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为故国招魂之: 一万年来谁著史

【小众】为故国招魂之: 一万年来谁著史

原创 并州玄武 小众

1.国贼

国家成了遍地狗屎的烂摊子,谁来收拾?
史上第一铲屎官李鸿章,铲到在日本谈判时苦苦哀求,为少赔银子,对日相伊藤博文说出甘居“养子”的话(原语: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七旬老汉,大国一人之下的威严人物,为国家计,竟如此不顾个人荣辱。遂后被日本激进分子刺杀,面中一枪,鲜血迸溅于东京大街。幸而不死,老汉以此要挟,挨一枪换来少赔一亿两银子。
回国,是关于“国贼”的骂声,响彻朝野。
伊藤博文甚是敬重他。说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却不如你。
老汉从此誓死不踏日本领土——他年齿已高,离死没有几年了。数年后自欧美归国,路过日本换船,他不肯上岸。弄来小舟,供他乘船转船,他一望是日本舟,不语回舱。下属无奈,觅来木板,搭在两大船之上。海风飘摇,老汉颤颤巍巍,一步一步悬空踏木板而过。
再数年,庚子事变,朝廷急招他北上。茫茫大国,能处理残局者,唯他一人了。他知其难,北上途中开始呕血。渐至大口呕血,不能止休。俄人拿着条约昼夜守候,逼等签字。老汉最终胃血管破裂,呕血而死,时年七十九岁。
消息传入朝廷,慈禧当众失声痛哭。梁启超评价他: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一个多世纪过去,主流论调里,他依然是卖国之贼。古今岂有贼,存这般巨伟之人生?

2.败笔

人物的走向,与犬牙交错复杂难辨的时代态势一样难解。究李鸿章一生,今人所加之罪,绝大多数皆是为朝廷背锅,其锅之大,屡屡阴遮全国,阴遮时间。
其一生最大的败笔有二,一为苏州杀降,一为建议抛弃新疆。
其一。违背盟约,杀死八名投诚的太平军猛将。在苏州满城寻不会说苏州话的,杀死万人以上。
在中国古代,杀降不祥,不义,是深为忌讳的事。在西方,破坏契约,贵族不齿。曾为李鸿章效力的洋枪队首领英人戈登,作为保人在太平军与李鸿章之间周旋牵线,就此大怒,抛弃职位、饷银、御赐黄袍马褂,提枪遍寻李鸿章,要李鸿章出来决斗,为荣誉一战。李非常狼狈,只能再三躲避。
投降的太平军将领,不是什么好人,反复无常,恶迹多端。他们作为太平军慕王谭绍光的部属,是袭杀谭绍光并屠尽其死士千余人之后才投诚的,两手沾满不义之血。
但这不可以成为李鸿章背约杀降的理由。就好比说黑人弗洛伊德有罪,吸毒,使用伪钞,绝不是警察就可以把他跪死;苟晶在网上对被顶替的陈词有出入,绝不是那个老不死的班主任可以冒名顶替她的理由。事情是有逻辑的,不可混淆,一码归一码。

李鸿章一行在俄国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

杀降的后果是,官兵剿灭太平军变得异常艰难,苏州杀降之后,太平军鲜有降者。对于杀降,绰号曾剃头的曾国藩,信中却赞李鸿章“眼明手辣”。
第二件事,1862年同治回乱,西北迅速失控。回人起事,杀尽陕西中部以北的汉人,目的是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国家。天山动摇,当此之际,李鸿章认为西部荒僻,离中央政府遥远,而海上是心腹大患,洋人从天津大沽一两日可到,建议放弃西部,经营海军。
左宗棠力驳之。以发白齿摇之身,无饷银之军,民间募银,抬棺,往之!屠金积堡!破之!兰州黄河水平!定之!西北之天得补!
此章中,李鸿章与清末四中兴重臣之二发生关系,合为三,另一为张之洞。

李鸿章与孙子

3.父母为兄妹

李鸿章的父母,原为一对兄妹。据说他一生对此深为避讳。
不过当然不是亲兄妹,其母是逃荒被其祖父收留的养女。待其到出嫁年龄,养父为其留意合适人家时,养母意外地发现了养女与儿子眼神交流之间的秘密。
于是,养女嫁给了儿子,后来有了李鸿章。
李鸿章出道,与剿灭太平军有关。有人说太平军成就了李鸿章,若不是太平军,李鸿很可能只是个地方庸吏,精明钻营一生。
历史没有假设,只是发生再发生,只有一个个斩钉截铁的结果。所有的假设均无意义。
李曾在曾国藩帐下为幕僚,有时人们界定李是曾的门生辈。但似乎不完全如此。曾眼光毒辣,早就看出李不会久居人下,要独担一面。李也曾经因事怒,带私近的幕僚数人离营而去。后又被曾去书召回。
李效法曾,组织淮勇为军。南京将破时,李认为曾国藩之弟曾九久围南京,自己出兵攻南京,会被曾氏兄弟视为夺功,故不出兵。又不能原地不动,遂率军入浙。浙当时是左宗棠的地盘,左公怒,认为李鸿章太不地道,避让曾氏却来浙江抢,上奏折说李越境夺功。李左由是结怨。

李鸿章全家福。前面一排从左往右分别为李经述四子李国熊、三子李国熙、次子李国燕、长子李国杰。中间一排从左往右分别为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二子李经述、李鸿章本人。后排分别为李鸿章的长孙媳妇张氏、二子李经述的女儿、李鸿章的女儿李经璹、李经迈的夫人卞氏、李经述的夫人朱氏。

曾国藩后来感激李鸿章,去信说“吾兄弟薄面,赖子保存”。曾国藩担心朝廷忌惮自己拥兵自重,平定太平军后主动解散湘勇。李曾阻止,说內患初平,外患更可怕,届时将如何?
曾无语以对。眼下大患是自己项上人头,是朝廷忌惮,他只能先应付眼下。
清末局势之混杂,人人身不由己,犹舞镣铐,犹破铁屋,此之谓也。曾、左、李三位大佬,相保全、相避让又相龃龉,有时纠缠成死结。是为个人利益,是人性使然,更是满清高层有意制造矛盾,平衡之再驾驭之。
曾左李三位,是何等通透的人杰,岂会不知。玄子读史,时常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彼此故意做出姿态,让朝廷来看,让朝廷着急,得意,来一纸做调解。
捻军再起,满人第一勇士曾格林沁重骑兵全军覆没,八旗无能,无可用之将。朝廷震动,令曾国藩挂帅。曾已无兵,被令率李的淮军前往。曾竟指挥不动淮军。不得已,朝廷任命李鸿章为帅前往。李鸿章功成于平捻。
时人评价曾李,有一语入木三分:
“曾懦缓,李果断。”

李鸿章年轻时照片,在直隶总督任上

4.庐剧、马克沁机枪、自行车与狗

甲午战后,李鸿章周游列国考察。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报道,他携带了一口华丽的棺材,以备随时客死他乡。后来证明是伪新闻。即便如此,一年之后,还有新闻说他的棺材在法国巴黎举办拍卖会。
棺材之事子虚乌有。但李鸿章携带了轿子随行。这一年为1896年,李鸿章是七十二岁的老人了。据说,随从还携带了两只下蛋的白色母鸡。
五月他抵达莫斯科,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尼古拉二世,就是后来一家被列宁下令处死的那位末代沙皇,连幼子、仆人都未放过。
他在俄国观感如何?在俄国他是有使命的,按照朝廷的指示签了秘密协议。李鸿章并不知道——根据今天的解密资料,沙皇曾有一个秘密计划:黄俄罗斯计划。就是占领整个东亚大陆,将其作为俄罗斯一部分。后来沙皇被处决,人亡政息,但领土野心一直在俄罗斯延伸。
这位老人肩负的外交使命,是利用俄来遏制日,在两者夹缝中存全中国东北。在此地他显然有失望感。他的政治直觉保持了对俄罗斯的戒心。他临终对国事最后的嘱咐,也视防范俄罗斯为第一要事。

在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仪式上,按照规定依次演奏来访各国国歌。当时清王朝尚不知国歌为何物。当宣布奏大清帝国国歌时,大清黄龙旗下,李鸿章内心尴尬却面色冷峻、神态庄严,缓缓从轮椅上站起,扯开沙哑干涩的喉咙,用力唱起他家乡安徽的庐剧。
在欧洲,他得到了“副王”一般的待遇。首先去德国,迫不及待地去见已经罢相的俾斯麦,他是俾斯麦的铁粉,不厌其烦地求教很多治国之事。问:“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俾斯麦回答:“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问:“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俾斯麦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们这里同样)”。接着又用德语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来自女人方面……”
在德国最令他震撼的是马克沁机枪。他看试射半分钟击断一棵大树,问:“一分钟连发能打多少颗子弹?”答曰五百发。
李鸿章默然。一分钟,需要打掉五百两银子。
李鸿章在法国拜见了法国总统,法国已是一个没有君王的国家,李鸿章所见万物崭新,秩序与他一生所见完全不同。
巴黎百姓感兴趣的是辫子。他的两只母鸡也引起轰动。这是中国高层人物第一次大规模出访周国。李的风度还是赢来了列国赞誉。他没有见过自行车,大为惊奇。上前询问,拿出慈禧亲赐的香袋,转送给一位骑自行车的法国少女。

李鸿章拜谒英国女王

在英国他拜会了女王。女王身着黑服,头披白纱,左臂系一白色罗带,下吊金盒,金盒上插有已故夫婿的照片。女王起身折腰为礼,李鸿章则以三鞠躬还礼。
他专门去了戈登墓地,又探望戈登的遗孀。
李到访美国时穿着黄马褂,人们以为李鸿章就是皇帝,美国媒体拟撰“中国总统李鸿章访美”、“中国皇帝李鸿章访美”等标题,更甚者写下“慈禧太后下嫁李鸿章”的标题。
初入文明社会,李也出了不少洋相。在英国看足球赛,他不理解这么多人追一个球的事,问这种天气,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
对英国议会,他叹息一群人乱吵,这样怎么行。这是一个中国老人初入文明世界的幼稚而又可贵的反思。他认识到诸国的进步,但认知局限在集权与专制方面。漫说是他,之后的袁世凯在民国复辟,他的认识是局势需要强有力的集权人物,才能做成事。之后的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陈炯明等人分裂,也是因为集权。再之后的蒋介石,同样因专制集权广受诟病,最终败走大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李鸿章当时得出的结论,几乎是准确的,而非时代局限性。民主自由还远,远在他能望到的时间之外。
在美国他曾因去图书馆不让他抽烟而不快,又因随地吐痰被罚款。这些是因文明习惯而造成的可笑之事了。
那时中国人还没有养成尊重自然生命的习惯,至今也还是没有。英国戈登遗孀赠送李鸿章一只名犬,李归国之后,让厨子把狗炖了吃掉。回信说:
“非常感谢您送我的礼物,狗肉很好吃、味道鲜美,可惜的是我年纪大了,不能多吃,也谢谢您对我的关心。”
戈登夫人与之绝交。

5.实为康党

李鸿章的物理时间,离我们很远。李鸿章的心理时间,离我们很近。
他时代的无知拳民,仍然出现在我们时代。他遇到的庚子年重现在我们的时间里,虽然危机有所不同。
他在美国遇到了《排华法案》,发声为华人呼吁,我们今天,遇到了世界的大门一扇扇关闭。在美国他曾答记者问,评价中国的报纸,该报道刊于1896年9月3日的《纽约时报》:
“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
(There are newspapers in China, but the Chinese editors, unfortunately, do not tell the truth. They do not, as your papers, tell ‘the truth.’ The editors in China are great economizer of the truth; they tell only a part of it. They do not have, therefore, the great circulation that your papers have. Because of this economy of the truth, our papers fail in the mission of a great press, to be one of the means of civilization.)

他一生穿梭于昏暗之中,渐渐老练如深海之鱼。唯在死之将至的晚年,才望见了世界之光,为之雀跃,如若孩童。这是他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文明世界。事隔百年,他所在国土的人民,仍然有绝大多数没有离开过国门,唯在电视电影中一瞥西方的繁华与纷乱。去往他国的游客们仍然出尽洋相,大妈们大呼小叫,会抓住湖边的天鹅脖子要炖了吃,会购买一切让她们眼睛一亮的东西包括马桶盖。
他旅行190天,行程9万公里,几乎有乐不思蜀的意味。而他终于要返回昏暗之地了。他隆重着装,在码头上挥手,声音苍老沙哑,无限伤感:
“别了。”
许许多多送别的人目睹这位老人最后离开时的形象,不禁动容。老人微微驮背的身材高大,超过一米八。穿蓝色长袍,容貌慈祥,端庄优雅,他微笑着,笑里又流露出悲伤。
很难想象,这次环游世界,李鸿章内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但一些理念清晰而坚定:变革是必须的。
他和慈禧有一段暗含刀光剑影的对话。
慈禧说:“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说:“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慈禧不语(见《慈禧传信录》)。

1896年8月29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在惠特尼寓所接见李鸿章,图中李鸿章转交中国皇帝给美国总统的信件

1900年,李鸿章任商务大臣,代两广总督。广东,维新党人和革命党人的老巢。他携带着查办康梁党人的朝廷密命。赴任途中的轮船上,李鸿章问侄婿兼幕僚孙仲愚:“是否康党?”
孙回答:“是。”
李鸿章问:“不怕捉吗?”
孙答:“不怕。”
李鸿章说:“我不能捉你,我也是康党。陛辞时,有人劾我为康党。”
广东黑社会势力猖獗,帮会林立,时人称“粤东盗甲天下”。李鸿章到任,厉行打击,维护治安。太平军乱时,就地处决犯人盛行,乱后朝廷恢复秩序,收回人犯处决权。即每杀一人,都须奏报朝廷,皇帝签字,公文下放,才可论斩。
李鸿章向朝廷取得人犯就地处决权,后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记载称,李鸿章在广东杀人立威,短时间处斩了五六万人之多。
但李鸿章杀人,界限严格。他把治安性和政治性分离开来,只问治安危害,不问政治。对搜捕康党并不热心,极为敷衍。朝廷在2月12日曾电令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其广东本籍坟墓。著李鸿章查访确实。即行刨毁。以儆凶邪。”(《光绪实录》)

李鸿章与俾斯麦

2月17日的《纽约时报》以《悬赏捉拿改革者》为题,报道李鸿章奉命摧毁康有为的祖坟,并悬赏10万两白银捉拿康有为,死活均可。
3月1日,李鸿章给中央回电:“康梁罪大恶极,直欲乘机起事,岂留一道坟所能制止,请稍候。”不肯去刨人家祖坟。
朝廷极为不满,康有为后来特意给李鸿章写信致谢。
李鸿章迅速肃清广东,为满清留下一方可供延气之地。很快,庚子之乱爆发,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朝廷电令各省总督起兵北上勤王。李鸿章慨然率先否之。回电: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以他为首,南方各省形成东南联保,存半壁江山不乱。
旋即京城破,慈禧奔。
朝廷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朝廷不为遥制。
广东有人发起拥李鸿章为总统的运动。李鸿章选择了北上,为朝廷处理残局。
此时“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万家,昼夜烈焰……洋人笔记称,李在北京的住所有俄兵看守,他是“受到优待的俘虏”。
1901年9月7日,一辈子签条约的李鸿章,签订他一生中最后的《辛丑条约》。这些纸张彻底压垮了他。整两个月后,李鸿章气绝。
李鸿章生平仰慕北宋的包拯,死前把墓地选在包拯墓侧。
1958年,李鸿章墓被挖。先用几十斤炸药炸,未能炸开。再另掘地道,终于“高兴地找到了墓室”。时人回忆说:
“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人们用绳子拴着他和他的妻子的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一位村民将他的棺材拉回家,用来做了一张桌子。

李鸿章的侍妾冬梅,身高168cm,浙江钱塘人,汉人。冬梅早逝,,李鸿章甚是悲痛,有悼诗:”莲房坠粉梦京华,戎马飘零何处家。无那江城传一纸,隔年又唱落梅花。”

6.伟大的失败者

“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
李鸿章在与日相伊藤博文对谈时说。
他是晚清最早求变并且付诸实践的人物,是最后一抹惨淡之光。他组织淮勇,完全抛开他效法的湘勇,军队装备参照西方,聘请洋人为教官训练军队,还雇佣华尔、戈登的洋枪队为战。笔者以前以为,袁世凯是中国现代军队的缔造者,现在看来,缔造者乃是李鸿章。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但时局腐朽,官方认为铁路破坏龙脉,他的火车不能用车头,只好用驴子来拉。
他创办了第一座钢铁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甲午海战,他的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晚清开眼第一人、著《使西行纪》考察和鼓吹西方宪政体制的郭嵩焘,担任驻英公使,是李鸿章举荐。郭因著作招天下士人詈骂,唯李鸿章始终为他撑腰。
他曾邀革命党孙文会面,因双方均怀猜忌而未果。
他感慨自己遇到千年未有之变局,却穷一生精力,做维护旧秩序的事。
他是成功者,却也失败了一生。败仗,赔款,败仗,割地……在上一个庚子之年,这位古稀老人,胸中有怎样的风云,怎样的悲凉,对时局有怎样的预测?
他是旧秩序杰出的代表,犹如熟知丛林规则之虎。他为后人罗织了严密周祥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通过家族联姻,几乎将晚清的大家族一网打尽:曾国藩、张之洞、骆秉章、盛宣怀、许其光、郭嵩焘……都是他的姻亲。注意盛宣怀,宋氏三姐妹的母亲是盛家的女佣,宋霭龄在盛家做过家庭教师。
以李鸿章之“眼明”,却也预测不到几十年后的天裂地解,预测不到后人的命运。
李的长子李经述是位诗人,手书《澹园日记》十一册,记录在京城随侍老父时最后的生活起居。十年初,后人恐书不保,将书送到乡下担任造反派的远亲手中,才得以保存。
李的长孙李国焘的母亲是法国人。50年代中期与盛宣怀四子去散步,翻口袋竟掏不出购票进襄阳公园的钱。
李的后人有的自杀,有的扫厕所,半夜偷偷把家藏的黄马褂、三眼顶戴花翎、手批古籍、古瓷、礼器、李鸿章用过的印章、扇面等等全部毁掉烧掉。有一位后人曾担任过陈独秀的秘书,有一位曾多次秘密资助地下党武器弹药通讯器材,并积极参加策反,皆未能免祸。
如今,李家后人中有一位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有三位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均为亿万富豪,长居海外,低调不张扬。

李鸿章外孙女张茂渊

李鸿章一位后人,有传奇人生,即他的外孙女张茂渊。她是中国自有信史以来出嫁最晚的姑娘。80岁时才首次出嫁,嫁给初恋情人。
年轻时,初恋情人得知他是卖国贼李鸿章之后,与她分手。她等了52年,52年期间,与所爱略无瓜葛。
1991年,张茂渊过世。世上竟有如此痴情女子,奉情爱犹如宗教。
她长得像谁?看到她照片的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不错,她是作家张爱玲的亲姑姑。

_

玄武,晋人。1989年开始写作,著述有《种花去》《物书》《逝书》《夜行》《众神》《断铁》《尘封之书》《己亥诗篇》等十余种。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为故国招魂之: 一万年来谁著史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