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异乡人的感触,直达心底!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

原文标题:《这本书写透了,无数人的青春:梦想再远,也要去尝试一番》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陪你读的第160本书——《青春》,这是南非作家J·M·库切的作品。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却是库切的一本自传作品。

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

把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写得楚楚动人,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1120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在过去几天的共读,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总体内容。书中的约翰最亮眼的身份,除了年轻人,还有异乡人。在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异乡人。

所以,我们将以“异乡人”为主题,来梳理约翰的青春生活。

约翰为什么要离开南非?在英国,他始终郁郁寡欢,可他又为什么不愿离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共读。

在小说中,约翰是一名南非人。但奇怪的是,他却拼了命地要离开南非,即使后期不惜让梦想暂时搁浅,也不愿意回去。

其实,人本身是讨厌流亡的。

因为流落异乡,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人事物,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我们很难在异乡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莫泊桑指出:“流放 , 就是把人从他的土地上连根拨起,切断他生活和习惯的根脉,把它们放在一块可能他从未适应过的土地上。

这就是在精神苦难上面,再加一层同样痛苦的肉体上无止境和残酷的折磨。”

德华·赛义德在《流亡的反思》中也提出:“流亡是一种奇怪的东西,让人心里总是惦记着,但经历起来确实非常痛苦,它是人与故乡,自我与他真正家园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它那极大的哀伤,是永远也无法克服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很难在书中看到青年人的活力和热情,剩下的只有忧郁和痛苦。

约翰不得不安慰自己,痛苦是艺术灵感的来源,也是磨砺内在精神的工具。
既然流亡的生活是悲哀的,那么为什么他还要选择离开?究其根源,在于约翰心底对南非深切的厌恶。

他断绝与家人的联系,读大学的时候就计划着要出国,未来献身艺术。

他在自己创作的散文中写道:“如果明天大西洋的海潮将席卷这个非洲南部的小国,他不会流一滴眼泪,他将是幸存的那一个。”

他为什么那么讨厌南非呢?原因,在书中并没有细说。

不过,《青春》作为库切的自传体小说,细究作者的生平,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线索。

库切是布尔人的后代,也就是南非的白人。

在十七世纪中叶,布尔人占领了南非开普敦,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他们推行种族主义,认为黑人天生低人一等,要受到白人的统治。

而到了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又接管了开普敦。布尔人不得不选择迁移,这样一来,种族主义向南非内地蔓延。

当库切成年时,南非宣布自己是独立的共和国,被开除出了英联邦。

英国对此十分冷漠,喊话道:“就算南非从地平线上消失,就算南非白人像寻找父母的孤儿一样,聚集到英国人门口,他们也会表现出极端的冷漠。”

之后,布尔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种族隔离”,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而当时,自由和平等是世界的潮流。

作为知识分子的库切,发现自己的国家处于非正义的一方,心中自然是很失望。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库切是很难对非洲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所以他急于摆脱自己南非人的身份。

而他心中理想的圣地,就是英国。

从小,库切接受的是英国殖民教育的熏陶,喜欢阅读莎士比亚和蒲柏,看到了伦敦盛行的自由主义思想,对此十分向往。

在他眼中,英国就是文明的象征,而南非正好处于对立面。

因此,他去英国不仅仅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也更希望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根。

可惜的是,英国带给他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在他眼中“文明的伦敦”,并没有自己的文化。当时的英国,遍地是美国诗歌、电子音乐和抽象派表现主义,追求的是美国的潮流。

一心想成为诗人的他,在这里不仅无法找到任何的创作灵感,也无法交到一个朋友。

在寒冷且陌生的伦敦,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与这里格格不入。

三四年的青春在这里挥霍,每天过着沉闷且无聊的生活,他一无所获。

接着他又开始探索另一条路——爱情。他希求爱情的浪漫与激情,能够给他一些创作的动力。

不过,几次的爱情经历都不太顺利,他在性爱中蹉跎了几年青春,始终没有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女人。

中间,他也想过,是不是艺术的实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于是,他辞掉了自己第一份工作,成为了自由职业者。然而,结果却是收获寥寥,他的生活每况愈下。

约翰感觉自己好像在水底憋气,已经是满面通红,却还是找不到浮出水面的机会。

最终,梦想一点一点地被现实击倒,他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双目无神,心中失去了激情和热血。

而他曾经写过的诗歌,就如同丢入湖底的小石头,短暂地激起过一点水花,但很快就沉入了湖底,消失不见。

只是,约翰的心中,依旧有怀疑和困惑。

偶尔他还会想起十七八岁时的梦想,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除了梦想的幻灭之外,更让约翰绝望的是,在英国他依旧无家可归。

无论他怎么伪装,在英国人眼中,约翰永远是那个来自殖民地的“他者”,是社会边缘群体。

所以,他很孤独。他去逛博物馆、艺术馆,和自己下棋,学会了打球,依旧无法冲淡心中的失落感。

另一方面,约翰惊讶地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割舍与祖国的联系。

约翰曾写过一个故事,写完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写的还是南非的事情。

他很恐慌,“看到自己仍然在写南非使他很忧虑。他宁愿像把南非的土地留在身后一样, 把南非的自我也留在身后……他不需要想起南非。”

从他生命伊始,身上就刻上了南非人的印记。即使他已经逃离了南非,却还是躲不开南非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约翰的痛苦是双重的,不仅要经历成长之殇,也要面临流亡之痛。

而这,也是今天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如今,全球化已成趋势,到处都是异乡人。在移民国家中,无数的移民是异乡人;在欧洲,难民亦是一群回不了家的异乡人。

在北上广深,务工人员和无数的年轻人也是异乡人。

流浪、漂泊,似乎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在巨大的城市里,异乡人就像是一片浮萍,没有根,四处奔波,永远也安定不下来。

比起本省人,他们大多自卑怯懦,就像书中的约翰一样,只能拼命地适应一切,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

然而,真正能够在城市里留下的,又有几个?
恰如作者麦家所说:

“漂泊意味着思念、牵挂,这有点儿苦涩、沉重。

但漂泊也有一种飞行的感觉,故人往事随时远去又如影相随,如梦似幻。

人生漫长的漂泊,最后让你驻足之地往往与故乡有千丝万缕之系,因为每个人对故乡都拥有无法割舍的情感记忆。”

大多数的异乡人,最终没法在城市里留下,但是,相信那颗漂泊的心,会最终随着爱而停留。

在哪不重要,有爱的地方,便是归宿。

下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

一位终日晃来晃去、无所事事的人,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大萧条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花园。

时隔半个多世纪,这种状态依然存在,现代都市人空虚的精神文明依然在等待着浇灌。

看到结尾,我们不禁要反思,是否一定要按世俗标准过活,在这个时代,走自己的路是否真的很难?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吧。


文章存档:J·M·库切《青春》读后感

系列文章: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人类的忧愁是相通的】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这恐怕是大多数被嘲笑的人生】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每一个异乡人,都在靠自己的信念活着】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摆脱旧的、过去的自我,揭示新的充满激情的、真实的自我】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虽然每天都过得很平淡,但约翰已经学会了接受一切。】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异乡人的感触,直达心底!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



精彩点评:

1,解读:库切《青春》第七章,通过对主人公约翰人生的全面总结,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生于南非荷兰裔白人布尔人的后代,约翰成长的背景恰恰是南非种族主义冲突日益加剧的时代。十七世纪,布尔人占领了南非开普敦,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布尔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约翰发现自己的国家处于非正义的一方,心中自然很失望,也很难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在他眼中英国就是文明的像征,他逃离南非去英国不仅仅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也更希望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根。这样一种故乡文化缺失使得约翰必须不断地进行文化寻根的活动。可惜的是,在他眼中“文明的伦敦”遍地是美国诗歌,电子音乐和抽象派表现主义…做为想成为诗人的他,就像一个局外人与之格格不入。加之几次爱情的不顺,约翰最终梦想的激情也被现实击灭。…更让约翰绝望的是,无论他怎样渇望改变身为南非身份的自卑心理,在英国人眼中,他永远是来自殖民地的边缘群体。另一方面让约翰惊讶地发现他曾写过的故事,始终还是南非的事情,并无法割舍与祖国的联系,因为从他生命的伊始,已经潜移默化刻上了南非的印记。所以约翰的痛苦是双重的,不仅要经历成长之殇,也要面临流亡之痛。恰如麦家所说,“漂泊意味着思念牵挂这有点苦涩沉重。”也许在哪里不重要有爱的地方便是归宿。

2,“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梦想再远,也要去尝试一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别让你的梦想只是梦想。试想,如果人生没有尝试,就不会有阿里巴巴的马云,就不会有APUS,李涛或许还在奇虎360做着副总裁。

如果人生没有尝试,就不会有进步,也永远不会成事或成功。只有在尝试过后,你才知道什么是你拼尽全力最想做的;只有在尝试过后,你才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做。只有在尝试过后,你才知道梦想不只是梦想,而是言胜于行。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异乡人都像青年时期的约翰一样,梦想去一个喜欢的地方打拼然后在那里扎根,却最终没法在城市里留下。但是,相信你那颗漂泊的心,会最终随着爱而停留。

其实,在哪不重要,有爱的地方,便是归宿。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何以为家,有爱的地方就是你的归宿。

如果某一天,你爱上了一个地方,是因为你知道,那里有一颗温暖的心,能让你漂泊的心找到家的温暖与归宿!祝书友们周日愉快顺安!

3,*人不管在哪,家永远是疲惫时最想停靠的港湾,家乡也永远是心中念念不忘的根。书中的约翰,由于当时的背景,他离开了憎恶的南非,离开了家,只身一人在他自认为的“理想国家”去追求梦想,追求爱情。然而,一切并非如愿,生活处处碰壁,在异国他乡,他没有根,没有家,没有朋友,也就没有了梦想。这样的漂泊伴随着青春的成长之殇,无疑是双重打击。想到现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的异乡人,我们的家人也在成为异乡人,要找到自已的归属感、幸福感,安下心来,融入第二故乡,那就特别需要来自家人间、朋友间的爱与呵护。“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但愿这世间有更多的爱与温暖。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J·M·库切《青春》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