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解读:琳小柒
原著:陈晓卿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一场美食的盛宴,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了有一个“吃货”,名叫陈晓卿。

作为美食记录片的导演,陈晓卿总能在天南地北,山川湖海间,寻找出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他对美食的敏感,仿佛是一种天性,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相较于繁琐复杂的烹饪,奢侈高级的食材,陈晓卿反而对民间小食、街边小吃,更情有独钟。

他认为越是草根食物,越具有无以轮比的生命力;越是充满市井气息的馆子,越能吃出烟火人间的味道。

今天,兹心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便是陈晓卿十年的饮啜之作——《至味在人间》

从江湖美食到家乡味道,从口齿留香的现实到妈妈味道的记忆,陈晓卿都将其化作一段段文字,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作家丁卉说:“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是文字。”

而陈晓卿便将二者合二为一,让我们在书中,即能体会到他对美食的钟情与执着,又能感受到如今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每个人,都有对过去味道的执念

长大以后,我们会不会对某一种食物,特别偏爱?

哪怕心情再不好,当一口吃掉它后,也会瞬间开心不少。

其实,这是大脑对过去味道,对美好记忆的储存。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很多人不再细细品尝食物的“美好”,品尝味道的“多变”,而是单纯只为了果腹吃饱而已。

可在过去那个物质单调匮乏的年代,越是偶尔吃上一次的东西,我们越是舍不得一口吞下,而是要慢慢品尝,让食物的味道留在每一颗味蕾之上。

在这一个过程中,食物带给我们的快感,便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久久不散。

在书中,陈晓卿曾提起他对荤腥的偏好,便是由于儿时在外婆家,腊肉对他的诱惑。

如今的他,依旧无法忘记那种感觉。若几天不沾荤腥,便会想念外婆家腊肉,记忆从大脑中溢出,味蕾亦会重新绽放,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让他瞬间陷入无尽的怀念中。

有关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而美好的。

过去对食物的不舍和眷恋,总会成为一人内心最深的执念。

张嘉佳说:“美食和风景,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惘。”

兹心发现,真正治愈一个人的美食,从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那些可以勾起人们回忆的食物。

人生总有百忧,吃饭可解千愁。

若感到生活百无聊赖、意兴阑珊,不妨试着去寻找过去的味道,解封以往的回忆。

然后在一阵吃饱喝足之后,重新启程,那将又是一片新天地。


长大后,是一个人对美食的寻觅

之前有人将孤独分为十级,其中有一级,叫作“一个人吃火锅”。

在人们的认知里,有时候会觉得一个人吃饭,是一件值得被同情,很可怜的事。

可实际上,越是一个人的时候,越能找到自己最舒适的感觉,挑选自己最喜好的食物。

陈晓卿在书中讲到,人在餐桌上,总是有两面的。

一面想要吃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一面又要“克己复礼”,假装斯文。

而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往往也会给自己的社会属性让路。于是人们便会在餐桌上,压抑自己的欲望,曲意逢迎,维系餐桌礼仪。

面对不喜欢的菜,也要出于礼貌,尝上两口;面对自己钟情的菜,却不能放开心性,大肆朵颐。

所以,对于陈晓卿来说,众人聚餐不是为了品尝美食,而是为了遵循社交流程。

若真的要追寻自己的喜好美食,那还是要独自穿梭在庙堂楼宇,寻找散落在街头巷陌的酒菜佳肴。

其实,兹心也是这样想的,众口难调,可能自己的喜好总会与他人有所不同。

与其相互迎合,不如一人饮酒醉,独自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与美食。

影片《一人食》中讲到:“多,不一定就好;一个人,不一定是孤独。”

自己的欲望自己解决,自己的美味自己寻觅。

一个人吃火锅,快乐并不会有丝毫减少,反而美味更甚。

江湖中的味道,
藏匿着不为人知的生活

在这个钢筋混泥土充斥的城市里,我们遇到过太多的餐厅,但很少有值得我们称赞,甚至流连忘返的地方。

美食的商业化,更多的是指引我们消费,而不是唤醒我们的味蕾。

那些大酒店、高档餐厅的美食,虽带给了我们格调和美味,却也让我们与食物之间,有了太过明显的距离,让人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

在陈晓卿看来,但凡是吃的,都需要放归山林,重返江湖。

无论是烹饪有术,还是吃喝有道,烟火味从来都是美食中,最不可或缺的味道。

而饭店,便是生活中烟火味最聚集的地方。

陈晓卿认为,饭馆只有两种,一种是做菜的,另一种是做买卖的。

真正做菜的饭店,从没想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它们有着很深的江湖气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特色,哪怕埋没于高楼大厦,也在所不惜。

然而,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相比于那些登堂入室的美食,一个城市真正的味道,往往藏在这个城市的烟火氛围之中。

那些平易近人,藏匿于群楼之间的饭馆小店,虽只有一两道拿手菜,却更能打动人们的心。

兹心以为,那些小店布局虽显拥挤,桌椅也只是随意摆放,但越是简单的的布局,越能让人们从繁琐紧张的世界中,回归到生活本真。

那种浸润在味道里,沉溺于烟火中的生活,才更让人刻骨铭心。

餐桌上,透着亲朋好友的温暖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事不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就算有,那就来两顿。

如今的社会,饭局成了一种文化,更成了一种社交方式。

找人办事,业务往来,带有各种目的性质的交际应酬,无一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当各种客套、交际成为餐桌的主宰时,那食物的滋味,现场的氛围,都会让人感觉是一种煎熬。

酒过三巡,食物的温度早已消退,哪怕再美味,也已没有了让胃温暖的感觉。

陈晓卿在书中讲到,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兹心也是这样认为的,最舒心的食物,莫过与最合适的人一起品尝。

或与三五好友小聚,推杯换盏,畅谈人生;

或是亲人家眷欢聚,温馨舒适,聊以家常。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一边吃饭,一边叙说着近日之事,便会多一分热气,多一分温情。

吃饭,吃的就是一股饭菜的热乎劲儿,而这股热乎劲儿,便是来自亲朋好友间的温情。

吮指间,总能回想起渐隐的乡愁

美食家蔡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

当一个人长大成人,离开了故乡。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尝过多少美味佳肴,心中永远会怀念家乡的味道,那是记忆深处最永恒的味道。

陈晓卿在书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也许,别人并不会在意,可对于自己来说,那种味道念念不忘,因为那是故乡的味道。

陈晓卿的伏羊汤、罗永浩的猪脊骨土豆汤,年轻时的味觉记忆,影响了他们一生对食物的选择。

身在异地他乡,也许生活习惯变了,也许口音变了,但唯一不变的便是对故乡食物的怀念。

兹心也常常因为吃到一次家乡的食物,而迫不及待的往家里打个电话,聊表思念之情。

梁实秋说:“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

人在他乡,多半有恋家情结。两碟家乡菜,一杯故乡酒,乡愁便化作一种味蕾,以解自己思念之忧。

餐桌永远是我们情感的寄托,也是我们摆脱孤独,满足牵挂的场所。

外面美食万千,也抵不过家乡素菜一碟,故乡的味道,终天涯海角一生相随。

有人说:“爱吃的人,不会是悲观主义者。”

就像陈晓卿一样,每一次说起美食,谈起美味,他的眼中都像是在放光。

一个真正喜欢吃的人,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感受到食物带给他的变化,感受到治愈心灵的力量。

无论是法式大餐、还是街边小吃,无论是精致日料、还是碗羊肉泡馍,都能吃出幸福的味道。

蔡澜曾说过:“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的走完这一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甜苦辣。只有热爱这片土地,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尝尽人间千态,品出百味人生。

岁月易老,饭菜依旧,至味终在人间。

余生不长,愿你我好好吃饭,在生活的烟火中,练就一颗浸透人间的心。

*解读:琳小柒,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愿用温馨的文字,陪你度过每一天。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