织。

11.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双重任务:个人生存与社会秩序

确保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有益于个人幸福,又服务于社会秩序。
将起始为他组织的学生组织逐步自组织化。
给学生自组织应有的地位。
还权利、责任于学生。

12.第二次教育革命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与追求

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文明的最先进、最伟大思想的概括,是人类各民族几千年上下求索的结晶,也是中国以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方向和原则。
人本主义的主题:尊重人的本性,捍卫人的尊严,崇尚人类智慧的力量,相信人类进步的永恒性。
第二次教育革命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与追求:
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充分地相信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和学生潜在的发展才智。
教育必须承认学生生活的目的意义,保障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
问题及其解决是教育的起点及过程。
探究是教育的主要方式。
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体验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和社会,也是未来和谐社会的摇篮。
教育过程既是获取的过程,也是付出的过程。
学生应该走向社会,社会应该走进学校。
学校的重要功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托程序开展学习活动。程序概念将取代课程概念。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笔记《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