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要过去成为过去,下定决心展开新的生活】

原文标题:《一个唠叨、犀利、自恋的天才,一个敏感、迷茫、觉醒的艺术家》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陪你读的第159本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

小说叙述了极其敏感、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情节跳跃,理路交错,混乱中的一个个片段却又清晰如画。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体心灵成长史,而是从头至尾都与爱尔兰民族寻求自由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1113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过去的几天,我们一起读完了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我们看到斯蒂芬,一步步在靠近青年艺术家这个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转变。

今天,我们就会对这三次思想的转变进行一次梳理,完成最后一天的阅读。

第一次思想转变,是斯蒂芬对宗教的皈依。

一方面,他的童年遭遇,为他皈依天主教埋下了种子。

斯蒂芬接受的是宗教教育,在信仰天主教的母亲的影响下,他逐渐长成了一个十分温顺的男孩。

遇到事情,他养成了喜欢逃避的习惯,甚至会选择逃避来让自己过得舒心一些。

同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善于思考问题。于是,在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总是找无数的理由说服自己,甚至不惜用一些教条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在斯蒂芬的幼年时代,被学生欺负时,让他不告发同学的教条,也是来源于父亲对他的告诫。

而在他被老师体罚时,同学的变相鼓励,自我内心的屈辱,则共同驱使着他走向校长的办公室,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我们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斯蒂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时而从情感的角度解决问题,时而从理智的角度解决问题。

但是在他的心底,天主教的强大势力,是他一直都无法躲避的。

因为不同的宗教派别,他不得已放弃自己喜欢的女生,但是放弃并没有让他往后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反而使他一次次陷入对艾琳的回忆中。之后即便是追寻爱情,关于艾琳的一切也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这导致他十分痛苦,陷入悲苦的境地。

在这种境地下,他只得通过肉体上的愉悦,来让自己获得短暂的快乐。可实际上,他依旧沉迷在回忆中,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而他真正有想到自己的未来,是他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多错,他要减轻自己的罪责,让灵魂变得纯净。

这个时候,与其说他开始信教,倒不如说他是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未来。

斯蒂芬第二次思想转变,是他对宗教的反叛。

随着斯蒂芬的长大和成熟,他开始权衡,自己应该过上哪种生活。既然皈依宗教,那就要把每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什么时间该做什么,都有明细的安排。

他甚至通过受苦的方式,来达成自我的既定目标。

他也许以为自己,就可以一直这么生活下去。

但是,弦绷得最紧那一刻,也就是不受控制的时候,他几乎耗费了全部的精力,虔诚向上帝祈求,以求洗清自己的罪孽。但结果却是他变得更加难以平和。

他的尝试,改变,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可以让自己躲避风雨的房子,突然就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似乎一下子,生活又回到了原点。而他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直到他被邀请加入教会担任教职,他的人生又开始面临着重大的抉择。

这一次,他先是因为被邀请感到欣喜,因为教会是他自小梦寐以求想要进去的地方。

但是,通过深思熟虑,他开始意识到,如果成为了一名教士,那他以后的生活,也就只剩下单调和无聊。

对未来单调生活的恐惧,战胜了他一开始被邀请时的欣喜情绪。冷静过后,他决定反叛宗教。

对宗教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也预示着斯蒂芬已经不再是一个总是依靠教条,依靠长辈的叮嘱作出决定的孩童了。

他开始能够思考自己的未来,并有能力选择自己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他不再给自己任何机会,来让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得到束缚。他想要在今后的路上,可以走得轻松。

这种轻松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而从斯蒂芬反叛宗教的那一刻起,他也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过去的一切,不管是自己犯过的错,失去过的人,他都能够安心放下。

同时,这些经历又将指导着他现在的生活,他开始寻求一个新的目标。这目标,最好是能够寻求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那些曾经阻碍他作出改变的一切,如今却开始成为他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负担。

这是他面对现实的开始。

斯蒂芬的第三次思想转变,是他在艺术上的觉醒。

斯蒂芬从拒绝成为教士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由创作之路。选择这条路,他并没有得到母亲的支持。

虽然当天,他的母亲什么也没说,但是斯蒂芬对母亲的拒绝态度了然于心。

如果是幼年那个十分温顺的孩童,一定不会假装不知道母亲的态度。

如今的斯蒂芬,已经长大了,他虽然因为自己没有按照母亲的期待那样生活而内疚。

但是他内心的决心,已经无人可以动摇,那就是要过去成为过去,他将展开新的生活。

也是在那一刻,斯蒂芬开始明白了永恒的爱,不是占有和短暂的幸福,而是一种永远保持在心中,永不消逝的爱。

之后,越来越多的时刻,都有很多的思想,从斯蒂芬的脑海中迸发出来。这些思想,让他就艺术和美学的理论,和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谈话。

此时的斯蒂芬,已经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老师欣赏他,要他继续朝着成为艺术家的方向努力,但是斯蒂芬却深刻地意识到他如今所在的地方,身处道德瘫痪的中心。

即便他留下来,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会再一次受到约束。

那么,他先前的一切努力,也就白费了。而他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地方。

从斯蒂芬离开都柏林,到西方去寻找自己的艺术殿堂的那一刻,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而斯蒂芬的经历,则是对每一个生长在深不可测的江湖中人,他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进行抗争的最好诠释。

最终,他们的选择,也就构成了他们的一生。

下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是南非作家J·M·库切的长篇小说《青春》,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却是库切的一本自传作品。

《青春》,浙江文艺,2017

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

把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写得楚楚动人,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吧。


文章存档:《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系列文章: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只有从生命中创造出新的生命,才能真的得到解脱,获得绝对的自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带着畏惧,也要继续扬帆启航】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人生总是一边迷失自己,一边寻找自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每个人,最轻松的时刻,就是心里没有负担的时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人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艺术拯救了灵魂】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要过去成为过去,下定决心展开新的生活】



精彩点评:

1,《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完了,通过领读人的再梳理,让我们知道了主人公斯蒂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全部过程,其中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第一次对宗教的皈依,到第二次对宗教的反叛,再到第三次对艺术的觉醒,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成长起来的斯蒂芬,他内心的东西已经无人能够动摇,他开始明白了永恒的爱,不是占有和短暂的幸福,而是一种永远保持在心中永不消逝的爱,之后越来越多的思想从头脑中迸发,让他的艺术和美学的理论在心里根深蒂固,他要朝着成为艺术家的方向努力,并最终选择走出都柏林到西方去寻找自己的艺术殿堂。

斯蒂芬的经历,是对每一个生长在深不可测的江湖中人,他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进行抗争的最好诠释。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过怎样的人生,也许在你思想不成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但是经过你思想的沉淀,深思熟虑后你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是的,选择非常重要。人生短暂,所以选择做正确的事,过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追求。

2,第一次思想转变,是斯蒂芬对宗教的皈依。
第二次思想转变,是他对宗教的反叛。
第三次思想转变,是他在艺术上的觉醒。
从斯蒂芬离开都柏林,到西方去寻找自己的艺术殿堂的那一刻,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斯蒂芬的经历,是对每一个生长在深不可测的江湖中人,有时候不得不进行抗争的最好诠释。他们的选择,也构成了他们的一生。

3,读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过程历经了皈依宗教—叛逆宗教—思想观念转变,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到最后离开他生活的都柏林到西方去寻找自己的艺术殿堂,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其实这也是作者乔伊斯的人生成长过程及心路历程……那么赋予读者的人生启示就是: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思考不断选择不断寻求适合自己心灵所需的,最好是能够寻求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抱负……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