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同情与“反转”——重读《我的叔叔于勒》

王永兵|同情与“反转”——重读《我的叔叔于勒》

课文赏析

谜一样的生活
张茜 – 谜一样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长达半个多世纪,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由于时代关系,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读者认为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露露的金钱关系,这一看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甚至被选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但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总会有巨大的阐释空间,有时候只要我们换一种阐释角度和方法,就能从同一的文本发现新的意义与价值。上述观点和结论主要依从的是马克思文艺方法论,属于社会历史批评,其优点是有利于帮助读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本质。但过分注重文学作品的政治批判性,容易忽视作品的审美性和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掩盖文学作品的部分意义,造成文学欣赏当中的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弊端。所以十分有必要改变阅读思路和方式,重新阐释《我的叔叔于勒》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一、关注小人物

在评析《我的叔叔于勒》之前,有必要弄清作者莫泊桑的相关情况,比如作家的总体创作风格是什么,他是在何种情形下创作这部作品,该作品与作家其他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性等等,厘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该作品。生于1850年的莫泊桑和福楼拜左拉、都德、龚古尔等著名作家同属于一个时代,在创作方面,莫泊桑曾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曾让他观察门口的杂货店老板、抽烟斗的看门人、出租马车的车站,描述他们独特的姿态、精神,而不能与其他任何人混淆。独创性来自于观察,观察得益于耐性。这是莫泊桑从福楼拜的教导中得到的最大收获。而在《论小说》中,莫泊桑则称自己发展了福楼拜关于风格的观点。在福楼拜影响下,莫泊桑特别注重对小人物的描写,注重将细微的感情寄托在小人物故事中,将满腔的同情倾注在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中。值得一提的是莫泊桑和都德一样都当兵入伍参与普法战争,亲眼目睹法国战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的残酷现实,参战经历不仅给莫泊桑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加深他对法国社会现实和普通民众的认识与了解,增进其对祖国的情感和对小人物的同情。莫泊桑小说具有风俗画般的艺术效果,不仅揭示法国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化、堕落及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毒化,而且还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莫泊桑的短篇尤为精致,其主题有对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讽刺,如《项链》;有对对法国民众正直、淳朴、宽厚品格的书写与赞美,如《归来》;有对法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感的肯定和对人性阴暗面的批判,如《羊脂球》。批判中有同情是莫泊桑在塑造众多小人物形象描写其命运沉浮时所持的基本态度,《项链》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遭遇最能说明这一点。爱慕虚荣的马蒂尔德借朋友的项链参加舞会,丢了项链又不敢明说,只好到处借债花了三万六千法郎买了一条还给朋友,为此偿还债务马蒂尔德夫妇辛苦工作十年,由一个青春美丽的职员太太变成强健粗硬的平民之妇,还清债务后马蒂尔德有一天在大街遇到朋友才得知当初丢失的只是一条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马蒂尔德为自己爱慕虚荣的性情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她是一个多么可怜又可恨的人,她的虚荣心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身边的亲人。《羊脂球》中的女主角羊脂球的命运比马蒂尔德更加不幸,她和许多同胞乘马车经过敌占区被一位普鲁士军官拦截,军官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就不放行,羊脂球虽是妓女,但依然有一颗爱国的心,不愿接受普鲁士军官的胁迫,车上的同行者逼她为大家利益作出让步,羊脂球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军官的无理要求。让人意外的是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觉得羊脂球是一个无耻下贱的女人,不屑再与她讲话。这些同行者看起来十分高贵,内心却无比地丑陋,他们在利用了羊脂球之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扔掉。这个故事十分震撼,对后世读者影响较大,著名作家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里面的主人公刘贞贞就有羊脂球的影子,她不幸被日本鬼子糟蹋,后来虽然帮助游击队做了很多事情,但回到村里后,依然受到许多人的鄙视,认为她是一个缺德的女子。像羊脂球的故事一样,真正缺德的是那些没有同情心背后议论别人的“伪君子”。上述两部作品虽然内容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作者始终用怜悯之情来叙写两个身份低下女性的不幸遭遇,字里行间处处表现一颗怜悯同情之心。这种同情与怜悯的背后是对小人物艰难处境与不幸命运的理解和体察。这些小人物自然也包括《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和他的亲人们。

二、同情与怜悯

细读《我的叔叔于勒》,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态度固然有对菲利普夫妇尤其是菲利普妇人嫌贫爱富、冷酷无情丑恶嘴脸的批判,但更多的是对菲利普一家人贫穷生活的同情。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菲利普一家人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作者的笔调除了同情未带有半点贬义。生活在这样困境下的家族成员于勒不仅不节约反而行为不正,糟蹋钱,他在花光自己遗产后,又占用了哥哥的遗产,这无疑雪上加霜使得菲利普家庭生活更加困顿。但即使这样,作为哥哥的菲利普也没对弟弟怎么样,只是将他送到美洲,希望他能自谋职业不再祸害家人和社会,不用说路费也由哥哥提供。不久流浪美洲的于勒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说他已经赚了一笔钱打算偿还哥哥的那部分被挪用的遗产,菲利普并非指望弟弟帮助自己发财致富,只是希望他偿还原本属于自己的那笔遗产。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也看不出哥哥品行有问题。贫穷不仅使得菲利普夫妇日子不好过,连他们两个女儿的婚姻都受到阻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整个法国社会拜金主义风潮的蔓延。等到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塞岛旅游,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贫穷对这一家人的煎熬。这个小岛只是穷人理想的旅游胜地,路程近花费小,可怜的菲利普妇人连牡蛎都不舍得吃,甚至连对宝贝儿子也十分苛刻吝啬,这背后当然还是因为贫穷。所以当父亲(菲利普)问大家“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时,“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小说这一段细节描写,让我们感觉菲利普妇人不仅可怜而且还有点可敬,她精打细算目的还是为了整个家庭,为了尽量节省开支她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口腹之欲。所以当菲利普夫妇最终确认那个买牡蛎的水手正是弟弟于勒时,他们内心的失望和紧张可以想见。首先于勒信中偿还遗产的承诺告破了;其次,他们担心女儿们尤其女婿知道这一真相;当然他们还担心于勒再次回来拖累他们全家。至于于勒本人有什么反应小说省略没写,但我们从他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窥测一点信息:“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也许于勒也看到哥哥一家人,为避免尴尬故意低着头干活;也许他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只想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总之,于勒不愿再回到哥哥身边,过着寄人篱下被人瞧不起的日子。小说的结尾再次描写于勒的外貌:“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小说两次写于勒的外表并非偶然,而是要借此冲淡他以前所犯下的过错,让读者感到他也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一个无依无靠、无家无业的流浪汉,一个有羞耻心和自尊心的人。或许贫穷并非他的过错,菲利普夫妇那么精打细算不也十分贫穷吗?小说最后写童心未泯的小若瑟夫在结账时给了叔叔于勒10铜子小费,让仅有一点的人间温情通过这个“后来者”身上得以延续下来。所以从人情人性的角度来看,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是同情大于批判,怜悯多于讽刺。背后体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感,一种对小人物艰难生存处境与不幸命运的体贴、理解和关怀。

三、“反转”艺术手法的妙用

《我的叔叔于勒》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反转技巧的巧妙使用,这是莫泊桑惯用的技巧。反转原本为戏剧常用手法,剧作家通过反转使剧情“事件的对抗或事件向对立面转化”来增加戏剧性效果,高明的小说家往往借用反转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在短暂的艺术时空里形成戏剧性的反差和变化”。莫泊桑正是这样喜欢通过反转手法营造戏剧效果的小说家。前面提到的两部小说《项链》和《羊脂球》都采用了“反转”艺术技巧,《项链》中马蒂尔德舞会时的得意与项链的丢失形成第一次反转,十年辛苦还债历程与结局假项链形成第二次反转,每每给读者意外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令人惊艳的艺术效果;《羊脂球》中众人央求羊脂球答应陪普鲁士军官过夜与事后对羊脂球鄙弃与敌视形成反转,凸显所谓法国贵族阶层内心的肮脏与龌龊。《我的叔叔于勒》多次采取反转,从而造成情节上的跌宕起伏,让原本不起眼的平凡故事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和审美效应。小说一开始写全家生活的困顿以及对于勒的恐惧,因为正是他品行不端和乱花钱导致家庭贫穷,这时候,于勒一封赚钱的来信彻底颠覆了他的流氓、坏蛋、无赖的形象,“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如果说这一次反转的力度还还不够大的话,那么于勒的第二份来信更像是黑暗中划着的火柴,一下子点燃全家人的希望,一家人甚至幻想用于勒偿还的钱买一幢别墅。这像福音书一样信件甚至让菲利普小女儿摆脱了无人求婚的尴尬而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正当菲利普夫妇满怀希望像期待圣灵降临一样期盼于勒带着财富满载而归时,一家人无意中在哲尔塞岛上同朝思暮想的于勒邂逅,只不过此时的于勒并非腰缠万贯的大亨,而仅是一个满手皱痕满脸愁容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一反转不仅意味着菲利普夫妇发财梦想彻底破灭,而且也让他们对弟弟于勒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先的期盼与赞美又变成憎恶与咒骂,他们依旧像恐惧魔鬼一样恐惧着于勒。至此,我们可以得知,于勒不仅是品行不端、浪荡子的化身,也是贫穷和发财致富美梦破灭的象征。与其说菲利普夫妇躲避害怕于勒,不如说是他们恐惧害怕贫穷。这不仅是一个金钱导致亲情沦陷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小人物发财致富梦想破灭的故事。值得一说的是,同样是反转,前面提到的两部小说都是由一个结局转到另一个结局,而《我的叔叔于勒》则经过两次反转后又回到当初状态。尽管时间流逝,菲利普夫妇还是那个菲利普夫妇,于勒还是那个于勒,只不过岁月在各自年轮上留下日趋衰老的痕迹。几十年过去了,菲利普兄弟发财致富的梦想终究破灭,接下来他们将要和贫穷寒酸打一辈子交道。这种闭合性反转情节,寄寓太多的生命感慨与启悟,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灰色人生的深深同情,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结 语

孔子在评价我国第一诗歌总集《诗经》时,曾提出“兴观群怨”说,阐明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多种功能。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发掘作品所潜藏的丰富意义,使之发挥最大化的教育功能。拿《我的叔叔于勒》来说,我们既要发挥它的认识批评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特征及其对人性的腐化与侵蚀,从而培养其对“商品拜物教”和“金钱万能”观念的高度警觉性;也要发挥它的伦理教育功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高尚的作家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保持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关爱,学会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细微幽曲的情感特征;还要阐释它的艺术表现方式揭示其审美特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高超的“反转”艺术表现技巧,充分感受到文学经典所内含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同情与“反转”——重读《我的叔叔于勒》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