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齐桓公的故事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命运

慈怀君说

森森高墙杳无人,四壁寂无声。

十月的天气早已有了寒凉之意,一位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床上,形销骨立的身子像风中的落叶一样单薄。

他被连日来的饥饿和病痛折磨地乏弱无力,没过多久,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很难想象,这个晚景凄惨的老人,就是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最风光者成了最落魄者,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齐桓公晚年的用人之失。

纵观齐桓公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知人善任,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增加,周天子王权沦落,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朝拜和供奉大大减少,周王室不仅在经济上要靠诸侯扶持,政治上也只能任由诸侯随意摆布。

为了获取利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讨伐也是常事,总之,天下是一片混乱。

时任齐国国君的齐襄公,昏庸无道,荒淫无度,惹得国内人人自危。

彼时,齐襄公的二弟公子纠和三弟公子小白为了避难,由各自的老师管仲和鲍叔牙辅佐,分别逃到了鲁国和莒国。

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国家作为避难所呢?

原来,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去鲁国就等于回姥姥家。再加鲁国实力雄厚,是他寻找靠山的不二之选,所以管仲带着公子纠来到了鲁国。

而鲍叔牙考虑的是,莒国离齐国的国都临淄较近,一旦形势有变,就可以迅速回国。

果然不出所料,作恶多端的齐襄公很快就被诛杀了。鲍叔牙也第一时间带着公子小白返齐,准备抢夺君主之位。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护驾心切的鲍叔牙亲自为公子小白带领车队,未曾想还是出了状况。

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管仲计划在半路刺杀公子小白。在小白的车队火速前进途中,管仲伺机而动,射中了车内的小白。

管仲以为大功告成,便高高兴兴地返回了。

但他哪里知道,这一箭并没有要了小白的命。箭只射中了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并无大碍。

小白保全性命的消息,深谋远虑的鲍叔牙并不声张,而且还马不停蹄地护送小白回国。

最后,他们抢先到达齐国,公子小白顺利上位,是为齐桓公。

等管仲一行人马到达齐国边境时,却被门卫告知公子小白已登上齐国君位,这下轮到他们傻眼了。

齐桓公正式即位后,开始着手治理国家。

首当其冲的是清理仇敌,有索命之仇的管仲自然“榜上有名”。

齐桓公正准备严惩管仲时,却被鲍叔牙拦住了。

鲍叔牙以国家为重,郑重地对齐桓公说:“如果主公只想把齐国治理好,用我就够了。但是主公若想建立王霸天下的功业,必须要管仲这样的贤才辅佐。主公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啊。”

齐桓公沉吟片刻,郑重地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并且以盛礼迎接了管仲,并尊为“仲父”。

管仲不仅免于一死,还摇身一变,成了人上人。他打心眼里被齐桓公的大度和气魄所折服,自然鞠躬尽瘁、竭尽全力地为他效力。

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放开手脚,在全国上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很快,齐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由乱转治,由弱变强,为齐桓公中原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也许连齐桓公都没想到,自己的仇人竟成了自己建立霸业的得力助手。

问迹不问心,问心无完人

随着齐国实力逐渐增强,齐桓公称霸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他打着“尊王”的旗号到处征讨诸侯国,不仅打得诸侯国们心服口服,还落得为周天子维持秩序的好名声。

当然,这蛮横的行为也会引起某些诸侯国的不满,宋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对于宋国的冷漠态度,齐桓公感到十分不爽。于是,他下令征讨宋国,先派管仲带领部分人马与盟友汇合,自己率大军跟在后面。

在行军路上,管仲碰到一个放牛的人,这人穿着破烂,却自在地唱着一首有名的歌。管仲判断这不是一般人,便吩咐随从送了食物过去。未曾想,这人还要面见他。

等见到了管仲,这人竟然只简单作揖,不行跪拜大礼。管仲也不计较,问了他的姓名才知道他叫宁戚。

宁戚是卫国人,听旁人说管仲的威望很高,齐桓公对他言听计从,所以长途跋涉到管仲行军的途中,要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有这样大的本事。

管仲问了宁戚一些问题,他回答地头头是道,这让管仲对他刮目相看,当即便写了封推荐信,让他去找齐桓公,自己则带着人马继续前行。

等齐桓公的人马赶上来时,原地等待的宁戚一见到齐桓公,就破口大骂。他历数齐桓公的罪状,杀了自己的亲兄弟来抢夺君主之位,还假传天子之令攻打对自己不服的诸侯等等。

齐桓公哪里经受地了这样的问责,不禁怒火中烧,当即要杀了宁戚。宁戚却一身正气,面无惧色,连齐桓公身边的官员都为他求情:“主公,这样硬气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不如暂且饶他一命吧。”

一句话点醒了齐桓公,之前是火气上头,压根没想这么多。他赶忙命人为宁戚解绳松绑,还向他道歉。宁戚这时却不慌不忙地拿出了管仲的推荐信,让齐桓公又惊又喜。

其实,宁戚就是为了摸底,探探齐桓公到底是不是一个贤君。这一探也让宁戚安了心,齐桓公不是等闲之辈,是值得自己辅佐的君主。

当晚,齐桓公就要给宁戚封官职。随从提醒他去卫国打探下宁戚的底细,齐桓公一口否决:

“不用多此一举!人无完人,在卫国,说不准有人会说宁戚的坏话。调查出来就没法给他封官,这不就成了我的一大损失!”

齐桓公说干就干,直接任命宁戚为齐国的大夫,负责农业生产。而事实证明,爱才心切的齐桓公并没看走眼。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好。

后来,在宋齐战争的时候,宁戚一人前去宋国,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让宋国归顺了齐国。在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斗争中,宁戚功不可没。

说到底,这一切成就还是归功于齐桓公的知人善任。

忠言利于行,媚言惑君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治国大计,包括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足以说明,亲贤臣、远小人对国家安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

齐桓公任用贤臣,齐国江山稳定。但他误用奸臣,却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为什么他会一反常态亲近小人呢?这跟他个人有关。

人到了一定地位或年龄,心理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齐桓公也不例外。功成名就、天下归心的齐桓公已处在人生的巅峰时段,难免会有骄傲的情绪。

久而久之,他便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反而迷恋阿谀奉承之词。

恰恰在当时,齐桓公身边就有三个会拍马屁的人:易牙、竖刁、开方。

易牙是宫廷里的厨子,为了满足齐桓公的好奇心,竟然残忍地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杀了,做成蒸肉给他吃。

竖刁从小生活在宫里,侍奉齐桓公的宠妃长卫姬等。长到十多岁时,本该要离宫的,因为贪恋宫内的惬意而把自己活活地给阉割了。

开方是卫国的公子,他觉得在地处偏远的卫国做太子没意思,便放弃了继承权,住在繁华的齐国城宫里,一边担任齐桓公的幕僚,一边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们仨的“赤诚之心”让昏庸乏匮的齐桓公感动不已,所以,他们备受宠爱。这一切,管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过,此时的管仲已病入膏肓。他一生倾心倾力治理国家,过度操劳,自觉时日无多。

将死时,他苦口婆心地告诫齐桓公:“主公啊,你一定要远离他们三个人。为了贪图享乐,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亲人、身体和尊严。不仁不义之人岂能做到忠心为国?”

可昏庸无力的齐桓公辨识不得,在管仲死后把这三人流放三年后又重新召回,还将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他们。

那时的齐桓公早已失去了理智,只愿相信他们仨。不曾想,这三人却要了自己的命。

他们三人在宫中主事,滥用权力,不仅将齐桓公的寝宫用高墙围住,胡乱下旨不允许任何人进去,还严禁下人送水送饭。最后,齐桓公活活地病饿而死。

更可悲的是,齐桓公去世时,他的儿子们都在忙着争权夺利。直到67天后,才有人为他收尸。而那时,他的尸体都生出了蛆虫。

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唏嘘。

《淮南子》有言:“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

用人得当,国家安宁,用人不当,国家危难。

早年,齐桓公任用贤臣,成为意气风发的春秋首霸;

晚年,他身边奸小环绕,最后误国误民,惨淡收场。

群星闪耀时,他风光无限;小人当道时,他孤立无援。

可以说,齐桓公的一生,成于识人,败于不识人。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要懂得人尽其才,各尽其能,汇聚他人智慧为己所用。

如果做不到知人善任,再宏伟的梦想都将化为泡影。

*作者:卜一,俗世中散淡的人,以琴为友,以书为伴,以笔为剑。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系列文章: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 郑庄公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宋襄公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齐桓公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秦穆公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楚庄王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晋文公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晋悼公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吴王夫差的故事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越王勾践的故事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齐桓公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