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从怜己到怜人

作者:李老师
来源:李老师带你读名著

仿佛怜爱二字总是相连的,由于爱己,当自身遭遇不幸,便顾影自怜;而由于体会到怜己之悲,看到他人不幸之甚,有感至深者,便转而怜人了。
世间怜己者不少,但真正怜人者甚寥。人们总沉溺于自身的不幸,而他人的苦痛便入不得眼了。黛玉怜花葬之,感叹花谢花飞,红消香断,只因自怜“他日葬侬知是谁”。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未见其贫苦,而讥笑其为“母蝗虫”。他自比莺莺不幸更甚,“盈盈尚有胞母弱弟”而其则寄人篱下,百般小心。怜己之甚,可谓深矣,然以黛玉咏絮之才,尚未能推己及人,怜人之不幸,则芸芸众生中怜人者能有几何?
但怜人者必曾怜己,只有亲身经历不幸,才可能体会到他人苦痛。安史之乱中,杜甫流往之时,穷困潦倒:“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而于饥寒交迫中,感叹道:“故旧谁怜我?”正是在这样的自怜中,他逐渐意识到人民的困苦与不幸于己更甚。而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写写诗,记录下人民的痛苦;或是在夔州生活稍稍安定时,任由邻居,一个无食无子的妇女打他家院里的枣子而不加制止了。杜甫是个真正怜人之人,我们深深为其所书的诗史所震撼,为他的怜人所感动。
相比起现今大款的“慷慨”捐赠,杜甫的那几个枣子应躲起来自惭形秽去了。但那些一出手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富翁们,真正怜爱穷人的又有几个?更多的,他们是迫于社会舆论,或借此扬名,至于获取更大的利益。原因何在?也许就是因其未经贫困,未遭不幸,难以体会他人的痛苦,以致出现“嗟来之食”的恶心面孔。自身处于困境中仍能怜人,才是最珍贵的。
杜甫在与下层人民的相处中,感到自身的怜己与爱人的远远不够,自省于衷,写出了《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诗篇,名垂千古。
由此可见,怜人方能自省。有一档电视节目名为《变形计》,曾经记叙了一个出生便被遗弃的女孩李耐阅蜕变的过程。她由于得知自己的身世而自暴自弃,而最终七天与城里孩子的交换生活,看到了他们比她更大的不幸,从而由过度怜己走向怜人。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李耐阅摘下自己的围巾和帽子,给一个衣衫单薄的小女孩穿戴好,送她到破旧的教室门口,叮嘱小女孩要好好读书,走出贫穷。这与她之前的憎恶上学,自私任性是多么大的反差!这是李耐阅在怜人中的自省,自此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从怜己到怜人,是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人们会发现不幸也是一种阅历,一笔财富。至于自省,至于超越。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从怜己到怜人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