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孔子传》读后感 - “七十从心所欲”:叶落归根,整理典籍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在弟子冉求的帮助下,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去国之时,五十五岁,年富力强;归国之日,六十八岁,苍髯白发。

回国后的孔子,面对的是一个物是人非的伤怀局面。他的妻子在他回国的前一年,就去世了。奔波于列国的孔子,甚至都未能和妻子见上那最后一面。

当年的鲁定公、季桓子也早已去世,而今是鲁哀公为国君,季康子为执政,鲁国的政坛也早已非昔日可比。曾经一度可能走向清明的政治,趋于繁荣的国运,早已江河日下,宛然若梦。

返回鲁国后的孔子,被奉为“国老”,也就是国事顾问。虽没有实际行政的权力,也可以参与政治,商议政事,获得相当的尊重。

在这期间,鲁哀公、季康子就如何治国曾多次向孔子请教。而孔子也不失时机地弘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甚至有时给他们提出坦率而直接的批评。

孔子晚年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事业和学问而言,孔子正是一位“乐之者”。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反来复去的阅读,以至于连穿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几次。

孔子晚年对《周易》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几乎是将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点铁成金,令其脱胎换骨,成为总揽人物、包举宇宙的哲学大书。

现存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春秋》,也在此时正式开始写作。《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孔子一一谱曲,并弹琴歌唱。

晚年的孔子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继续教学生。孔子的私学,从他三十岁左右创办起,先是在鲁国整整十四年的执教,以及他周游列国期间的不断坚持,而在他最后再回鲁国直至逝世的五年里,达到了极盛。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除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之外,这时,一批更为年轻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其中,子游、子夏、子张等后期俊秀,也开始出人头地。

他们一边帮助孔子进行文化典籍整理,成为孔子的得力助手,一边也渐渐树立起自己的名声。

此时的孔子,在德行上也逐渐臻于至善。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岁月的磨砺,自我的砥砺,此时的孔子已经达到了自由和道德真正融为一体的境界了。

人生中最后几年的孔子,在教育学生、整理文化典籍、参议政治之余,本应有一个更加平静的晚年,却偏偏噩耗连连。

孔子七十岁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随后的两年里,最亲近的两位弟子颜回、子路,也先后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给这位饱风霜、一心想着天下苍生的哲人的余生,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和悲凉。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七十三岁。正如孔子临终之唱的最后一首歌,泰山崩了,天柱折了,哲人去了。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追寻传统与古圣先贤,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来之路。认识孔子,理解孔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孔子,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用他自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孔子在世时,他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颠沛流离、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在春秋的时空里,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创造和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承担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写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与感叹。

而在他去世后的两千多年里,他成为了一面旗帜,凝聚着一个民族,并将理性的光辉照向四面八方。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两千多年了,这木铎一直在召唤着我们,凝聚着我们,不论在天涯海角,不论在何种陌生的国度,只要我们响应着夫子的木铎,我们就能在这木铎声中找到自己的同胞。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伟大的历史人物由于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他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在孔子以后的所有时代,孔子就是这样的缺席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论您是否读懂了孔子,站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这位慈祥老人,永远对我们满含期待,一直温柔敦厚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孔子传》的第六部分就到这里了。


作者:慈怀读书


文章归档:《孔子传》
系列文章:
《孔子传》读后感 – “三十而立”:创办私学,杏坛至乐
《孔子传》读后感 – “五十知天命”:官至司寇,政治困局
《孔子传》读后感 – “六十耳顺”:周游列国,避人救世
《孔子传》读后感 – “七十从心所欲”:叶落归根,整理典籍
《孔子传》读后感 – “十五而志于学”:志存高远,敏而好学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孔子传》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