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也谈读书

颜宝玲专栏 | 也谈读书

去年暑期,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开班典礼上,闫学导师做了《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期》的专题报告。

如何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期,闫学老师分享了教师实现自我突围的方法,其中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关于读书,她的阅读原则是“非经典不读”和“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她的阅读方法是:“读中有写”、“好书重读”、“叶脉式阅读”和“阅读当克期”。“原则”亦是“方法”,闫学老师其实是分享了六种读书方法。

闫学老师的“非经典不读”和“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其实有重合之处。经典阅读必然是有坡度的阅读,非经典不读我日益认同。

叔本华认为,“凡是为愚蠢者写作的都是会大受欢迎的!”

朱光潜也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读中有写”,这个“写”,我的理解是做批注和写读后感。读后感还好,做批注是我接下来要研究学习的课题。关于“好书重读”,我的理解是要读经典,经典要重读、常读,且常读常新。关于后者,卡尔维诺的话可以印证:“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所谓“叶脉式阅读”,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说:“学问是每每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究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

台湾学者唐诺说的更简洁,“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

林语堂和唐诺先生,他们看待读书共同点就是从一条线索出发不断拓展开去,恰似一片叶子的脉络。这是我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比如,孙绍振、王荣生等学者的名字,我是从王君的文字中发现的。我读陈琴《经典即人生》,发现了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又由此开始涉猎朱自清《经典常谈》、叔本华《孤独读书术》、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等一系列谈读书的作品。

所谓的“克期阅读”,指的是一本书拿到手里,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读完,到了这个期限一定要读完。这是用强制的方法来与生活的琐碎、自身的惰性对抗,很有必要。

回顾我自己,如今读书已成习惯,我没有刻意“克期”,我的经验是一本书最好在一个月左右读完,拖沓久了很可能就读不完。当然,大部头或经典啃读之类不在此范围,但也当有规划、有期限,只是随性而读,效率很低。

这六种读书方法是闫学老师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周枫林老师让我们从中梳理哪种读书方法最有效,我很为难——这六种方法我都尝试过,但基本都是浅尝辄止,深入践行不够,所以实在没有资格谈“最有效的方法”。

前几天一起学习的同事问我,你读了王荣生、孙绍振不少作品,感觉他们的书怎么样?有什么收获?——挺好,他们的作品都很专业,大部分能读懂,可惜读完就忘了,只能当工具书来查询……

近几年,如果说自己在专业上有些许作为,大概就是读书,每日阅读、每日读专业书、每日几本不同类型的书并行阅读基本成为习惯,每年读上几十本书不成问题,但是如何内化吸收读过的书,是我要突破的阅读瓶颈。

结合闫学老师的建议和我自身的阅读现状,我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阅读做了如下规划:

一、有计划地阅读适合自己的书。这是一个需要自我寻找的过程,没有多少捷径可走。

二、回归对根本书籍的研读。蒙田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 拥有“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必须排除碎片般的信息以及狭隘的专业知识的遮蔽,要对人类根本问题以及各个专业根本问题的思考,这就需要回归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
三、要训练知性阅读能力。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最终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

四、学习做批注,多留文字感受。这个已经列入计划,希望早日兑现。

五、不贪多求快,坚持好书要重读。

听从内心的召唤,去行动、去遭遇,无论是专业阅读还是课堂教学。学习在本质处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爱恋,只能靠每个人独自去经历、去冒险。

最后引用成尚荣老师的话做为结束: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教育阅读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节律和精神高地。

作者简介:
颜宝玲,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语文教师。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也谈读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