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杜甫传》读后感 【平淡的人生总是相似,伟大的灵魂却各自不同】

原文标题:《杜甫传》:年少只道背诗苦,成年后才读懂他藏在诗中的悲欢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古人山高路远,情深意长。历经千百年的淘洗,世代传扬,那些诗词歌赋中传达的情愫有增无减。

提到杜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是国人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符号。

闻一多曾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更是高度评价:“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杜甫的诗,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但世人只知其诗歌中透露的生活概况,却不他短短五十九年的人生是怎样的。

本周,我们要共读的是第106本书——著名作家冯至的《杜甫传》。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数不胜数,杜甫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偶像中的偶像?他的文字为何历经千年,依然能经受住考验,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呢?

接下来的一周,让我们跟随冯至,一起去探索一代诗圣杜甫的人生故事。

在开始本书的共读之前,请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的人生,是在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发展吗?
当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时,究竟是该坚持自我,还是学会妥协?
梦想与现实,哪个更重要?
生前富贵和死后留名,你会怎么选?
什么样的精神能够经久不衰?

相信通过共读,我们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同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1
古今中外,研究杜甫和杜甫诗歌的人不在少数,从白居易金圣叹,到鲁迅、闻一多……杜甫对后人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创作上,更多是在精神和思想方面。

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他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荷马

杜甫出生在大唐盛世,他短暂的一生崎岖坎坷,既目睹了“开元盛世”带来的繁荣,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

他的诗既是生活实录,也是心灵的印迹。若仅仅从字面意义读懂杜甫的诗并不难,但想要透过文字读懂杜甫,则需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在这种要求下,冯至无疑是研究杜甫的合适人选。

冯至自小聪慧,童年时期就熟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书,12岁开始写诗,16岁考上北大。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腹背受敌、千疮百孔。

冯至和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一样,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发表了一系列揭露黑暗、追求光明和美好新生活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冯至远赴德国求学,顺利拿下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返回祖国投身教育事业,抗战时期曾四处流亡。

这一系列的生活变迁,让冯至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唐朝时期同样颠沛流离的杜甫,从而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在艰苦的环境下,杜甫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带给冯至很大的慰藉。

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杜甫的精神,并从中获得力量,因此写下《杜甫传》。此书出版后,受到了一致好评。

有一次,毛泽东见到冯至,握住他的手说:“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2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很多人想到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终日忧国忧民,长吁短叹的穷困老人形象。

然而在冯至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比如童年的顽皮天真,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郁郁寡欢和晚年的辛酸沧桑。

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到“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杜甫从一个富家子弟渐渐变成一个穷苦老人,他的诗写的是自己,也是大唐王朝的万千气象。

和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一样,杜甫在世时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他和千万个普通人一样,面临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历经岁月的洗礼,尝尽生活的百般滋味。

可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杜甫都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拮据的生活打倒,而是一直保持希望和乐观,活到老,热血到老。

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蘸满血泪,可是读者并不觉得意志消沉,反而倍感鼓舞。

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杜甫踏上了流亡之路。他跋涉在艰险崎岖的古蜀道中,每天在山谷里摘野果子充饥,挖药材续命。

也正是在这最困苦的一年,他充分接触到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深刻体会到百姓的哀乐和期盼,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至今仍绕梁不绝。

无论是内容的深刻性还是流传的广泛性,杜甫的诗都超过了他的前辈和与他同时代诗人的作品。但是,这些瑰丽之作很多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晚唐时期,大文豪白居易大力推崇杜甫,他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但这番捧场依然没有激起太大浪花。

一直到了北宋,杜诗才出现了一批拥簇者,他们四处搜罗、精心审定,将这些诗收编入册,逐渐广为传颂,奠定了杜甫“诗圣”的地位。

3

一个人的一生是丰满鲜活的,仅用一本薄册来概述未免片面单调。

明知如此,冯至在创作《杜甫传》时却并没有发挥想象,而是努力站在史学家的位置上,坚持不违背历史,空白的地方就任由它空白,不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尽力向人们还原一个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弘扬他的精神。

在浩如烟海的“杜诗”研究著作中,冯至的《杜甫传》篇幅不大,却凭着严谨凝练的文风,在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平淡的人生总是相似,伟大的灵魂却各自不同。行走于世间的五十多年中,杜甫将自己的思想凝聚成永不开败的花,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随着历史不断推进,一个个王朝崛起与灭亡间,有形的城池逐渐灰飞烟灭,而无形的文化却像一把不可摧毁的利剑,穿透千年,打磨成为不可摧毁的精神与信念,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不断向前。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回过头去读一个历史久远人物的传记,看起来似乎对眼下的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细细品味这位伟大诗人面对人生起起伏伏时的态度,以及他对生命的诠释和理解,会意外发现,其实人生不过如此,无论什么困难,到最后都会迎刃而解。

也许,这就是阅读带来的最大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跟随冯至的文字,重回大唐,回到那个辉煌与衰败并存的岁月,看看在那个时代,杜甫是如何生活、如何奋斗的。

愿我们能从浮光掠影里,捕捉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价值,从容面对生活。


文章存档:《杜甫传》读后感
系列文章:
《杜甫传》读后感 【平淡的人生总是相似,伟大的灵魂却各自不同】
《杜甫传》读后感 【童年的经历对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杜甫传》读后感 【知己可遇不可求!杜甫遇李白绝了】
《杜甫传》读后感 【跟随杜甫回到了大唐最辉煌的岁月】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一生真的当官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
《杜甫传》读后感 【也许年轻时向往李白的潇洒,年长时更懂杜甫的悲辛】
《杜甫传》读后感 – 年少读不懂杜甫,读懂巳是不惑年。永远的经典。
《杜甫传》读后感 – 年少读不懂杜甫,读懂已是不惑年



精彩点评:

1,解读:冯志《杜甫传》让我回忆起7月7日去世整整15周年父亲最欣赏的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之一杜甫的诗,即“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林事亭幽”“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細无生”等脍炙人口的诗;杜甫所以能被称作“诗圣”是因为他的诗都显现了社会广泛的现实,并处处写出他人生经历苦辣酸甜的体味,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却让读者阅来倍感亲切和鼓舞励志;正如文中所述,杜甫五十多年的人生和自己的思想凝聚成永开不败的花,将永垂不朽千古留名,我们都要学习杜甫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热血到老的精神。

2,唐代大诗人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许多知名的大儒都曾对杜甫作过很高的评价,我知道的其中就有闻一多,鲁迅和郭沫若

杜甫在世时籍籍无名,穷困潦倒,总是在梦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当他饱尝过人生的百般滋味后,正是这苦难的生活让杜甫接触到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他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越发彰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我们读杜甫从他人生写的最后一首诗中就能窥见一斑: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难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杜甫一生抱负,家国情怀,友人念念不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一人独享,纵然有绝世才华,却也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这其中的悲苦和惆怅怎能不让他伤感?

杜甫虽然仅仅行走于世间短短五十余载,但他将自己的思想凝聚成永开不败的花,光彩夺目,世代相传,永垂不朽。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位伟大的诗人吧,学习他面对人生起起伏伏时的态度和对生命的诠释和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人生不过如此,无论什么困难,到最后都会迎刃而解。期待明天走进杜甫的一生。

3,杜甫和李白是大唐盛世文学领域的两朵熠熠生辉的奇葩,在这方面无人能敌,他们俩流传千古的诗作各有千秋,故此留下了诗圣与诗仙的美名,令人无限景仰。好多名家对杜甫一生的评价甚至超过了李白。无论从画像还是从诗作,杜甫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么悲苦,落魄,忧心忡忡,殊不知他一生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大起大落,可谓走遍人间坎坷,尝尽世态炎凉与寂寞辛酸。直至读过他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描写如画风景的佳作,感觉眼前一亮,对杜甫的认识瞬间立体化了。
期待《杜甫传》的展开共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杜甫传》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