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书是吾故人

书是吾故人:2019年枕边书

四川邻水 | 甘洪波

但凡年岁稍长,时不我待之慨便愈加明显,悄然里多添了一丝紧迫,这有点像兜里的钞票,总嫌不够用。渐渐模糊远去的2019年,翻阅过许多有意思的闲书、杂书,研读过若干“大部头”书籍,有的是心头之爱,有的是偶然相逢的朋友,有的则是不能绕开的必读书目。它们常化身故朋旧友,夜深人寂时到枕边来与我倾心晤谈,引导我过一种亲近书香的生活。此时此刻,让我们重返时间之河,再次回到当初开卷的时刻,静静聆听书页里传来的隐秘回响。

1、《应物兄》 李洱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为2019年的开年首读,《应物兄》的好,似乎完全能够满足一名小说爱好者的全部想象。要说对《应物兄》的兴趣,其实是从《收获》微信号推送的文章开始预热的。梁鸿《我们的李洱兄》、李宏伟《三个李洱一部书》、北乔《耍不耍花腔都是李洱》、魏微《李洱和<花腔>》、黄文娟《与蚌对话的李洱》相继推出,十足吊起了我的胃口。
最初接触李洱的作品,源自二十多年前的《大家》文学杂志。那时刚从学校毕业,爱去逛县城里的图书馆,看见《大家》的封面装帧设计,新颖大气讨人喜,用现在的话说,瞬间被秒杀。当初借阅还有个题外话,据图书管理员透露,这本杂志的来历颇为奇特,乃是省城空降的县委书记特地嘱咐订阅的。记得《大家》创刊之初,大力助推先锋文学作品和现代实验文体,可谓风生水起,一时无二,云南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之重镇。
从《导师死了》到《午后的诗学》到《花腔》,再到历时十三载而成的《应物兄》,李洱的风格一脉相承。围绕济州大学太和儒学研究院的筹建,《应物兄》里面的人物不断生长与延伸,阅读便有些欲罢不能。说来奇怪,读完超级大长篇《应物兄》,按理讲该好好松口气才对,毕竟足足84万字,啃下它绝非一日一夕之功。可心里就是空落落的,阅读的痴迷状态似乎不曾有过,预想中的种种场景分明应该存在,但确实又没看见。“十三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当简短得紧的《后记》进入眼帘,我才猛然回到先前的阅读氛围,想起那些放怀大笑、幽默揶揄,还有哽咽难言。如同诗人艾略特所说的“炼金术师”,李洱总能让事物之间发生化合作用,从而提取生活和时代内部最核心的意象,让听到或读到的人醍醐灌顶,突然意识到某种致命的真相,这大约该算作阅读《应物兄》的衍生意义。
《应物兄》的文体创新,可能会颠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旨趣和审美习惯,比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间的混杂使用和平滑过渡,比如“百科全书”式写作中各种知识大量涌进小说内部继而推动情节的变异,比如“一种貌似客观的语调与视野透视出无奈中的疑惑、反讽中的悲喜、隐喻中的苦涩和转义中的抵抗”。后来观看李洱与格非的文学对话,聊到尝试利用现代主义技法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可认作小说新文体创作探索的佐证。就个人喜好而言,《应物兄》极为丰富的精神义涵,绝对称得上置顶之作;就中国小说标高而言,可以讲前有《红楼梦》,后有《应物兄》。
2、《山河袈裟》 李修文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山河袈裟》早就盛名在外,李修文也是信得过的,但我心里还迟疑着,直到手里拿到这本散文集。开篇《羞于说话之时》,立时便找到共鸣。作者念兹在兹的那句话,来自一次如梦如幻的童话般场景。一位日本老妇人坐火车经过札幌,面对窗外雪地不断掠过的幽蓝之光,内心非常震惊,含泪对自己的丈夫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这句话像个潜在的引子,为全书的叙述立下基座,染上底色。
为何念念不忘呢?面对外在的美景和内在的羞怯,甚至面向生死的无能,我们只能选择沉默。这使我想起多年前时常挂叨的一句话:“从此始感到成人的寂寞,更喜欢梦中道路的迷离”(何其芳语)。可以清晰明确地感知,那个即将踏入社会洪流的年轻人,对过往青春莫名缠绕的淡淡依恋,对未知将来挤压而至的结结实实的恐慌。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我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沉浸式的阅读感知里,这个隐约的念头突然跳出来并逐渐成形。李修文寻找这层关系所运用的文辞技巧,不仅仅在于抓住人物与社会、与时代的“紧张关系”,更重要的是,普通人物命运浮沉的无序漂荡里,他准确截取人物与当下物事之间的“瞬间关系”。紧张关系与现实的发生、演变有关,可以看作一个渐进过程。瞬间关系描绘万物之间的隐形连接,试图与永恒发生关联,却不易掌控和表述。
《山河袈裟》着力刻画边缘群体面对社会巨变时的疏离与无助,反复出现的各类离奇故事,仿佛具备寓言一般的魔力,必将一次又一次碰触你我的心。因为作者始终相信:“此刻所见既是惯常与微小,也是一切事物的总和,它们是这样三种东西:天上降下了灾难,地上横生了屈辱,但在半空之中,到底存在一丝微弱的光亮。”
3、《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 唐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打开理想国书丛,首先映入眼帘的,要么是“想象另一种可能”,要么是“为了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书的际遇和缘分,有时未必可以限定,读唐诺《眼前》在我这里便有多个缘由。黄德海《书到今生读已迟》说它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我觉得应该有个相当程度的高手,持此一卷,对人讲解,勾勒此书的闳深、阔大、沉郁、博学,提点其中的误会、歧途、枝蔓、芜杂,引出更进一步的向上之路。”
作者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围绕春秋时期的八个问题进行延展和探问,力求让复杂深邃的历史立体可感,情欲之事、鬼神之说、弭兵之会、博弈之术,纷纷穿引其间,不一而足。同时借用《左传》涉及的丰厚史料,旁征博引,中西交汇,以古喻今,所见堪称洞见,所论是为妙论,“令人惊叹地将实然历史变成哲学思索的场域”,陈旧的千年文本开始苏醒、复活、荡漾。
少时翻读父亲的三卷本《东周列国故事》,乃是弥足珍贵的早期历史启蒙,其承载的那段年少时光,读《眼前》时缓缓浮现,心头感觉是妥帖的。恒公称霸、重耳归国、云梦逐鹿、管鲍之交、商鞅变法、一鸣惊人、赵氏孤儿、子胥复仇,这些故事早就了然于胸,仿佛浸淫在身体的血脉里,与岁月一同奔涌流淌。当初读这本书,有被黄德海的推崇所惊到,前不久翻看许知远访谈唐诺的那期《十三邀》节目,对作者才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怀。一直以来,我有个简单且直观的印象,大陆读者通常更注重欧美和内陆作家,往往会有意无意忽略港台作家。读完《眼前》有种直觉,唐诺极可能继金庸、张大春之后,成为我最喜欢的港台作家。
4、《七十述学》 刘梦溪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读过许多“述怀”、“述学”之类的文字,但大多只一篇文章而已,像刘梦溪这样写成一本书的,确乎少见。作者学有宗基,取径有门,“论学兼通古今,著文妙解神会。”我读《七十述学》的最大感受,就是文本中的所议所论高屋建瓴而又理性通明,识见、词采均非常人可及,这源于作者对义理、雅趣的反复推求和穷理尽性。《七十述学》正文约占三分之二篇幅,主要讲述作者发蒙、进学、归趣、入史、学缘、访学、讲学等路径,谈及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钱钟书等对其学术进益的影响。
阅读中的几个记忆片段,颇为感念。赵朴初讲佛教“因缘”与“因果”,说“我们讲事物的因果,是指在长河中截取一段,这一段有因有果。”笔者读后深以为然。试想万事万物,无始无终,以时空之无垠,若不“截取一段”,一切因果便无从谈起,势必沉陷永恒的虚无而不得解脱。刘梦溪创刊《中国文化》,经常举办“岁尾雅集”、“新年嘉会”等活动,邀约学术大家共襄盛举。特别感到欣慰的是,“有时台湾来的龚鹏程教授也如约而至”。龚先生倒是应该来的,这念头滋生在阅读的间隙,大概喜欢他的文章,便有些爱屋及乌了。“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对国学的界定,刘梦溪十分认同。以此为发端,通过经典文本的抽绎,在爱敬、诚信、忠恕、和同、知耻等价值伦理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主敬”说,认为“敬”是自性的觉照庄严,它不仅是中国社会普遍持久的人文指标,更是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和终极价值。“主敬”必须“诚敬”,“诚敬”必须具备“居敬”和“持敬”的修持功夫。又说“敬”和“顺”乃是异途两道,敬是庄严,顺是不违,二者高下可判。
除却正文,《七十述学》附录篇收录的评论、书信、讲演、序记、纪实等文章计10篇,大约占到全书三分之一篇幅,其中不少重磅之作,譬如《<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学术恳谈纪实》《<中国文化>创刊词》《<世界汉学>发刊寄语》《<学术与传统>自序》等。我特别偏爱《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这封书信,刘梦溪与李泽厚迹疏情密,乃性情之交,书信往来不乏灵感迸溅,让人眼界大开。谈论阅读《漫述庄禅》的精神愉悦,感受层次包括主客浑然、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多种形态,最高境界乃是同时实现这些感受。解读“不立文字”的悟道之论,李泽厚从哲学上揭示禅宗顿悟的秘密:“乃是对时间的某种神秘的领悟,即所谓‘永恒在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阐释庄禅“虚无寂灭”的审美范畴,引申出心灵感知、直观领悟和综合推演等中国式思维特征,强调以悟解悟,摒弃以玄释玄。
5、《庆历四年秋》 夏坚勇著 译林出版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大家耳熟能详。《庆历四年秋》因何得名,作者在题记中早已明言:“由春而扯到秋,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文人修辞,并无深意。”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大散文勃兴之时,追读过余秋雨、王充闾、张锐锋,当然也捧读过夏坚勇。继《淹没的辉煌》到《庆历四年秋》,再次读到夏坚勇已过去多年,这有点像老友间的一次重逢,感觉特别欣喜。
“西风寒水,秋老中州。京师护城河边的槐树和柳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落尽铅华,萧索中透出几分孤傲之气。”小说开篇的氛围,瞬间把读者的视线拉回公元1044年。刚刚经历定川之战、庆历新政和庆历和议的的北宋仁宗朝代,阵痛尚未褪去,中国散文却即将迎来一座高峰。《岳阳楼记》诞写于两年后的庆历六年,范仲淹并未到过洞庭湖、岳阳楼,通篇只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属于洞庭湖,但这丝毫不影响作者“借洞庭之杯,浇胸中块垒。”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记录,它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它是辉煌明亮的,又是暧昧朦胧的。太似或不似,品味都不高。”换句话说,此刻想象力比记忆来得更重要,它是作家的精神本源,《岳阳楼记》就是作者借助想象做了一个通体锦绣的白日梦。
早年读《古文观止》,禁不住想,若说最让我服膺的三篇雄文,则非《滕王阁序》、《前赤壁赋》和《岳阳楼记》不可,它们各自承担着“序”、“赋”、“记”的文体典范。王勃的《滕王阁序》才情最盛,“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美不胜收;苏轼的《前赤壁赋》哲思最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惟余浩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风范最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古烁今。
仁宗前期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晏殊,后期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可谓星光璀璨,这偶然的发现当时很兴奋。可历史其实早有定论,“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若论取士之盛,千年科考皆不能与嘉祐二年贡举相比拟。刚刚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清平乐》,离不开宫闱争斗和权力迭变的传统戏码,但隐没其间的士人精神和极简生活的美学追求,似乎更值得关注。新鲜出炉的吴钩新书《宋仁宗:共治时代》为所谓“平庸之主”宋仁宗重新立传,阐释君权、相权与台谏相互制衡的同时,则为如何实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就一个无与伦比的时代提供了经典样本。小说结尾处,作者突然提及二十四年后王安石的横空出场,不知是否为下部书预埋伏笔和线头?
6、《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英】莎拉.贝克韦尔著 沈敏一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哲学要求的线性思维深度,使许多人望而生畏。比如“我想我知道某事,但我怎么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的是什么?”类似的话题讨论好比绕口令游戏,日益变得拗口费劲、精致无用,甚至有些无聊透顶。“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我看哲学类书籍,更多关注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然后才是他说的话,以及那些话是什么意思,跟他这个人到底有什么关联?换句话说,我并不试图首先去弄懂哲学家内在的思想精髓,这看似一种放弃,或是迂回曲折的靠近。
存在主义思潮在中国方兴未艾,已然浸透到文艺创作的方方面面,虽然读完掩卷之时,我并不确定“存在主义”应当如何定义,但我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点很重要。比如存在主义应当具备三个标签:自由、个人主义和“真实性”;比如人的存在是在先的,它是做每一件事的起点,而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比如对存在的观察和思考,让你看待世界更理性也更陌生。《存在主义咖啡馆》里面出入的人物很多,萨特波伏娃胡塞尔、梅洛-庞蒂、克尔凯郭尔加缪、列维纳斯、海德格尔,大家聚在一起喝杏子鸡尾酒。依我看,萨特和波伏娃才是主角人选。
萨特和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的标志人物,其开放的伴侣关系,总能吸引读者更多的眼球,我也毫不例外。人人都需要爱情,波伏娃的写作理由就很感性:我渴望被爱。他们并非夫妻关系,却永远视对方为第一性伴侣,爱情与婚姻在他们看来是两回事,婚姻只是利益的嫁接与搭配,其意义正在逐渐弱化和消退。而性爱归根到底是婚姻的产物和权力,就像一句玩笑话说的那样,人们走进婚姻不过是为了取得使用对方性器官的合法权益。可以预见,保守主义者的攻击何等凌厉:“存在主义令人恶心地混合了哲学的狂妄、模糊的美梦、生理学上的吹毛求疵、病态的品味和踌躇的爱欲……面对这种偏好内省的胚胎,人必诛之而后快。”
走走有本关于青年作家的《访谈录》,记得鲁敏和李宏伟谈到死亡这个话题时,不约而同引用了西蒙娜.薇依的观点:“死亡是赐予人类的最珍贵之物,所以最大的不敬就是用得不妥。”相较而言,我可能更趋同波伏娃关于死亡的信条:“死亡就是结束,是入侵的和可憎的事物,不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任何超越的可能。”她曾经悲伤地想到所有读过的书,所有看过的地方,所有积累的知识,所有欣赏过的音乐和绘画,“突然间便烟消云散了,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它们重生。”死亡真是彻底干脆的告别,若要追问永久的归宿,也许死亡就是存在本身,就是存在的终结。
7、《张岪与木心陈丹青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张岪”是谁?张岪就是陈丹青,木心为他取的艺名或笔名。《张岪与木心》的序记里有段关于书名的释疑,说明书名的来由,实则有种委婉的所谓艺术上的“炫技”。这书名本来如此普通,经作者一番交待与解读,便真的认为书名果然不俗,立时变得端肃大气,有些意味了。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受到作者观点的影响,也是再正常不过。
与许多人喜欢陈丹青略为不同,我更多是欣赏,这点微小的差异必须着重加以强调,否则难免变成迷弟迷妹,被他收编。印象中的陈丹青谈吐得体、有趣,同时还很深刻、犀利,他的眼神十分独特,注视你的目光简直可以用“瞪”字来形容。无独有偶,金宇澄做客《圆桌派》,主持人窦文涛提及他的双目炯炯有神,也曾用“瞪”字加以描述。而今年刚刚去世的王康先生,更是金刚怒目式的存在,他在临终前病榻上的遗照如一生之写真,横眉冷对,正气凛然。以此看来,眼神如“瞪”一般的人物,大抵不会太差。
谈完陈丹青,再说说木心。看待木心,有人喜爱得不得了,有人嗤之以鼻,有人以为不过尔尔、言过其实,无论哪种态度,其实都逃不过“习惯性比附”的心理怪圈。毫不掩饰讲,我倒想成为他的“铁粉”,唯一担心的却是不配。因为内里的“私我”还在蠢蠢欲动,“巴望着被时代收容”,其情其状,殊可憎,亦可怜。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也在读,并不是为了与《张岪与木心》有所对照。“木心有如空谷幽兰,默默领略,最好。”《张岪与木心》写得极慎重极恳切,读者自然耳聪目明,辨得好坏,但某种情绪、审美或句式上“疲惫的追踪”,隐潜虽深些,实则不难察觉。
看过一场文学对谈《语境中的木心》,孙郁讲京派和海派之间的木心,陈子善讲木心对鲁迅茅盾张爱玲的不同评价,两人名气够大,谈得够好。轮到李静开讲,心里怀着担心,怕她无话可说。事情总出人意料,她的发言才是现场最令人欣喜的,记得当时意犹未尽,只恨还没听够。李静以木心作品中的“我与你”为题,讲木心“他对世界作着浩瀚的对话,他有无穷无尽内心的剧情,他就像是一个摆脱重力的写作者。”因为与外部世界“我-你”关系的繁复呈现与表达,“世界不再是陌生的异乡和没有意义的尘埃,而是自由、灵性、爱与美的灵魂所要运行、对话和安放之所。”
8、《万镜楼:历史的纪实及其虚构》 赵柏田著 万卷出版公司
本书目录刊列的十七篇文章,读来既像历史小说,又像历史散文,它依附“历史”这棵参天大树“借树开花”,带来的文体体验十分独异,可以说惊喜连连。作者通过历史的想象与重写,不断转换文本中的人物身份,于历史深处的彼时彼地,营造纷繁复杂的经验场景,刻画命运迥异的人物图谱,在历史门庭与生命幽情之间自由往来,引领读者实现某种“精神的优游”。正如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对“历史或时间”这一永恒命题展开的文学描述和细节揭示,抛开索然无趣的庄肃面孔,纪实与虚构的悠然相会处,“历史呈现出第二个维度,一个由智性和诗意交织构成的全景式的维度,历史写作也从劳役一跃而成为一场欢庆。”
改写和神化历史的冲动自古皆然,“不甘心做一个时光的囚徒”。董说的嗜梦癖很严重,自言曾任梦乡大使,编撰《梦乡志》,从而让历史写作成为梦中游历的“玩物”。他列举去往梦国的种种做法,譬如出世梦、远游梦、藏往梦、知来之梦,并说梦是一味药本草,产自绝妙的山水间,产自太虚幻境,需要八种常用的辅助工具:药炉、茶鼎、高楼、道书、石枕、香篆、幽花、雨声。此中梦境之瑰奇,实在摄人心魄,姑且摘抄一例:“我梦见自己被剃发,头发坠落水池,变成了一条条鱼游向远方。我一边哭一边给朋友写信,弟已堕发为鱼,写到鱼字我突然醒了。”作者运用小说笔法求取散文味道,其间境遇,不可名状,着实令人神往。
《万镜楼》作为其中的核心章节,字里行间潜藏着一种我暗暗喜欢的东西,时刻让你感受到一场场荒诞不经的精神历险。作者假托明末清初的董说,利用创作《西游补》的便利条件,透过一个从云端坠落的梦,让“孙行者”替代自己,闯进那座有着无数镜子的神秘建筑“万镜楼”,游走在虚无世界的历史缝隙处。一会儿到达楚汉地界,化身虞美人听项羽讲平生英雄事,听温软缠绵的痴呆话;一会儿隐身大唐宫女,得以遇见风流天子的行乐图,方知“人间蓬岛”快活无极;一会儿摇身明清之际的制香师,将博山炉中的焚香术改良为蒸香法,所用原料无非各类植物的花和叶子。此法蒸制之香堪称妙绝:“蒸兰花,如展读一幅古画,落穆之中气调高绝;蒸蔷薇,如读秦少游小词,艳而柔;蒸菊,就像踏入落叶走入一古寺;蒸橘叶,如登秋山望远。”
每个人毕其一生,都在打造心灵空间的内在图景,那是臆想中的海市辰楼,藏埋心底的隐秘景象。“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作者借李商隐《碧城》诗句,以历史之镜静观纷繁的人事和古老的心境。诗中“碧城”乃紫云之阙、碧霞之城,作为具有强大功效的特定意象,可以收纳你对镜像世界的反复索问,心灵图景的真实展布,存在之思的自我诘难,人性边界的深层勘探,最终让我明白:“人永远是他自己又是另一个人。”某个晴暖而慵懒的早晨,当你从“万镜楼”的梦乡尽兴归返,青青世界的所睹所闻,仿如“窗前的露水和雾”,在日光下消散无形。
9、《韩东论》 张元珂著 作家出版社
纸上初识诗人韩东,记忆点源自多年前阅读何小竹的非虚构文本《零距离.翟永明》。作者于文末处借助韩东的评语来刻画翟永明,包含两个意思:韩东的评论很重要也很精辟到位。韩东如何以诗人的视角去看待翟永明,具体内容记不住,大概二、三句话,几十个字,现在不得而知。而诗人借用诗人的话去评点诗人,看起来有点戏谑成分,其实暗含某种必然,毕竟诗人的描摹更加准确、形象、生动。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插页中何多苓的布面油画《小翟肖像》,文中曾这样描述:“画中小翟那双黑色的、直瞪瞪盯向画外的眼睛,是一双美丽得有些过分的眼睛。这种过分,就是说不是那种普通的、标准的美,而是一种给人感觉有些紧张和刺痛的那种美。”为翟永明画像,何多苓用油彩,何小竹用文字,诗人韩东则友情客串了一把。
想要保持文字的敏锐度和想象力,每年看一本诗集或是诗人评传,这点至关重要。出于对主编谢有顺的信赖和对诗人韩东的关注,《韩东论》的入选自然合乎情理。“诗人韩东”这个框定,现在来看有失偏颇。张元珂著述的《韩东论》除诗歌外,还论及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这好比读贾平凹不能不读他的散文,读阿来不能不读他的诗歌。“韩东以自创的文艺理论为指导,出入各种艺术领域,以诗为经,以小说为纬,以散文为视界,以电影和剧本写作为补充,建构起了一个立体的、丰富而驳杂的、万花筒般的艺术世界。”不过话说回来,“诗人韩东”无疑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篇章,其诗歌创作、诗歌主张与诗歌活动已然成为研究范本。
作为一名诗歌圈外人,我对诗歌观念的尖锐论争反而有种一窥究竟的探奇心理,小心翼翼地收集、比较其中的观点异同,消化和萃取蒂落的精神养分。韩东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论题”,与之论战的多为诗坛宿老,或后学骁将。比如与杨黎围绕“废话体”中“废话”的有用或无用展开,既而演变为审美意义上诗学的探讨和辩论,要么强调语言的高度内指和自足,要么展现口语的原生和裸奔。比如于坚对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多有质疑,认为这将导致诗歌成为语言的智性游戏,从而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修辞游戏同归歧途。而韩东则认为脱离具体语境的解读很可怕,不能将一次性的话奉为真理。比如与野夫关于诗歌“小众化”和“平庸化”的论战,作者调笑两人“时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故只好各说各话。彼此虽观点针锋相对,且火药味十足,但其结果不过是互发一番感慨而已。”比如与沈浩波的衡山发言引发意气之争,韩东指责其提出的“文学=先锋=反抒情=讥讽调侃”是一个白痴公式,认为沈浩波的“先锋性”是姿态上的,而非艺术上的,是典型的话语空转。沈浩波则直陈韩东太迷信自己的小感觉和小才华,殊不知诗歌写作中这几乎是最隐蔽但也是最致命的毒素。换句话说,其症结和关键之处在于成就此人的东西在此,局限此人的东西亦在此。
10、《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英】奥兰多.费吉斯著 郭丹杰、曾小楚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理想国译从是一套值得典藏的“大书”,它延续并保持着最珍贵的传统:“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思想、经验和故事。”目前所出书籍我最先购进的便是这本皇皇巨著《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这跟长期以来怀揣的俄罗斯情结不无关系。“俄罗斯文化博大精深,深奥莫测,具有自己的特质,是一个谜。”读者只有潜入俄罗斯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的深层,把握其独特品格和精神内涵,才能完整揭示广袤无垠大地上俄罗斯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绽放的绚丽之花。
公元988年“罗斯受洗”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被利哈乔夫视为俄罗斯文化诞生的假定日期。俄罗斯文化“起步晚、进步快、水平高”,历经弗拉基米尔到伊凡雷帝、彼得大帝,由此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俄罗斯文化具有宗教性、包容性、欧亚特征和使命意识,但最特异的莫过于它的二元文化现象。如专制思想与自由思想、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传统与反传统、欧洲因素与亚洲因素、官方文化与“地下文化”等等,这种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甚至互相斗争的多元局面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自始至终。
托翁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有个经典片段:当能歌善舞的贵族小姐娜塔莎偶然在“农民大叔”的林中小屋里翩翩起舞时,“突然发觉自己的身上流着农民的血液”。这一意识觉醒瞬间就撕开了俄罗斯“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百年创伤,“娜塔莎之舞”成为进入俄罗斯文化史的一个绝佳切口和完美意象。当民族化的“本土”俄罗斯与欧化的“文明”俄罗斯碰撞,欧化了的俄罗斯人必然有着分裂的人格,思维被迫一分为二,表面上有意识地按照约定俗成的欧洲习惯生活,然而内心又为俄罗斯的风俗和情感所影响。这种典型的二元文化现象,或许正是俄罗斯文化的迷人之处。
建构“俄罗斯灵魂”,寻求广泛的国族认同,始终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一过程必然历经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人开创的“黄金时代”,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和凸显,标志着俄罗斯文化的成熟和繁荣。历经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等人开创的“白银时代”,轰轰烈烈行进的“俄罗斯精神文化复兴”运动,对近代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历经俄罗斯人三次流亡浪潮中以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等人为代表创建的俄罗斯侨民文化,它对传播与宣传、拓展与丰富俄罗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特别的作用。
古人讲“守目如玉”、“临文以敬”,自是读书与作文的金玉良言。长久以来,虽力求敬惜纸墨、不发妄语,但经年累月的阅读,若读而不述、述而不作,则不能达成理想的读书效果,无法观见一个人的生命心魂,终归会丢失“让我们的灵魂愉悦、奔放乃至颤栗的一瞬间”。所幸当初写就多篇读书笔记,因时空的错隔与意绪的梳理,为还原和寻觅阅读带来的深度体验助益良多。但有一点确实始料未及,最终选定10本书来谈,无意间竟落入鲁迅先生调侃的“十景图”之魔咒。想来我亦无法免俗,体察本是源于自己的,这不由自主停靠“失陷”的思维定式,唯有自嘲以解。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书是吾故人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