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带着畏惧,也要继续扬帆启航】

原文标题:《原生家庭的伤痛,有时会吞噬一个人的一生》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关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国读书报》曾说这本书是乔伊斯对自己青春的一场薄奠。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有点单薄,有点脆弱,又执着地往前走。而整个爱尔兰都在落雪。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认识那位年轻人。

斯蒂芬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毫无远见,是当时帕内尔政党的盲目支持者,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在斯蒂芬九岁时,爱尔兰革命英雄帕内尔因为一桩丑闻被孤立,一年后郁郁而终。

帕内尔的死,瞬间成为爱尔兰人民在圣诞节餐桌上的谈资。大家对这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连带着开始谈论宗教和立场问题。

斯蒂芬最为熟悉的有三人。

一是代表完全坚信爱尔兰天主教一部分人的丹特,以丹特为首的人只相信宗教的力量;

二是代表同样是天主教信仰,但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宗教,而在于民族认同感一部分人的凯西先生,他们把帕内尔当成自己的榜样。

三是对于宗教政治问题,没有任何态度的查尔斯大叔。

也就是说,在斯蒂芬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和凯西先生站在一边,而他的母亲和查尔斯大叔一样,始终保持中立。

斯蒂芬就这样眼看着自己的父母,因为立场不同而闹翻。他被吵架的声音吓坏了,却对此无能为力,痛苦得想要自杀。

但最终,他找到了一个让自己不那么痛苦的办法,那就是掩上耳朵。

他自己心里很清楚,捂住耳朵,只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但是他不在意,任自己堕入无边的黑暗。

他更多时候还自我安慰:不听见任何声音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家庭生活,让斯蒂芬感觉不到温暖。而学校生活,也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次,他遇到一个叫韦尔斯的三年级学生,韦尔斯要用自己的东西换斯蒂芬手里的鼻烟壶。斯蒂芬不同意,他就被对方恶意推倒,掉进了臭水沟里。

冰冷的泥水,很快就沾满斯蒂芬的全身。他感到刺骨般寒冷,回家就发了高烧。

但对这件事,斯蒂芬选择闭口不言。

甚至在韦尔斯害怕自己被他告发,在私下问起他的时候,他也用“父亲要他永远不要告发同学”的告诫来说服自己,让这件事就此过去。

当然,在学校,斯蒂芬不仅被同学欺负,也免不了被老师责罚。

实际上,斯蒂芬在学校,一直都是好学生。

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是校长眼中爱思考的孩子。但有一次,他却遭到了教导主任的责罚。

教导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斯蒂芬没有写作文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懒惰行为。

而实际上,斯蒂芬是因为在一条煤渣路上被一个同学撞倒,眼镜意外打碎而得到了特权,老师免去了他当日的作文。

但当斯蒂芬试图解释这一切时,教导主任却只觉得这是一个老油条学生在耍花招。

最终,戒尺落在了斯蒂芬手上。伴随着猛烈疼痛的,是斯蒂芬心底升出来的羞耻和恐惧感。

他哆嗦的身体,止不住的眼泪,也没能让教导主任心软。而在责打结束后,教导主任还让斯蒂芬跪下,并告诉他,次日斯蒂芬将要再受一次责罚。

事后,斯蒂芬越想教导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称呼他为捣蛋鬼,还狠狠打了他一顿的行为,不禁觉得无地自容。

他甚至经过这件事,体会到了人生的残酷和不公平。

好几天,斯蒂芬都在自己被当众责打的屈辱感中度过,他难过得吃不下饭。有同学很是为他打抱不平,建议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校长。

他在同学的影响和鼓励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他一方面决定走向校长的办公室,为自己讨回公道。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自己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最终只会让他遭遇更加严厉的责打。

因此,他选择忘记这件事,但当他有一天走出饭厅时,却鬼使神差般地决定,去向校长吐露自己的冤情。

走入校长办公室,和校长面对面时,斯蒂芬一直处于激情状态,他努力让自己的腿和声音不发抖。

校长耐心听了斯蒂芬的诉说,并保证会处理这件事,悬在斯蒂芬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而在斯蒂芬走出校长办公室时,他感觉到了久违的轻松。

那么,斯蒂芬为什么面对家庭问题时选择逃避,面对同学的欺负选择忍让,最终面对教导主任的责打,却走进了校长的办公室,为自己讨回公道呢?

其实,这和斯蒂芬的经历有关。在母亲的影响下,斯蒂芬接受了宗教教育。

而当时的爱尔兰,又是道德瘫痪的中心。

他从小就深受各种社会势力,尤其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和保守的宗教思想的影响。

这一切使他变得非常温顺。遇到事情,在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选择顺从,进而逃避。

但是,他又是一个头脑冷静,爱思考的孩子。所以,遇到事情,他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找寻出路。

这个时候,他会把长辈对自己的教导,当成金科利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处于幼年时期的孩童,身体潜藏着决定人个性的理智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因素。

在学校的经历,他选择自我说服。

一方面,理智告诉他,对自己的遭遇采取反击的态度,只会让他过得更加艰难;

但在情感方面,他却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他十分确定,教导主任的行为,是残酷的,不公平的。

最终,在斯蒂芬身上理智和情感的较量下,情感最终战胜理智,第一次为斯蒂芬伸了冤。

其实,每个处于幼年时期的孩子,大概都会遇到一件让自己感到委屈,但又不敢说出来的事情。

他们害怕自己不被理解,害怕自己再次遭受重创。殊不知,一次大胆的尝试,就可以让自己走出困境。

今天的内容,我们先介绍到这里。

我们一起参与到了斯蒂芬的幼年时期,知道了他的家庭和学校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了解到了他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遭遇。

我们看到他遇到事情时,一开始是逃避,接着选择忍让,然后愿意大胆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他站出来的一刻,他的情绪也一下子回归到平和的状态。

明天,我们将带领大家看看,斯蒂芬青少年阶段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转变。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文章存档:《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系列文章: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只有从生命中创造出新的生命,才能真的得到解脱,获得绝对的自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带着畏惧,也要继续扬帆启航】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人生总是一边迷失自己,一边寻找自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每个人,最轻松的时刻,就是心里没有负担的时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人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艺术拯救了灵魂】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要过去成为过去,下定决心展开新的生活】



精彩点评:

1,斯蒂芬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的父母毫无远见,因在支持当时的爱尔兰革命英雄帕内尔的立场上二人的意见不同,他们常常争吵,这让斯蒂芬非常害怕,他常常远远地躲避着父母的吵架声,有时不得不捂住自己的耳朵。

家庭生活让斯蒂芬得不到温暖,在学校他也被同学欺负和被老师及教导主任无故责罚,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走进了校长办公室,等他出来的时候,他感到了无比的轻松。

那么,斯蒂芬为什么面对家庭问题时选择逃避,面对同学的欺负选择忍让,最终面对教导主任的责打,却走进了校长的办公室,为自己讨回公道呢?其实,这和斯蒂芬的经历有关。在母亲的影响下,斯蒂芬接受了宗教教育。而当时的爱尔兰,又是道德瘫痪的中心,他从小就深受各种社会势力的影响,使得他变得特别温顺,遇到事情在自己不能解决时,就选择顺从、逃避,但他又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所以他在遇到事时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出路,在斯蒂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幼年时期的他身体里藏着决定人个性的理智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因素。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会遇到一件让自己感到委屈的事情,不敢说出来常常让我们处于被动,其实向父母向老师大胆说出来才能让自己走出困境。斯蒂芬自小形成的软弱温顺的性格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太大的关系,如果父母在一个立场上能保持一致,他们就不会每天争吵,也就不会让年幼的斯蒂芬吓得只会躲避,这不得不说是原生家庭对斯蒂芬的一种伤害了。

2,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带着畏惧,也要继续扬帆启航;是知道人生路上总有艰难坎坷,依然有勇气拥抱生活,笑迎挫折。每一个迎风向前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3,小说主人公斯蒂芬的童年时期,家庭和学校都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和不利影响,但他是一个聪明乐思勇敢的孩子。遇到事情时,他一开始是逃避,接着选择忍让,然后是愿意大胆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他站出来的一刻,他的情绪也一下子回归到平和的状态。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碍;卓越的人最大的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那么,在成长的道路上,斯蒂芬的青少年阶段,又经历了那些心路历程呢?期待明天的共读!

4,今天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共读第2天。本书主人公斯蒂芬从小便受到家里信仰和政治观念不同的影响,他的童年充斥着争吵。在学校,斯蒂芬遭受校园暴力和老师的虐待,他不断的选择自我说服,唯独把教导主任不公正体罚的事情报告给了校长,校长最终也为他申冤正名。结合我们现实社会何尝不也是这样,中小学校园内多多少少都存在校园暴力,而孩子们被威胁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想着毕业换一个环境就不会如此,而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和童年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各色报道通过社交媒体浮出水面,又有不少花季男女选择自杀这一不理智的方式逃避和宣泄校园暴力带来的创伤。作为青少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遇到问题不知道和谁去说,怎么说,而学校老师对问题严重性的忽视让学生无法求助,因为倘若失败会被欺虐的更严重。他们更不敢与家长说,更何况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苍蝇不叮无缝蛋”“能少一事不多惹事”,这让孩子们觉得家长帮不上忙。就在这个大环境下,校园暴力疯狂蔓延,也引起了中国教育部的重视,希望孩子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校园暴力不再发生!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