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往事》文中吴宓着墨很少原因之我见

原创 王仙娥 仙娥湖的月亮

最早知道吴宓这个名字,是看了史飞翔老师的个人简介,他是吴宓研究会副会长。百度了一下“吴宓”,首先看到的是“吴宓和毛彦文”,印象最深的是“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两句诗。

吴宓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是他一手筹建,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国学院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一流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等。筹办《学衡》杂志,梳理传统文化精华,提倡国粹。他还是红学专家,最早将《红楼梦》介绍到海外。他善良至极,在三年困难时期,对萍水相逢的火车上的一位农村妇女也是倾囊相帮。他对朋友两肋插刀,不辞辛苦。他一生坎坷,文革期间受尽磨难。他是站出来旗帜鲜明反对批孔的三位学者之一。他坦诚到有点傻有点可爱,把与毛彦文的书信往来拿给妻子及其他女友看;他的执拗和一意孤行,使人有点怀疑他的情商!他是一位“被低估了的大师”,多位了解他的人都说:他的后半生,如果不是爱上毛彦文,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他是今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安吴商妇”周莹的堂侄,他是出生在陕西泾阳吴家西院的才子。了解他越多,你会发现他既可爱又可悲,就是这样一个任性的天才,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亲自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吴宓对毛彦文的追求搞得轰轰烈烈,当时是街头报纸争相报道的花边新闻。尽管没有修成正果,但在双方的生命里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令我吃惊的是,最近看完了毛彦文的回忆录《往事》,发现吴宓只是占据了很小一节内容—《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分量轻得不可思议。叙述得极其冷静,“吴脑中似乎有一幻想的女子”,“吴心目中有一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不幸他离婚后将这种理想错放在海伦(毛彦文的英文名)身上,想系他往时看过太多海伦少时与朱君毅的信(吴宓与朱君毅是同窗好友,无所不谈,无所隐瞒),以致发生憧憬。其实吴并不了解海伦,他们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海伦始终认为只有陈心一能容忍吴的任性取闹”,“传闻吴君已于数年前逝世,一代学者,默默以没,悲夫!”旁观者的叙述语气,且将吴宓与她的关系定性为吴的“幻想”。《往事》后面还专门开辟一章《悼亡伤逝》,用了不小篇幅,毛彦文回忆了一个又一个从她生命里逝去的亲人朋友,朋友有胡适之、董显光、查良钊等,写的非常痛惜,无限怀念。我手不释卷地往后看,我多么想看到吴宓逝世时她的发自内心的文字表达,但我很失望地发现,她怀念的人里没有他。足可见吴宓对他的伤害之深,抑或我也怀疑吴宓对毛彦文的爱恋,确实纯粹属于单相思?我为吴宓痛惜,也为毛彦文心痛。我想只有痛彻骨髓的伤害,一个人才会想方设法把另一个身影从自己生命的记忆里摒除,不想留痕,不想回忆。

人生不易,毛彦文也不例外。她生于浙江江山市须江镇一个乡绅家庭,母亲连生三女,遭父亲厌弃,她是父亲最大的孩子,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理智的个性。为与一心仰慕的表哥朱君毅在一起,他抗拒父母包办的婚姻。她学文化,求上进,做了很多与朱君毅恩爱相随的美梦。当她一心盼望与朱君毅结婚的时候,朱君毅却另有所爱,以近亲不能结婚的理由与她解除了婚约。她心灰意冷,对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产生怀疑,这个时候吴宓热切地介入了她的生活。1928年8月4日,吴宓只身南下杭州,私会毛彦文。杭州之行自然非常愉快。回到家后,他把自己与毛彦文有关的所有信息给妻子陈心一看了,还把此事告诉了很多朋友,到处宣告他要与毛彦文成就一段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这可惹了事了,要知道吴宓很多朋友都是朱君毅的朋友,也是毛彦文的朋友,朋友们难免议论纷纷,认为毛彦文在破坏人家家庭,插足做第三者。毛彦文非常恼火,通过朋友胡徴给吴宓转送了绝交信。吴宓万分痛苦,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他猜测毛彦文与自己绝交也是激他与妻子离婚,他认为长痛不如短痛,选择与妻子离婚。离婚后,给毛彦文去了一封很长的信。经不起吴宓的信一封一封来袭,毛彦文心动了。1930年3月22日,吴宓接到毛彦文从美国寄来的直接表达爱情的第一封信,这使他激动不已。1930年9月12日,吴宓启程去欧洲,说是游学,实则为了会晤毛彦文,商量结婚事宜。1930年12月8日,毛彦文航空信说已完成美国学业,吴宓赶快去电报:“速来英国,就学牛津或伦敦。先做朋友,再行结婚。”由于心情急迫,后又去信说如果毛彦文不来英国,就跟她断绝关系。毛彦文终于来信,叫吴宓到美国结婚。吴宓牛脾气大发,发电报叫毛彦文速来英国,否则暂停讨论婚嫁。几日后,毛彦文又来信说父母已同意她嫁给吴宓,自己将春假后来欧洲,但并不一定跟吴宓结婚。情人节那天,吴宓还收到毛彦文的英文贺卡,称吴宓为“我所爱的人”,并缠绵地说“每封信里都是爱情”。吴宓欣喜若狂,去信为前面的事情道歉。他左等右等不见毛彦文回信,又生气地去信告诉她,如果不打算结婚就不要来欧洲了。毛彦文直接来信一封,说不去欧洲了。吴宓在日记中开始焦虑,开始愤怒,开始骂人。甚至给另一个女友去信,说对毛彦文已经没有了爱情。后又去信给毛彦文,说自己对毛彦文已经没有一丝爱意。正当吴宓休假结束打算回国,毛彦文来信说1931年6月20日将与高君珊女士离开纽约,25日到达英国,一周后到德国,7月9日到巴黎。希望能在英国见面。吴宓很生气,直接去信说自己不去英国。叫毛彦文6月底前来巴黎。7月5日,吴宓收到毛彦文航空信,说下午到达巴黎。当吴宓去毛彦文下榻的地方找她,发现她已经出去玩了,吴宓火气噌噌噌往上冒。晚上九点再去宾馆找她,两人见面,闲聊一个小时,谁也绝口不提婚事。他们的口舌战持续了几乎一年,费的是时间,伤的是感情,一个满肚子委屈,一个也伤痕累累,彼此内心都是爱恨交织。毛彦文越是不理吴宓,吴宓越是思念她,一直托人四处打探毛彦文的消息,一如既往地给她写信。就是后来毛彦文已经与熊希龄结婚了,他也没有放弃对毛彦文的追求,经常写情诗。他每封情书字字血泪,堪称绝唱。就是后来熊希龄去世了,毛彦文也没有给他机会,去信明确表示:“决为熊公守节终生,祈宓勿再接近”,就这几个字,都是从吴宓以前的信件中剪取的,而非手写,其决绝之意昭然。毛彦文是理智的,《往事》中她就写道“纵令吴与海伦勉强结合,也许不会幸福,说不定会再闹仳离”。
吴宓的生命里,确实短暂地经历了不少的女人,但从他的日记里不难看出,毛彦文才是他最心爱最怀念最放不下的女人。可惜的是,他以自己的才干和炽烈的感情,把心爱的女人呼唤到不远的地方,然后又以自己任性的、执拗的、善变的、古怪的脾性,使心爱的女人“心撕肺裂”,成功制造了自己悲剧的后半生。1935年毛彦文嫁给了大她28岁的当时国民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熊希龄对她百般爱护,可惜结婚不到三年,熊希龄突发脑溢血去世,但就这短暂的婚姻生活,却使毛彦文回味了61年(毛彦文1999年去世),《往事》中她写到:“秉(熊希龄),才是真心爱我的理想丈夫,同时也是知己,彼对我亦夫亦友的深情,令我陶醉,令我庆幸”。
《往事》对吴宓的惜墨,令人遗憾,不胜嘘唏。一代国学大师吴宓,可悲可叹!这也许就是一个人太任性的下场。原生家庭中,吴宓母亲早逝,父亲冷漠,奶奶是他最亲近的人。由于家庭富足,奶奶蛮横,吴宓耳濡目染,给天才的吴宓生命里注入的是诡谲的、暴躁的、不好捉摸的性格。他自己也矛盾着,撕扯着,左冲右突,被性格左右着,悲剧着自己的人生。能左右自己的言行,有效自律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总有天生的劣根性在破坏着快要到手的幸福,也为害着别人的人生。警惕!
女人是有良心的,对得到的爱与呵护会永志不忘。女人的心又是玻璃做的,经不起折腾。她们对深情会忠贞不二,但对出尔反尔会深恶痛绝。在女人面前,温柔比强势有效,专一比浓烈有效,低调比张扬有效,宽容比个性有效。
纵观吴宓与毛彦文的往来,最终没有结果,我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是身份不对。吴宓是朱君毅的同窗好友,在朱君毅退掉与毛彦文的婚约后,毛彦文对所有男人都很失望,对吴宓戒备更多。由于共同的朋友很多,更容易引起误会和龃龉。二是时机不对。毛彦文不是一般的女人,否则失意之时,正是介入之机。而毛彦文正相反,她需要时间思考人生,沉淀痛苦,因此吴宓迫不及待的介入,对她是一种骚扰,因此更容易出现阻抗;三是方式不对,吴宓的莽撞行事,与毛彦文的沉静、老练形成鲜明对比,给两人关系的发展,无形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四是脾气不“对”。吴宓总想以自己的想法安排进展,大男子主义思想时时、事事出来作祟,而毛彦文并不是百依百顺的传统女人,一次次的不配合,使吴宓所有的性格缺陷暴漏无遗,也使毛彦文看清了他们不可能有未来。但吴宓没有毛彦文头脑清晰。他一方面倡导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倡导情感的节制和对道德的捍卫,一方面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走向浪漫主义的阵营。吴宓的为人与为文是分裂的,思想与行为是南辕北辙的,两个“我”经常在做着激烈的对抗。吴宓自己也自审有三大毛病:一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二是性格偏激,不能守其中庸;三是情令智昏,他自我衡量,平生未尝利令智昏,亦未色令智昏,但情令智昏“时恒有之”。
他俩的悲剧是必然的结局,没有天时,没有地利,没有人和。无缘的人,再怎么撕磨,只能是互相伤害,贻误前程。毛彦文是值得倡导的,吴宓尽管感人,但也需要深刻反思。人生苦短,不要再在无望的事上纠缠,否则只能是自取其辱、自误人生。所有的任性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往事》文中吴宓着墨很少原因之我见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