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 【资本霸凌与剥削的典范,弱肉强食的时代里没有丝毫的温情可言】

原文标题:《他是玛丽莲梦露最后一任丈夫,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用文字揭开美国中产的泡沫》

来源:上官文露读书会

/ Part 01
「人不是吃完就丢掉的橘子皮」

大家听说过西贝餐饮这个牌子吗?

上一次它刷屏于公众面前,还是疫情期间老总贾国龙“拉紧裤腰带”贷款为员工发工资的壮举。

为了让餐饮业能够活下去,贾国龙对于政府扶持的呼吁博得一众好评。时隔几个月,西贝再次冲上热搜,却因为抛出了一个超越996的加班概念——715,而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恶评。

什么是“715”呢?贾国龙解释道:“西贝员工经常是每周七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白天加晚上,夜里还总开会。”就是建立在这般剥削的基础上,才有了西贝32年积累的巨额餐饮财富,让其顽强挺过漫长的疫情期。但颇为令我在意的是,反倒是西贝老总贾国龙所做的补充说明。

“让员工干的值、干的愿意,高高兴兴地715、白加黑、夜总会,喜悦地选择这样做、享受这样做很不容易。西贝的管理秘密可以总结为有利、有趣、有意义。”

大家都明白,贾国龙这句话圈出来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利”。

此前马云视加班文化996为一种修来的福报,但除了打了鸡血的创业者资本家,普通打工者大多明悟了一个道理——企业公司绝不会因为离开某一个人而停止运转。

当你不愿意投身服从于996、715,你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想牺牲自己的时间,那么还有大批年轻的血液前仆后继的投入其中,相同的基础岗,却要更低的工资,加更多的班,挤掉更多地老人。

这是否意味着,当你不再从事基础岗,具有一定竞争力,就能免掉这般“卸磨杀驴”的失业风险?此前中兴42岁工程师跳楼自杀,华为高管被辞退,已经给出了答案。即便你兢兢业业、足够优秀努力、服从管理,你也可能因为企业内部竞争、企业利润下滑等各种幺蛾子原因被辞退。

有个很残酷的话题,叫职场上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了,这里自然指的不是那些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像很多互联网公司,你几乎看不到年龄大的面孔,企业文化往往标榜着年轻化,因为“老人”,早已在各种“结构性调整优化”的过程里,自然而然的被淘汰了,你只能看见他们收拾好自己的工位上的个人物品,顺从的走出写字楼,走进如织的人流里,却不知道他们会去向何方,看不见他们吞进肚子里的委屈和不满。

“被淘汰了”这四个字听上去轻飘飘的,但就像阿瑟·米勒在话剧《推销员之死》中写到的,“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啊。”

憧憬着美好未来年轻人,希望过上好的生活,希望得到平凡的幸福,他们选择了一条奋斗的道路,在写字楼里彻夜灯火通明,却不知这条路的尽头可能是一个吞噬你青春和时间的深渊。

关于这本《推销员之死》的作家阿瑟·米勒,更多人熟悉他可能源自一个身份——玛丽莲·梦露最后一任丈夫。

但写于上个世纪的《推销员之死》,着实戏比人更火。这么一个最当下的故事,关乎一个尽心尽力的员工被时代被社会所抛弃的悲剧,是个人卷入资本进程车轮下的不幸,也是一个家庭的倾覆。

说到底,这会是一个我们听来心有戚戚的故事。

/ Part 02
「体面老去,是一种奢望」

1983年,《推销员之死》的剧本第一次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得到的却不尽是好评。

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的观众觉得推销员嘛,不体面,天天奔波,定是穷困潦倒负债累累的,可舞台上恰好相反,主角威利看上去太有钱了——他有一套单门独户的大房子,有自己的车,用得起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在当时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小资生活。

故事发生时,威利·洛曼已经是花甲之年的老头,但他年轻时刚当上推销员那阵,恰好是美国咆哮的二十年代。

凭借批量生产的发达工业和大行其道的消费主义,美国在当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赚钱和花钱,是无法被拆分的两个词。

你可以分期付款买你想买的一切东西,你可以花光每一分钞票,然后凭借自己的双手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国家里淘金,倘若你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能想象出午夜时的灯红酒绿,宴会上的纸醉金迷,莱昂纳多饰演的主角盖茨比的精神诉求,几乎也是二十年代人们普遍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努力,可以换来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地位。

而推销员,无疑是这个时候最受欢迎的职业,试想想,你口袋里有了钞票,外面有那么多新鲜玩意,你缺的,不正是一个把新鲜玩意带到你面前的人吗?美国梦建立在消费之上,商品就攥在推销员的手里。

威利·洛曼选择了这份站在风口上的工作,最风光的时候,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别人殷勤的搭讪,他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他一周赚到的钱,是其他人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一些女人贴上来陪他睡一觉就为了得到买丝袜的机会,他买了房子,买了车子,买了一切好玩新鲜的东西。

何等荒唐,何等权力,搁在今天,威利过的生活,就是人们最趋之若鹜的中产,但这种体面的倾覆,也是一夕之间的。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被谁炒热的,中产成了人人嘴巴上都挂着的词儿,他们往往夹在资本家和老百姓之间,无法逃离,无法上位,倘若为他们画一个人物侧写,大致能勾勒出这么一群人:在公司里担任领导职务,不管是一个部门,一个组,还是一个team,他们往往年过三十,有一定人脉,收入颇丰,注重生活品质,自律是少不了的,有部分人已经购房,背上房贷。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相关文章,实际上,中产阶级在今天仍旧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年收入从30万到3000万,似乎都有人将自己划在中产的范畴里,有人说这不能光看年收入,固定资产才是标配,北京有一套房,和十八线有五套房,那还是前者算得上中产。总而言之,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告诉你赚多少钱才算中产,但你一定知道,消费什么才能跻身这个阶级。

中产,卖的就是一种精致虚幻的生活方式,参考《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月薪一万出头,但房子必须租到中心地带,咖啡必须美式,背包一定是奢侈大牌,最重要的是,维持住体面。

20年代末,美国经济大萧条,大家的手头紧了,失业率直线上升。

伴随着二战的开始结束,美国的经济逐渐好转,社会加足马力发展,突然间,丝袜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物品,人们可以驱车前往最近的商场里购物,一切都在朝前发展,唯独推销员这份工作开始倒退,迈入夕阳行业。

如今,威利面临的处境是背负着高额的房贷、车贷、保险费,自身消费水准却没有降低,每天一睁眼,家里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和老婆就得要钱生活;虽然威利开始为五十块钱发愁,但还是要给服务员小费。

从思维模式上,威利·洛曼也称得上是中产的代言人,他曾那么风光过,如何能接受自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境况?他的手里曾攥着票子,他曾以为在美国,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功,就是这份渴求,让他不断的在剧中发问,你是怎么成功的?你又是怎么成功的?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威利的潜台词无非是,为什么最后成功的人不是我?为什么我不会一直成功下去?

这也是阿瑟·米勒不写服务员之死,企业老板之死,偏偏要写一个推销员之死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职业身上,实际上承担美国梦碎的残酷,一个普通人拥有了他所能得到最好的生活,然后又失去它。

变得不是你,而是这个世界。

/ Part 03
「所谓中产,不过是时代的一粒沙」

威利·洛曼在推销这一行干了三十年,他的老板都退休由儿子顶上了,他还在码头上奔波。

人还是那么努力,驱车七百公里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推销产品,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打,一家接着一家的跑,但老主顾渐渐年迈没有消费能力,年轻人又不习惯推销这一条消费方式,实际上,威利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收入,他每周拿回家给妻子的钱,都是从唯一的好友查理那借的。

他不是没有挣扎过,跟老板霍华德打亲情牌,从小看着霍华德长大,甚至这个名字也是他帮忙起的,他在这个公司三十年辛劳,如今他想换一个轻松点的岗位,哪怕钱少一点,因为他的体力和精力根本无法应对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可结果呢?霍华德直接将其扫地出门,他连工作都没了。

很多看过书或者演出的人,都觉得威利落到这个处境并不是毫无道理,三十年的推销员生涯,时代日新月异,他却固守自己的那一套方式,没有任何的长进。

失业后,查理说了要给他一份工作,可威利无法忍受在自己瞧不上的人手底下干活,武断拒绝。他始终没有长大成熟,才会看不清这个社会残酷的底色,只记得风光和投机取巧,只有固执己见和虚荣心。

可这就全是威利的问题吗?

2017年,中兴网信研发负责人欧建新被辞退后于公司高楼坠亡,年仅42岁。

直到今天,我也难忘当初看到这篇新闻的唏嘘之情。

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是一个普通人天花板级别的履历——农村家庭,寒窗苦读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华为工作八年,结束合同后继续深造,考取南开大学硕士,然后进入中兴通信担任主管,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了全家,还在深圳拥有两套房产。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在适应这个社会的节奏,从1998年毕业开始,到2017年,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精进,始终跟着行业的前沿走。

据他妻子写的文章来看,在中兴就职的这些年里,加班是常态,但欧建新从来没有半点怨言,甚至把工作带回家通宵达旦的完成。这次辞退,与他个人能力无关,就像欧建新自己和妻子说的那样:“我可能只是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可就是这样的完美“受害者”,还有公众号要吃人血馒头,大言不惭的写:一个人最大的成熟,就是学会与平凡和解。

和解什么?与不公和解吗?向吃人的资本妥协吗?拿远低于劳动法的补偿赶紧滚蛋是吗?把阿Q精神奉行到底吗?那孩子上学怎么办?房贷谁来还?

或许欧建新的选择是有些极端,但我非常理解——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包括欧建新的妻子在内,很多人都以为他的资历挂出去就会被公司疯抢,实际上真正做到这个位置上,就明白大公司里,每个岗位都会拆分到极细小,不但基层是螺丝钉,高层也只是大一点的螺丝钉。公司和资本的本质,就是要降低员工的不可替代性,降低风险,一个螺丝钉不好用,换一个就好了,但一个零件、一个机器坏了,才真的对公司有所影响。

人到中年,技术比不上年轻血液,管理岗位又是一个虚的,离开中兴,欧建新何去何从?创业需要完整的技术,而你从大公司离开,注定带不走任何技术和团队。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山。

威利的痛苦,是滚滚红尘里相同的挣扎。

我曾看过一个媒体人对于中产的定义——他们几乎不占有生产资料,是被媒体塑造出来的、被消费主义洗脑收割而不自知的一群人,常常以有产阶级的思维来审视世界的无产者。换句话说,潜意识里站队有产者,将自己视为其中一员,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

等到裁员落到自己头上,才知道自己从未被接纳,抗风险的能力和普罗大众一样近乎于零,甚至更残酷。

管你年薪多少,能力如何,管你身上背着几处房子贷款,有多少孩子家人需要供养,中产的泡影,说破灭就破灭,不留任何的情面。

当威利·洛曼面对霍华德卸磨杀驴的辞退行为时,他愤怒的吼出:
“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啊。”

可事实上,在面对资本家的时候,在面对这个社会的进程时,在面对这一套弱肉强食的社会竞争时,我们都是水果,被挑选,被丢弃,被吃掉,被遗忘。

威利·洛曼的结局,在标题中写的一清二楚——推销员之死。

他从故事的开篇,就在预谋自杀,他试过开车相撞,试过开煤气,最后都没下得了狠手。就算在外面狼狈成这个样子,回到家里,他还是被妻子崇拜的丈夫,还是孩子们仰望的父亲。

说来让人心碎,再多的困难都没能让威利·洛曼选择最后的绝路,爱却能让他放弃自己的生命,为家人铺路。

他的自杀,能够换来两万块保险金,有了这笔钱,贷款能还清,他的孩子也有了创业资金,妻子不用再为钱发愁,这就是他应该留给这个家的东西,这就是他,牛逼的威利·洛曼应该做到的事。

他是个失败者,一个自大的、过于乐观的小小推销员,他是个出过轨,不完美的丈夫,他是不成熟的父亲,没办法教育好小孩,但威利·洛曼一定是一个深爱孩子和妻子的男人,他平静的走向死亡,留给世界一片哗然。

但这一切,本不应该由他来承担。

【本期话题】:你为中产概念消费过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作者简介
尧尧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能吃才能写。
上官文露读书会签约作家,曾发表多篇书评、影评。


精彩点评:

1,这是时代促成造就的无奈和悲哀,他们始终在时代的浪潮里艰难前行,在困境中,逆行,奋斗,努力寻找时机,寻求突围,他们的处境是难堪和尴尬的,在平凡中奋斗,但是又想摆脱平凡,最后,又在悲哀中驻守平凡,回归平凡,有种隐约的焦虑和苍凉之感

2,《推销员之死》跟当下的电视剧《平凡的荣耀》很映景,都是资本霸凌与剥削的典范,弱肉强食的时代里没有丝毫的温情可言,只有价值与利用价值,当人被压榨到只剩渣的时候,只有被无情抛弃的命运了。

3,体面一定要跟工资与消费水平连接起来吗!
当一个人不能尊严的老去时,这个社会难道没有问题吗,就不跟打仗的时候只知道自己往前冲,后边死多少人一概不管,一样了吗

4,淘金者和盗墓者的死亡从不是落魄无为而是死于面对成堆的巨额财富的贪婪洞窟。也许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因为长久贫困求生欲却让他苟活一生,却可看到暴发户因徒富后放纵张狂的死于花式富贵病。所以那些信教的,搞传销的,粉饰邪恶的无不用思想麻痹说服自己与他人。原来人生就是欺骗自我的过程,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永久的死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