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关于家乡的记忆

散 文

关于家乡的记忆

昆明/刘洋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蓉
随着离家后的渐渐长大,关于家乡的记忆在我脑海里也变得愈发模糊起来,有时似乎还不如我对这首诗歌记得准确。
小时候,学习这首诗歌时,只知道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把它死记硬背下来,不求甚解,根本体会不到作者思念故乡的浓浓哀愁。如今,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乡愁真的是一种难于言表的痛,欲说还休。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几天,在大家的望眼欲穿中,云南迎来了2019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确实比去年要来的更晚一些。当晚,我刚刚处理完一起交通事故开车回中队,下车时顿感寒风彻骨,雪花扑面,整个警车已经被雪覆盖了一层。
印象中,这场雪是我工作五年来最大的一场雪,这种雪在“春城”昆明确实还是比较罕见的。随之而来的是温度骤降,达到了零下,不出意料,这场雪着实又让许多本地人兴奋的不得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天,大家都喜过冬天,朋友圈中纷纷被雪景的各式自拍刷爆了。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我作为一个见过“大场面”雪景和“正宗冬天”的东北人笑而不语,本来想在朋友圈上“打击”他们一番,但偶然间,我看到了一个东北老乡发的一条朋友圈:每年看到雪,就会想起了我的家乡—东北。
一瞬间,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重重的敲击了一下,再也没有心思看什么朋友圈了,我想起了家乡的雪,家乡的冬天,家乡的亲人和我的故乡。曾经故乡难为雪,除却亲人不是家。关于家乡的记忆也不断的在我脑海中闪过……
家乡的雪和冬天,永远是一个东北人最难忘的记忆。东北的冬天要比南方来的更早,大约在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所以就有了东北二十四节气歌中“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而入冬的第一场雪,往往也在这个时候如期而至,绝不会迟到。东北的雪不同于南方雪的婉约、羞涩,它独具一种豪放、壮阔的美感。正如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所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东北的雪花很大,每次下雪时,天地间皆是一片苍茫,大大的雪花如鹅毛般片片飘飘落,如李白在《北风行》中所描绘: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东北的雪量很大,雪花晶莹剔透,一片纯白,往往是一夜过后,大地上一片银装素裹。又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东北人都很爱雪,因为它是冬天的象征,它纯洁、安静、优雅,是无根之物,也是上天的馈赠。它来到人间传递着冬的信号,让人们感到寒冬的来临,它像是大家的亲人,每年在入冬时节都准时看望大家,大雪的降临往往也兆示着丰收之年,每当下雪后,大家都喜欢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在雪地里尽情的玩耍。
东北的冬天很冷,室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最冷时达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谓是滴水成冰。寒冷的天气,却锻造了东北人不畏严寒、坚韧的意志,记得小时候无论外面天气多冷,我们都会到外面迎着风雪玩耍,任凭风吹雪打,胜似闲庭信步。
东北的冬天,对于南方人尤其是云南人来讲简直无法生存,我的很多云南同学都曾打趣的问过我:东北那嘎达冬天那么冷,这还能生活吗?条件太恶劣了,别回去了,在我们昆明生活多好啊,四季如春。我总是笑而不答,其实我很想说:我喜欢的恰恰就是东北的冬天和东北的四季。为什么?因为东北的冬天和四季是独特的,可能是其他地方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东北的冬天是非常冷,冷的干脆!冷的彻底!而东北的春、夏、秋、冬四季又格外分明,这也正如东北人的性格一样直率、干脆,如四季般爱憎分明。东北的冬天虽然严寒难熬,但是只要你想想,坚持一下马上就要迎来春天了,你就会觉得特别有盼头。春天过后,又到了夏天,你又觉得天酷热难耐,但再想着熬熬就要到凉爽的秋天了,你又会觉得非常有希望。
假如把春天、秋天看成是成功,夏天、冬天看成是挫折,那么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总在过春天、秋天,也没有人一直过夏天、冬天。成功与挫折就像是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正常,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当你遇见挫折时,只要你不气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坚信成功终将到来,那么,成功或许真的像春天、秋天一样如期而至。在你成功时,你如果忘记了这世界上还有冬天,还有挫折,那么真正到了冬天的时候,或许你就没了那过冬的棉衣了。
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一帆风顺的哪是人生啊!所以说,东北的四季不正如我们的人生吗?
家乡的饮食,也依然是我至今最美味的记忆。提到东北的饮食,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饺子。确实,饺子已经成为了北方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是北方人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从小到大,每年过春节,我都习惯在家里的炕上坐着,看着父母包饺子。虽然我不会包,也不学,但我感觉,每年过年看着父母包饺子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随着我到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时候就连过年也回不去,所以,我每年吃正宗北方饺子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更吃不到父母包的饺子。
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家,无意间说到我特别馋饺子,每次外出到昆明办事,总是会忙里抽闲去吃一顿饺子,但感觉这的饺子不正宗,不如他们包的饺子好吃。父母听了我的话后,过了几天,居然在家里包了一百个饺子,要给我邮过来云南。我跟他们讲,不用了,太麻烦,再说几千里的路,邮来到这不是损坏就是腐烂掉。他们坚持说,饺子已经包好并冻好了,快递是空运的,速度快,一两天就到,肯定能吃的。就这样,我拗不过他们,同意他们把饺子邮给我。同时,我也日夜盼着能吃到家乡的饺子,父母亲手包的饺子。
两天后,我收到了父母邮来的饺子,回到宿舍赶紧兴冲冲的打开,只见饺子被一层又一层的包裹很严实,当我打开最后一层的塑料袋时,已经闻到了一股酸腐的气味,我预感不妙,快速的打开最后一层袋子,我发现邮来的饺子已经全部化掉、变形、腐败了,看着这些变质的饺子,我心痛极了,我想着这些饺子肯定是他们二老加班加点、精挑细选、认认真真的包出来的,这些饺子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对我的关爱,但是却真的没法吃了。
过了几天,母亲打来电话来,问饺子收到了没?好吃吗?我强忍泪水,不敢说出真相,只能哽咽的回答道:收到了,煮着吃了,特别好吃!母亲非常高兴的说:那就好,也不枉我和你爸忙活这么久,好吃就行,下次我们再给你包点邮过去。我急忙说不用了,这些够我解馋的了,你们保重好身体就行了,挂了电话我却早已泪流满面。
除了饺子,东北菜也独具特色,它虽然不像“八大菜系”那么出名,但却颇受大多数人喜爱。个人理解,东北菜的最大特色就是粗狂豪放、朴实自然、一菜多味、经济实惠,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东北菜的代表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东北乱炖、溜肉段、地三鲜、酱骨架,杀猪菜等。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虽然我在云南生活了近十年,但是,我还是特别怀念家乡的东北菜。至今,我每到昆明城区时,总是忍不住去东北公社转转,坐在土炕上,点上几份记忆中挚爱的东北菜,尝尝家乡的味道,就仿佛回到了我远在天边的家。

记得去年过年前后,那段时间我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整个人瘦了四五斤,食欲极差,什么饭菜都不想吃。那些日子,我特别的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我请了探亲假回东北老家,一路上要转飞机、转火车、转汽车,本来就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再加上路途上的各种折磨,使我的身体极度虚弱。我感觉我可能要不行了,甚至产生了死也要落叶归根的想法,终于,我在午夜到达了长春。
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我仿佛是被打了兴奋剂一般,瞬间来了精神,本来毫无食欲的我,不知为什么,走在宾馆附近的街上,闻见东北菜的味道,莫名的来了食欲。我急冲冲的走进一家东北小菜馆,菜馆刚好还没打烊,还有快餐可以吃,我看了一眼,全部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色香味俱全。我打了几份爱吃的菜,要了一大碗饭,风卷残云般就把所有的饭菜吃完了,饱得不得了。老板边看边笑着说:兄弟,一听你口音就不是东北人,为啥吃我家这东北菜吃的这么香呢!我边走便笑着,用纯正的东北话回答:那可不咋的!啥也别(四声)说了,缘分呐!
家乡话和东北人,更是那最亲切、最熟悉的记忆。我相信,可能再也没有一种方言能像东北话一样的幽默、通俗、形象、魔性、充满感染力。赵本山、范伟、潘长江、黄宏等众位老师的小品给全国人民带来无尽的欢乐,同时也把东北话带上了春晚的舞台,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东北话的独特幽默感和魅力。
记得有个大学同学曾说过,在大学里,凡是集体宿舍中,不管各个舍友来自天南地北哪个省份,只要这其中有一个是东北人,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宿舍中的人,在毕业时可能说不出其他舍友的家乡方言,但他们肯定能说出几句东北话。我对这点也是深信不疑,因为我在毕业前,也总是能听到舍友跟我熟练的讲东北话:嗯呐!嘎哈呀!你瞅啥?
提到东北话,就不能不说说东北人。大多数外省人的印象中东北人都是高大威猛、酒量极大、粗狂豪放、脾气火爆,甚至还有几个云南的朋友有趣的问过我:你们东北人是不是都是黑社会啊?我笑着回答他们:东北人还都是活雷锋呢!玩笑归玩笑,其实,大家有时或许都被某些歌曲或者传言带偏了。事实上,我记忆中的东北人性格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大都豪爽、直率、幽默、实在、爱交朋友、重情重义,和东北人在一起相处会让你感觉很“亲切”“舒服”“痛快”。
以前上大学时,我每次回家总是要坐火车,从云南到吉林路程非常的远,大约有四千多公里,往往坐火车也要三天三夜的时间。每次坐火车都是坐硬座,吃不好睡不好,七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感觉精神状态极差,简直是生无可恋。而车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不通,观念不同,往往互相也不交流,时间过得很枯燥乏味,无比漫长。往往坐车越到最后,越是精神萎靡,长时间不说话感觉像是哑巴了一样。

但是,列车只要一驶过山海关,我就会感觉到车内气氛明显的不一样起来。因为过了山海关就进入了关内,也就是东三省,这时车上的乘客基本也都是东北人了,我就会听到熟悉而又亲切的东北话。东北人的又一个特点就是“自来熟”、“爱唠嗑”,尤其是大家只要说着一样的东北话,那么大家就是亲人,无论认识或者不认识,东北人总是能从不同人群中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娱乐方式。
他们特别喜欢谈天说地式的“侃大山”,喜欢邀请车上的每个人加入进来,气氛越热烈越好;他们还喜欢找人组牌局,不管你是谁,只要会打牌的就是朋友,统统可以拉来一起玩;他们更喜欢从自己的包包里拿出各种“好东西”,在唠嗑或者打牌时和大家一起分享美食,一个车厢其乐融融,像是一家人一样,充满了欢声笑语。我特别喜欢这个氛围,所以,只要一过了山海关,一听到东北话,一见到东北人,我就会感到莫名的亲切和振奋。
如今,我在云南生活了近十年,早以习惯了说普通话,习惯了和本地人交往,从来也没有讲起一句东北话,在别人的眼里我似乎已经被同化了。但是,只要遇见一个东北老乡,我还是倍感亲切,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讲起家乡话,我从来就不会、也不敢忘记我的家乡话,因为,我知道,做人不能忘本!
家乡的亲人,更是我灵魂最深处、魂牵梦萦的记忆。我从18岁离家求学、工作,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了。记得以前,我每次上学或者工作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总是沉默不语,甚至连送都不送我一下,母亲却总是忙前忙后,左叮咛右嘱咐,直到送我走出家门,这时父亲才忽然间说一句:路上注意安全,到云南学习或者工作好自为之。母亲总是将我送了又送,直到村口看不见我的背影为止,每次我临走时,母亲总是忍不住落泪,但我每次走的时候都是一脸轻松,母亲挥手向我道别时,我总是背对她淡然的挥挥手,然后背着包、低着头、迈着坚定的步伐,头也不回的走下去。
其实,他们或许不知道,我表面看似轻松,内心却无比沉重。我知道我不能回头,不能留恋,因为我只要一回头,一流露出不舍的情绪,那么肯定就更难走出去了。我恨透了这种离别和思念的感觉,尤其是身在异地他乡,每到万家团圆的节日,真的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仔细算一算,我已经连续十年没在家过中秋节,而工作后,也有三年没回家过春节了。这些年,我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便是回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亲人,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好好的待过,尤其是我的父母。
如今父母年纪都大了,年轻时过度操劳导致各种疾病缠身,身体也大不如前,近年来就做了几次手术,我因为工作性质和离家太远,根本就不能及时回去看望和照顾他们,但他们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反而经常叮嘱我注意身体,干工作不要太累了。看着他们每况愈下的身体,我真的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他们,我怕有一天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追悔莫及!我真的盼望我们一家人能够早日团聚!
这些就是我关于家乡的记忆,它是那么的清晰而又那么的模糊,清晰到一事一人,一草一木;模糊到少小离家,不知客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工作后,才真正的发现,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而想来想去,关于家乡的记忆,原来更多的是那份天涯游子的浓浓乡愁!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关于家乡的记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