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那些年我们学诗词的故事

那些年我们学诗词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虹
随外来文化渐被年轻人追捧热爱,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美人迟暮,在岁月尘埃中,渐老了容颜。尤其是中国古诗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仿佛已成为一个古老的有关“风花雪月”的浪漫记忆,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在繁复的柴米油盐中,很少再有人驻足凝望她婉约的背影,品味她平平仄仄,清清浅浅的韵味。就当我们大多数人都以为,古诗词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尘封的一个传说时,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却火了,选手挥洒自如的表现,专家妙语连珠的点评,主持人董卿精彩到位的说辞,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诗词那些柔美的句子又在耳畔一如春山鸟鸣,唤醒我们对古诗词的热爱,赋予我们清丽而高雅的艺术美感,为我们重现古诗词的灿烂与魅力。由此,记者采访了我市诗词学会的部分成员,在聆听他们“学诗词的故事”里,让我们向古诗词——这片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投以深情的目光。

邢福和 诗词给了我尊严
  我从小热爱诗词。那时能接触到的首先是毛主席的诗词,也读不大懂,但全部背诵了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中那磅礴的气势,藐视一切困难与敌人的精神,一览天下的广阔胸襟,越来越浓烈地充斥于我的脑海,常驻于我的心中。诗的种子也悄悄埋下了。
  1975年春,高中毕业,继续读书是不可能了,上大学想都不敢想。那时上大学要推荐,条件是贫下中农子女,我家成分高,自然不在推荐之列,一时有点迷茫。偶然机遇,在大队当了两年团支部书记兼广播员,有了看书的时间,书的来源也多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李贺王维贺知章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黄庭坚等等诗人,陆陆续续地向我走来,那千古不朽的光辉诗句,就像丝丝春雨,滋润着我,抚慰着我的心灵,融入我的血脉。看得多了,也试着写,虽然不成景象,但时不时地冒出几个得意句子,应用在宣传报道之中,还真的出了几次彩。
  1977年,黄委勘探队招合同工,因为会几句诗文,也得亲戚帮忙,很快就被录取了,来到了黄河岸边。走的时候,拿了一本黄庭坚的诗集,已经烂了,没了上下封面,前后也缺了好多页,拿牛皮纸重新包了,工余时间,雨天工棚之中,经常翻看,学着写。雄壮的黄河,壮美的峡谷、高耸的山峰,艰苦而新鲜的勘探生活,激发了创作灵感,促使我写了不少诗篇,也引起周围人的好奇。七一将至,各单位都排练节目,我所在的山地组领导,要求我创作一首反映勘探队工作和生活的诗,并在七一联欢会上代表山地组朗诵。当时我还在距大本营几十公里的野外工地,交通不便,来往要靠船或骡马。领导通过电台安排,给我辟出时间,不用出工,专心创作。七一前夕,专程派了骡子把我接回来,享受了只有外来的高级技术人员才能入住的客房。领导说他来这几年了,从未住过。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轮到我上场,报幕员特意强调,由作者亲自创作并朗诵。一首《我在黄河岸边》的诗朗诵,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我俨然成了人物,一时间写诗读诗也成了勘探队的时尚,就连平时高傲的技术组长,也时常和我交流。
  诗,给山地组争了光,给合同工赢得了尊严,改变了勘探队的精神状态,更给我很大的鼓舞,觉得工作生活有了底气,有了激情,感到前途一片光明。我知道那是诗的力量,从此我与诗结下不解之缘。

王全民 诗词使生活多彩
  我的中小学时代,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偏僻的环境、落后的年代以及文化的荒漠,使我这个喜欢学文的少年,在十七八岁前竟没有机会接触过古典诗词。高中毕业回乡劳动,偶然看到一本无皮缺页的《陆游诗选》,使我开了眼界,增加了见识。我深深地感到,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长久地、反复地回味的。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上了大学,学的是自己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如饥似渴地读古诗,背古诗,体味古诗里的经典,尤其喜爱杜甫、白居易诗的风格和王维诗的意境。并以之为范本,学着写一些类似古诗的东西。但在毕业后,繁忙的业务工作和枯燥的机关生活,使人缺少了诗词创作的激情,一度曾有的诗词创作热情熄灭了。
  感谢“司马故里”韩城市!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史之乡”,我受到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也受到火热的生活对心灵的撞击,埋藏在心中几近熄灭的诗的火花又复活了,又迸发了出来。我又尝试写诗了。工作之余,我用诗记录我的所见所闻,用诗表达我的喜怒哀乐,经常为一句诗半夜爬起,经常为一首诗彻夜不眠。我没有做过当诗人的梦,但写诗却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欣赏中华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练习写一些诗词,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
  多年来,我热衷于古体诗词的业余创作,我认为,写古体诗词应“旧瓶装新酒”,用古老的形式反映崭新的内容,也可以叫“古体新诗”。因此,必须讲究诗词格律,必须讲究诗(词)韵,讲究平仄、对仗,讲究“赋比兴”,讲究形象思维,追求诗词的意境,不能使人读之“味同嚼蜡”。诗韵,应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地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在处理格律和达意、流畅关系上,也应首重达意和语言的流畅。不能只写风花雪月和无关痛痒的诗句,更要反映当今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关注民生。

薛生明 迎接诗词的春天
  退休以后,生活习惯改变了,日子一下子变得十分空虚起来。闲暇无事,每天到广场上观看书法爱好者书写的诗词,童年热爱诗词的激情渐渐地被点燃了。于是,我走进了老年大学诗词班的课堂。在严安政老师的辛勤栽培下,我开始知道了什么是诗和诗的博大精深。写作上也由原来的顺口溜、打油诗等逐渐地转变成格律诗的雏形。
  自从学习诗词以来,明显地感到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子过得更加充实了,人也变得更加精神了,眼前的山水事物也显得格外亲切和有趣了。激情代替了空虚,欢乐代替了郁闷,诗意代替了无聊。由于自己初涉诗词,加之文化底子薄,便夜以继日地拼命阅读、恶补古汉语,以便提高自己诗词知识和积累丰富的词汇量。一首诗不耻下问,不断修改。“走路用餐头不抬,自言自语半痴呆。更深夜呓妻常怨,仄仄平平梦里来。”这首打油诗是我学习诗歌的真实写照。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网上发布了一篇全国十大网络征集新民谣的征文。心里也想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情况,于是顺便在后边附了一首“救汉字”的民谣,没想到撞了一个天大的好运。当北京通知我获得一等奖、奖金一万元时,我以为遇到了诈骗,一笑置之。心想这种大赛是要经过各个网络层层海选,层层推荐,集中起来后还要逐级评审,哪能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轮到我身上,所以就表示不相信。害得他们通过信箱、电话多次提供北京电台和各个主办方单位的联系方式让我查证,并反复与我核对我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和诗句原文。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可笑和庆幸。经过这次意外的惊喜,更加激发了我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使我不懈努力,积微成广,初步脱离了追求华丽辞藻的误区。
  “圆梦秋寒不道迟,效颦李杜妄言诗。骚园万紫千红里,可纳衰翁一半枝?”学习不在年龄大小、迟早,在于是否能够持之以恒。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带动渭南的老年人都来学习诗词,人人热爱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国粹。让渭南变成诗词之乡,共同迎接渭南万紫千红的诗词春天!

王文超 诗词伴我共此生
  喜欢诗词,是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养成的习惯。那时候,我的语文老师风流倜傥,语言幽默风趣,时不时吟出几句诗词来,令人遐思无限,真可摄人心魂。他的才华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想想自己笨嘴拙舌,在人面前半点文人气息都没有,真是惭愧得很。正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时候,老师便成了我最初的偶像。受老师影响,我偷偷买了本《唐诗三百首》私下里暗暗阅读。日复一日,我阅读的诗词越来越多,有许多都能背诵出来。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我也偶然因事因情因景吟几句,出了许多彩,令同辈们大感惊异。我心里的甜是难以形容的。
  青春期的思想是极其活跃大胆的。在读过一些诗词之后,便有了想当诗人的冲动。于是买了些白纸,装订成册,这就是我最初的练笔园地。每天下午,我都会一个人跑到某一个地方,对着蓝天白云苦思冥想,每有所感,便急匆匆地记录在纸。如此天长日久,一个学期下来,居然写出厚厚的一大本。功夫不负苦心人,练笔使我锻炼了驾驭文字的能力。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朗读。
  那时候,根本就不懂诗词写作还须遵守规矩,只是照着别人的样子,照猫画虎。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的确太为幼稚,连打油诗都算不上,叫人啼笑皆非。但这些诗词实践,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自信,也为我不断走上新的高度打下了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对诗词的热爱更是有增无减。我订阅了几种诗词刊物,也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诗词创作。我写诗不为别的,聊以言志抒情而已。在日复一日的诗词写作中,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文艺青年,又逐渐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作家。可以说,正是诗词不断地丰富着我的人生,不断地提高着我的人生高度。

梁建邦 感恩生命里有诗词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从《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诗词,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历经岁月锤炼,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时代精神、人格魅力和审美意识,以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及和谐的韵律影响着一代代人。
  我的生活就与中华诗词密不可分,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读诗不多,但在初、高中上学和在家乡参加劳动期间却学习背诵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少诗词作品。后来考入大学中文系学习,特别喜欢中国古代诗词,除了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学习外,自己还用节俭的钱购买《诗经选》《楚辞》《古诗十九首初探》《三曹诗选》《唐诗三百首详析》《千家诗》《唐宋名家词选》《宋诗选析》等及许多作家的诗词集,抽时间阅读。
  那时候,在学校饭堂排队买饭,在进城购书的路上,我都会拿着自己抄写的古代名家诗词卡片阅读背诵。大学毕业后,我在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中华诗词陪伴我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几十年。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时空隧道里,我尽情地和历代贤达对话交流,领略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操,随着他们的作品一起喜怒哀乐,体会到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乐在其中而不疲,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同时我开设《诗词格律》课近二十年,既讲授诗词格律与写作,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中华诗词陶冶学生情操,每次上课师生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几十年如一日,我坚持诗词创作,感于哀乐,发之为诗,把人生体验、工作生活、时政感悟、社会交往,旅游观光等都凝聚在诗词作品中,创作了近千首格律诗词,结交了众多的诗词朋友,使我的生活丰富充实,多滋多味。在诗词的海洋里,我言情抒志,修德养性,追求完美,获益多多。在生命里有中华诗词为伴,我十分欣慰,无怨无悔。

  闵荣波 诗词让人远离名利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充满诗意的文化古国。人生于斯,长于斯,也应该有诗意的人生。懂得诗词,人就知书达理,含蓄蕴藉,生活就多彩多姿,才有了中国味道。
  因为爱好书法,我便与诗结缘。
  自小练书法,案头便多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评注》《宋词赏析》《清词类抄》等系列诗词类书籍。闲暇时间便诵读赏阅,不知不觉中还背了好多。但从未有过写作动机,目的是备写书法之需,为的是在人面前显摆腹内诗书,享受洋洋洒洒一挥而就的感觉。
  其实真正走上诗词创作道路,我得感谢史星文老师。我学书法时,他就给我讲,书法是文化的事,在古代,书文就不分家。善书者必能诗,能诗者书则通神。诗歌是中国文化之源,是书法的土壤。他让我赶紧读读诗词,好好为书法补上这一课。先生还说,不通诗文,书法难有高格。只有诗书并举,才能相映生辉。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学识气质都从诗里来。诗是传统文化的根、是思想的源泉、是人格精神的体现。至此,我尊崇老师的话,练字之外,就着意诗词的学习,时不时还有些新作问世。
  有次国家级书法比赛,征稿要求自作诗词,这还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也可能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缘故吧,我就尝试性在我的“吟”中,如法炮制,用行草书写了自己作的几首诗词,最后竟然入选获奖了。从此,诗词与书法同样重要不分伯仲,占据充实了我的生活。
  有人可能说我书法还没名堂,就不务“正”业学诗作文。但我想,人是文化的,书法就有诗意,生活也应该是诗意的。在诗中,我们有享受不尽的美,有挖掘不完的内涵。它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舒适惬意。有了诗,我们就不为名利而趋世,不为得失而彷徨,也不为贫贱而怨狂。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那些年我们学诗词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