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自媒体时代 古诗词审美体验的“顺风车”

自媒体时代
古诗词审美体验的“顺风车”

江苏|谭明贤 张玉洁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其富有内涵,意境深远,涵盖哲理。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古诗词的审美体验,依托自媒体时代背景,从QQ课堂品味语言美,微信朋友圈感悟意境美,播客平台传递情境美,教师引领遇见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自媒体 古诗词 审美体验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这一时代到来,各类信息随之席卷而来,“低头族”已经是社会中一道“靓丽”风景线,儿童也逐渐加入这一群体。

儿童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为他们在自媒体时代里保驾护航,刻不容缓。在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古诗教学怎样才能搭上“顺风车”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审美体验,要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在学生的脑海中绘出画面,感悟意境,还需要教者为学生,以及学生为自身创设情境,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古诗词的学习中,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正因如此,古诗词的审美体验需要搭载自媒体的“顺风车”去看诗词中最美的风景。

一、QQ课堂品味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是古典文学教育的起点,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的古诗教学多是采用一节课一首诗,讲解诗中重点字词、分析诗人情感、抒发诗中情怀,最后对诗歌进行背诵。

这样的古诗课堂过于简单,迷人而富有魅力的古诗变得冷冰冰,缺少了温度。呼唤古诗教学的审美回归,这是人性的回归,教育的回归,更是语文本质的回归!诗歌的审美体验,要重视诗歌的语言。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古诗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的语言美,而不是单纯的讲授某一个字怎么读、怎么写。

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下《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将“生紫烟”误认为“升紫烟”,在课堂上质疑课本印刷错误,老师为了避免拖堂,以印刷不会错误匆匆结束课堂。

阅读诗歌,本身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挑战认知冲突。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明代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笔者将“”生”与“升”,古人错否?这一问题,放在班级QQ群里进行探讨。一石激起千层浪,“生”这一充满生命力的字眼,在对话框中不停闪烁。

学生思维的碰撞,让“生”充满活力,“升”岂能表达李白的情感,更无法绘出庐山之美。

以此为契机,在群里进行班级“诗词大会”,出一幅图,配上一个字的词眼,进行抢答,既从词眼中体会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表达的意境,品味其中的语言美,更激起亲子阅读诗歌的热度,掀起读诗热潮。

教学是灵动的,思维是活跃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美育从儿童抓起,他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地联系着。”【1】

在交流语言美的过程中,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次次的思想交流。阅读古诗词, 要通过诗句含义与作者的思想对话,还要通过词眼的发掘去更细致地品味语言,在短小却意蕴深远的古诗词中,学习诗人的生活态度、豁达胸怀、高尚情操。

每一位诗人、词人的表达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品味其语言美,再通过QQ,进行思维的碰撞,对于领会语言,消化情感,内化精神,融汇血脉都是大有助益的。

二、微信朋友圈感悟意境美

意境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2】

苏教版五上《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此时,他仿佛化身为一名村居老人,浅浅吟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没有完成自己北伐中原理想的辛弃疾,可能某一次的酒醉后,松弛的心发现南方的吴音,也是悦耳的。

在朋友圈中不难发现,学生最爱“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在他们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中,我们读到:可爱的小儿子,在一旁吃莲子,站也不愿站,就这么卧着,“无赖”极了。

辛弃疾的作品里很少出现白头发的老头子、老太太,也许,年纪大了,“沙场秋点兵”已成往事,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才是他的归宿。

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中展现的画面非常有趣,避开战争,舍去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而去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古诗词阅读指导重在辅助学生学习诗歌表达的意境,鲁迅说过,“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挪榆。”【3】

阅读诗歌是读者、诗人和作品之间一次心灵的对话。在阅读和绘画中,辛弃疾的村居老人形象深入学生心中,原本遥远的古人,变得亲切、和善。

但是,我们对诗歌的解读、对诗人的灵魂拥抱不能停留在一篇诗歌上,应该引领学生将辛弃疾的解读放在他的诗歌和诗歌之间的纵横交错,以及与他类似的如杜甫等“政治人”向自然人蜕变的诗人,他们诗歌意境的变化。

站在不同诗人的不同角度,领悟内涵,调动审美体验,从而学有所得,学会欣赏美,更学会分享美。

诗歌,开启了学生审美之心,仔细观察,用心欣赏,将古诗与自我、社会、自然紧密联系,更深层次地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当这些美,出现在学生的画笔下,晒在朋友圈里,就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本学期,笔者执教二年级,我们背诵《春夜喜雨》等20余首诗歌。当诗中的场景通过学生的画笔出现在班级家长的朋友圈时,让诗情画意在朋友间传递。

三、播客传递情境美
古诗本身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是音乐与思想的巧妙结合,更是诗人的真情流露。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强调:“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语文课,我们需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需要热情洋溢的课堂,也要静心思考的平台;我们需要真情流露的分享,也要针锋相对的激辩。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当放到听官面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4】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去感受美,享受美,在经典中浸润心灵。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应着力将诗歌读通、读熟。

只有读熟,才能感悟诗歌中语言的优美、诗歌的节奏、诗歌包含的意境等等。朗读过程,既是认读技能训练过程,又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更是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是童谣般的古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可是“瑶台镜”却难倒了学生们。

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词义,理解句意,再通过直播平台,绘声绘色的讲解。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道:“瑶台镜,非瑶台也,镜子也。雕花古木作装饰,美也。今见月亮,难也。如同今见雕花古木,奢侈也。”摇头晃脑的“逗趣”说明“瑶台镜”就是比喻月亮。

直播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读为本,体会诗情,体会诗境,自我思考,发现疑点,运用工具书及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再通过平台传递出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魅力无限的艺术境界,从而调动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主动性。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对各种感觉的等级作了分类,认为听觉最为纯粹,他把声音看作是感觉中最为理想的东西,且声音具有“抽象的物质性”标志着“从空间向时间”和“从物质向观念的过渡”。【5】

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声音画面,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古诗的深处。

直播过程中,设境传情,让播客和观者“身临其境”,使学生以此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直播平台里的语言、表情、动作等都要富有感染力,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诗中欢乐或者悲伤的情感,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情境,使学生在自我或他人的直播中,整体感知诗意,从而把古诗情、师生情、生生情融为一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

四、教师引领遇见美
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6】

在小学阶段每一册书都有几首与所在单元相关的诗歌,仅凭这些零散的诗歌,是无法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这就可以依靠自媒体平台,拓展教材中的诗歌,从而更深刻的领悟古诗词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地引出古诗《游子吟》,既有背景知识,也有创作诗歌情境。

母亲节时,在贴吧中,在平台里,在朋友圈的转发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现频率较高。母爱的诗歌有很多,如《诗经·邶风·凯风》,唐朝李商隐的《送母回乡》,清朝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等一系列描写母爱的诗歌中,每一首诗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高尔泰也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7】

在纷繁复杂的自媒体时代,教师的引领格外重要。从课堂的集体共读出发,一起品读《游子吟》,再通过媒介,寻找更多的有关母爱为主题的古诗词,通过群中讨论,朋友圈传递,再到播客分享,阅读、阐述、碰撞,共同编织母爱的亲情密码,同一种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让阅读走向丰满。

在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祖庆说中阅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与台湾林文宝先生商榷》,其中说到,儿童,在共读中,遇见了可亲可敬的老师;老师在共读中,遇见了善思乐学的孩子们。

这样的共读,让彼此更加信赖。这样的遇见,不仅仅是师生的遇见,还可能是师生与作者的遇见。基于自媒体的共读,还能遇见远方的阅读导师和阅读伙伴。

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利于将视角聚焦,便于围绕共同话题进行探讨,活跃思维,更能帮助学生走向古诗词的深处。

自媒体,可以帮助我们遇见更广阔的天地,改变我们局限于课本中的古诗词现状。教师要做好引领作用,面对自媒体这一类新技术新方法,要妥善运用,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要不落后于时代,而是要关注学生需要什么。

我们的古诗词课堂不仅仅是传授古诗词内涵,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的古诗词选择不仅仅是要泛读古诗,而是倾向于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阅读古诗词,不能太复杂,不然反成了负担。家长们经常刷的朋友圈,孩子们乐于玩耍的新兴平台,做一些有益的共读诗词活动,让阅读充满集体的回忆。

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就是一个信号灯;一个朋友圈,就是一次媒体发布会;一个播客,就是一次正能量的传递。无论传统古诗词教学还是新兴的自媒体时代古诗词阅读分享,对于真正热爱古诗词的学生,都会是一种“开卷有益”的阅读方式。

反对“填鸭式”的古诗词背诵,死记硬背的诗意理解,不妨通过QQ交流,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借助微信朋友圈,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美的欣赏;通过播客,创造自己的古诗词审美体验。

教师在这样一个新兴的阅读时代,要大胆尝试各种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更多有益身心发展的书籍,对任何一种阅读方式,要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阅读,将会被赋予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自媒体时代 古诗词审美体验的“顺风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