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毕飞宇:把罗瓦塞尔换成“王宝强”后,小说《项链》露出奇怪、有趣的脸

原创 读者新语文

本 文 约 28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文 | 康兮兮

从细节中去追求作家可能有过的丝丝缕缕的心思,逼问作家,然后发现自己。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在语文课上听老师分析过莫泊桑的《项链》,也背过老师从教参上抄来的关于这篇小说的分析要点。这个故事,因此在中国妇孺皆知,缺乏新鲜感。

当老师之后,同样的故事给学生分析过很多遍,我自己都开始产生倦怠,这个故事,似乎已经没什么值得挖掘的内容。

这种无能的成见,被毕飞宇打破。看过他对《项链》精彩的分析,才发现原来同一篇小说,真正读懂的人还是少数,而他们的阅读心得,总是充满智慧和乐趣。一个伟大的作家,除了写作,一生中都在找这样的读者。

毕飞宇

毕飞宇像个魔法师,《项链》是魔法帽里的兔子,被赋予神奇的生命。他所做的其实少之又少,只是做了个最简单的替换:把罗瓦塞尔换成了“王宝强”,马蒂尔德换成了“张小芳”。

然后,就是我们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你熟悉的是这样的常规讲解

一个充满批判和讽刺的故事:

马蒂尔德爱慕虚荣,为在舞会上出彩,跟朋友借了条钻石项链。短暂欢愉后,发现项链丢了。为了赔偿这条钻石项链,马蒂尔德和丈夫辛苦十年。讽刺的是,他们终于还清债务之后,碰到当年项链的主人,得知当年借给他们的项链,是假的。

语文老师按照教参的意见,下手把小说内容扒皮、拆骨、揉碎了讲给孩子,总结出几点留给孩子们考试用:

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糜烂的生活作风和爱慕虚荣的道德观念;叹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为了向上攀爬,费劲心力,却大多落个悲惨的结局。

有继续延伸分析的,把虚荣和拜金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能总结出一个简单公式:

一夜的虚荣=十年的苦涩

这么讲得久了,有良知的老师可能会壮着胆子反思:这篇故事确实是杰作,小说剪裁得当,故事紧凑,人物的悲剧留给人回味的空间,但总这么讲,就是不得劲。

当马蒂尔德的丈夫变成“王宝强”之后

毕飞宇发现这篇小说新生命的手段非常简单,就是简单的姓名替换。

于是,《项链》就变成这样一个故事:

教育部秘书王宝强和他的太太张小芳接到邀请,部长家要搞一个派对。为了能在派对上抢夺注意力,张小芳跟朋友借了条钻石项链。

结果,派对结束后,这条项链丢了。为了赔偿,王宝强和张小芳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也四处兼职,花了十年时间,终于还清了债务。两人一身轻松,十一长假出门旅游,碰到当年借给他们项链的朋友。十年辛劳,朋友竟然没认出张小芳来。

在告诉朋友项链的真相后,朋友大吃一惊,告诉张小芳,那条项链是假的。

看上去,这就是个简单的文字游戏,但替换之后,毕飞宇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1
身为教育部秘书的王宝强,即使能受到邀请,敢不敢让夫人带一条钻石项链去参加舞会,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家里有这条项链,他恐怕也会劝夫人取下来。
2
假货、高仿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存在得很坦然,有这样的前提,即使要带项链去参加舞会,张小芳为什么要借条真项链,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心理负担,即使要还项链,他们真的会选择买一条真项链去还吗?
3
一条钻石项链,需要教育部秘书全家积十年之力来偿还吗?即使为还钱,需要教育部秘书美丽的夫人去洗衣服赚钱吗?

请允许我冷静地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感,读到替换姓名之后出现的这些不合理的地方,我有些恍惚和激动了:原来书可以这么读,这么讲,这么去激发孩子们的思考。

我曾经和学生一起,这样想象过马蒂尔德:发现项链丢失之后,做出要赔偿的决定,她开始把身上与华丽有关的物件一件件摘下来,优渥的生活从她身上一点点消失,马蒂尔德的少女气息也在慢慢淡去。一晃十年,为了当年的虚荣心,她从美好的少女变成了一个贫匮的中年妇女。

这似乎就是老师带着孩子最应该充满同情的想象了,但在罗瓦塞尔变成“王宝强”之后,孩子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了:

中国版的《项链》故事里,张小芳会不会为了还债,把丈夫一步步逼成一个失足的官员;

张小芳为什么不利用好看的皮囊,在这个看脸的社会里,找一些更赚钱的工作;

还有,社会上现在有这么多老赖,他们难道一定需要去背负这么大的债务吗?

毕飞宇发现,名字替换之后,充满了各种不合理,这样,我们只能回过头,重新审视莫泊桑埋在小说里的问题——罗瓦塞尔和马蒂尔德夫妇的诚实和契约意识。

读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习惯了用教参帮助自己思考,我不知道跟着毕飞宇这么思考到底对不对。

嘲讽之余,请尊重这对无限忠实契约的夫妇

这是毕飞宇老师在替换姓名之后,从原小说中发现的问题,他说:

“在莫泊桑的《项链》里,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家庭,对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无论莫泊桑对资本主义抱有怎样的失望与愤激,也无论当时的法国暗藏着怎样的社会弊端,我想说,在1884年的法国,契约的精神是在的,它的根基丝毫也没有动摇的迹象。《项链》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的契约意识,在马蒂尔德这里表现得很简单——借东西要还。

语文教参背后,是很多功力深刻的专家,他们总结的东西没错。莫泊桑在整篇小说中用尽手段,不断在讽刺、嘲讽这个可怜又爱慕虚荣的女人,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马蒂尔德和罗瓦塞尔会变成老赖。

毕飞宇得出这样的结论:罗瓦塞尔和马蒂尔德是那个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正常人,“在契约社会里,契约精神是他们心理上的一个常识,是行为上的一个准则。它是生活的底线”。

也就是说,莫泊桑写《项链》的时候,压根没考虑过虚荣的小两口会违背这个“生活的底线”——这是这个故事的底层逻辑。他们可以虚荣,但遵守契约,他们轻浮,但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然后带着怨怼、悔恨和懊丧,用十年时间填补了这个虚荣的黑洞。

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毕飞宇的这个发现时,他们似乎也被打动了,大家一起沉默了很久,好像在迅速成长,重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和理解”。

消失的女佣告诉我们,谁才是读书高手

挖掘出这么精彩的解读思路之余,毕飞宇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下真正的读书高手应该有的样子,他首先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侦探——从故事的细节中发现命运的“读书的福尔摩斯”。

怎么回事?他发现了小说中一个消失的人物——那个“布列塔尼省的女佣”。为什么小说中要有这个女佣?标注马蒂尔德曾经的生活,已经接近或正在享受着中产阶级的水准;还是暗示这个小职员家庭出生的马蒂尔德可能有的另一种人生。

这些在丢失项链后都不重要了,因为马蒂尔德十年还债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重复“布列塔尼省的女佣”的生活,帮助人洗衣、打理家务,赚取一点点微薄的薪水。

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女佣,映现着马蒂尔德的命运,模拟了马蒂尔德的命运,很像《史记》中等在乌江边上,守候楚霸王项羽的亭长。在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里,这个小人物就是在守候命运。

当了很多年语文老师后,回答过不少人这个问题:怎样才是读书?怎样才是读好书?

我拟定了很多种答案,但在读完毕飞宇解读的《项链》后,我相信自己找到了很靠近真相的一个答案:像一个侦探一样去读书,发现故事里的细节。细节不是作家刻意设置的片段,而是他们从主人公的命运中发现的颤抖。

从细节中去追求作家可能有过的丝丝缕缕的心思,逼问作家,然后发现自己。这才算是真正学会了读书,这也才是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最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完成的成长。

-END-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毕飞宇:把罗瓦塞尔换成“王宝强”后,小说《项链》露出奇怪、有趣的脸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