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四百击》影评 - 问题孩子养成记:叛逆男孩,走向何方?

原创 超然Sky 超然观物

“噢,我撒谎。

有时,如果我讲了真话他们也不信我,所以我喜欢撒谎。”

——《四百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对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问题孩子。

那么,问题孩子,从何而来?

周末看的这部法国经典老电影《四百击》The 400 Blows,导演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讲述了13岁少年安托万,逃学,撒谎,因偷打印机,被送到少管所的故事。

电影名字的由来,在法国有一个说法:

一个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变成听话的孩子。

故事发生在巴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角安托万,13岁,看上去可爱的男孩,成长于一个底层普通家庭,处于青春迷茫期。

安托万是个私生子,小时候寄养在祖母家,直到8岁,才和妈妈和继父一起生活。她的妈妈时髦风流,缺乏责任,不喜欢儿子,经常吼他。他的生活中,家庭争吵是家常便饭。

晚上,他睡在狭小的房间,耳边传来父母无休止的吵闹,那是一种怎样痛苦的体验。

在学校,他得不到老师的认可,简单粗暴+刻板严厉的教学方式,他找不到学习乐趣,成绩不好,厌学逃学。

在我看来,安托万并非生性顽劣不羁,在家也会乖乖倒垃圾,做家务。他喜欢书,崇拜巴尔扎克,作文中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被老师认为是抄袭,赶出校园。

他的叛逆,来自内心受伤,对现实无助。

家庭的冷漠,学校的压抑,没有温暖和希望,孤独又迷茫的他,离家出走是最好的解脱。

可笑又可悲,当他离家出走一夜之后,他的妈妈才幡然醒悟,开始改变对他的态度。

好景不长,当他又一次和同学被学校停课后,他俩离开学校,因盗窃父亲的打字机,没有成功变卖又送回时被抓,被送进了少管所。

他能归还打字机,说明本质并不坏。

当看到未成年的孩子有家不回,宁愿流浪在外,在本该坐在教室学习知识的美好年华,却进了少管所,失去自由,让人痛心。

最后,安托万趁上体育课踢球的机会,逃出少管所。

一组长镜头,一路奔跑,没有停歇,只是奋力向前奔跑,奔跑,跑到他向往的大海边,潮起潮落。

逃出牢笼,获得自由,他的人生会走向何方呢?

望向前方,他一脸茫然。

面对大海,无处可逃。

开放式的电影结尾,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仅就这部电影而言,问题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 童年远离父母,缺乏和父母相处的经历,没有感情基础;

– 父母长期失和,争吵不断,缺乏言传身教,家庭环境恶劣;

– 缺乏父母关爱,失去情感依托;

– 家,变成最让孩子受伤的地方,日积月累,心灵干涸;

– 学校可以是获得拯救的另一条途径,遗憾的是,在学校的衡量标准下,依然被否定,找不到自己。

看过电影,我在想:

心里受伤的孩子,如果受到400次的生活打击,是会沉沦,还是会奋发?

导演无疑是万幸的,遇到恩师,重新开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天生的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孩子的产生,家庭和社会都难咎其责。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父母经营不好婚姻,对孩子冷淡粗暴,缺乏关爱,会把孩子推出家门,脱离正常轨道。学校在其中又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呢?

这个电影拍摄时代已久,在时代不断发展,全社会日益重视教育的今天,种种悲剧,为什么愈演愈烈呢?

——超然写于2018年3月25日
修改于2020年10月28日

-End-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四百击》影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