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鲁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爱国者】

原文标题:《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如今再读才知句句深刻》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本周,我们将一起阅读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都收录他的文章,从《少年润土》到《阿Q正传》;

陌生是因为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如今再读才知句句深刻。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五十年代曾一度被捧上神坛,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

八十年代我国掀起研究鲁迅热,近几年来,不论在社会大众还是在文学界,仍对他进行着褒贬不一的热议。

这足以说明,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影响力一直存在。

鲁迅逝世后的八十多年中,先后出版过他的传记约达三十余种。

在各式各样的鲁迅传中,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是最有特点的一部。

作者王晓明从理解鲁迅的角度,结合鲁迅现实的经历,来解读他的文学作品和内心世界。

在2001年再版的序言中,王晓明说:我会这样理解鲁迅,会写出这样一本明显侧重在鲁迅精神痛苦的思想悲剧的传记,正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

王晓明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种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

他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不同于其它以人物生平为主的叙事传记,本书侧重于对鲁迅内心世界的剖析,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鲁迅生平。

王晓明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在最后一章中对鲁迅一生做了批判性的总结,他说:

鲁迅这一生,从他稍懂人事的时候起,就不断陷在处处碰壁的困窘当中。

无论是十八岁从绍兴去南京、还是二十二岁从南京去日本,也无论是二十九岁从日本回老家,还是三十二岁再次离开绍兴去北京,更无论四十六岁从北京去厦门,去广州,还是去上海,哪一次不是在碰壁。

可到新的地方之后,他仍然是大碰其壁。他不断地夺路而走,却又总是遇上新的穷途和歧路,说得严重一点,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走投无路的一生。

你或许会想:为什么作者王晓明认为鲁迅先生的人生是无法直面的人生,是中国现代最苦难的灵魂呢?

结束本周的共读,可能我们会找到答案。

在介绍本书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鲁迅的基本信息: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广泛的笔名,而《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清末光绪七年就是1881年的9月25日,死于1936年10月19日。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众所周知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于者,他在文学创造、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有着重大贡献与成就。

而我们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依着鲁迅的生平事迹展开,讲述鲁迅如何从没落的贵族少爷,成长为无产阶级的战士;

如何在乱世之中,发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呐喊。

清末民初的1881年到1936年,中华民族正处于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地蚕食、瓜分中国,国人不敢反抗;国民党对革命进步人士迫害严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鲁迅的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大清皇室退位、封建帝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等动荡;中年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时局混乱,社会黑暗。

到鲁迅晚年,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实际上仍有南京政府与延安政府,抗战时期还有汪伪国民政府,鲁迅的居住地上海,有法租界和日租界。

他这一生都在动荡中度过,而那个时代,所有人都在乱世中漂泊。

鲁迅出生的周家,在当地算得上一门望族,他的爷爷周介孚,是同治十年的进士,做过江西的知县,在北京当过内阁中书,是标准的京官。

父亲周伯宜也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的官宦人家,虽没读过书,却通过自学,有看书阅读的能力,可见是一个思想较开通的人。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对鲁迅来说,是一种幸运。

在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和家族背景后,我们可能会好奇,他为什么会弃医从文?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者,为什么能接受母亲安排包办的婚姻?

在爱上学生许广平之后,他又为什么坚持不和朱安离婚?

这些,在《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中都将得到解答。

在共读中,我们将会对鲁迅做一个全新的剖析,讲析他在身处社会动荡、民族危难、个人婚姻不幸之时,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如何将自己苦闷、压抑、愤懑的思想感情用作品渲泄出来。

鲁迅去世后,大批的学者开始专门研究他,他们被称为鲁迅学家,文学界对鲁迅的评价也一直褒贬不一。

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说:“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日本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研究家竹内好说:“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郭沫若先生说:“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当代作家王朔说:“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这些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先生那些直击人心的名言语录,如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让我们重读几句鲁迅戳心的经典语录,感受一下。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这就是文辞犀利的鲁迅。

在今天的共读中,我们了解了作者撰写鲁迅传的思路和角度,以及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明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幸运的童年,了解促使鲁迅弃医从文背后的故事。


文章存档:《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系列文章: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鲁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爱国者】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你嘴巴那么毒,内心一定有很多苦】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时代给了鲁迅巨大的痛苦 /但也成就了这位文学巨匠】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来到上海的鲁迅,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局外人”,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鲁迅与周围的矛盾仍然难以化解,导致内心不堪重负】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不是伟人,主要是他肚量小了一些】



精彩点评:

1,解读:鲁迅先生《无法面对的人生》第一章,鲁迅先生是我最欣赏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伤逝》以及《野草》中《腊叶》散文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作品;《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和他爱恋的子君曾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开始,最后又以悲剧结束的婚姻,表现了当时个性解放与社会的冲突,也通过作品中的讲述阐明了对封建反抗的不彻底性寓意深远。《腊叶》散文,是鲁迅独具特色的抒情性散文诗;并赋予了真实与想象的象征意义;用腊叶来比喻用自我安慰地冷暖世界叙述着生命的短暂与当下。句句让人回味。期待明天编导对鲁迅先生更加全面的深刻解析。大家早上好!

2,新的一周开启新的阅读。鲁迅,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不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呢?他曾伴随我们的读书生涯,他是中国一个时代的符号,在教科书里,他是“斗士”、“导师”、“匕首”、“冷对千夫指的孺子牛”,可符号化的鲁迅,却很难深入人心。鲁迅被过度谈论得一塌糊涂,有人赞美他,而有人从他死后开始就一直在歪曲他,利用他,弄死他,学者陈丹青为此愤愤不平,我曾经读过陈丹青的一本书,他在感情之内又理性地对鲁迅做过评价,概括起来就是:说旗帜道魂魄皆误会,捧不杀抹不灭是大先生,说的正是鲁迅先生的为人气魄,我觉得评价客观、犀利、也到位。在今天的共读中,我们了解了作者撰写鲁迅传的思路和角度,以及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明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幸运的童年,了解促使鲁迅弃医从文背后的故事。新的一周,新的希望,愿每一位参与阅读的书友们都能有所收获。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