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近代文论第一页:启蒙主义

读书笔记 | 近代文论第一页:启蒙主义

各位读者,好久不见。蚂蚁蜻蜓公众号自今日起复更,如我们的简介所言,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只能)尽量做到不拖更。当然本公众号的主旨仍然是分享我们每周从书本、电影和生活中得到的感想,在此基础上希望徐栖和我可以写得尽量轻松(而不是自虐般地给自己压力),希望各位读者也可以愉快地阅读和讨论。恰逢今日是国际妇女节,希望各位姑娘今日开心(当然也同样祝福小伙子们),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不再因为性别(以及其他原因)而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文 | 小蚁

启蒙运动发起于18世纪的欧洲,其起源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日益发展,并“要求彻底摆脱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通过政治革命,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西方文论史,132)。萨义德 (Edward W. Said)曾在《1948年之后的阿拉伯文学和小说》一文中写道:“西欧文学的存在是中产阶级的历史发展和兴盛直到获得胜利的结果。”(萨义德,210)如此说来,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正是后期占据主流的西欧文学的发端。

启蒙思想家们有自己的“口号”,他们倡导“理性原则”,在这一大原则下包括人性论(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以及自然神论(尊自然为神)。从启蒙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它起始于荷兰,影响到英国,再传播到法国(启蒙主义的高潮),之后是德国和意大利,最终成为影响全欧洲的文化运动。笔者手上的理论书中,主要总结并介绍启蒙主义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概况。

(一)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法国启蒙主义的产生,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受到英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18世纪后半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得到充足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革命呼唤新文艺的诞生。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本书的编者认为伏尔泰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既有明显的反对古典主义教条的进步观点,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古典主义的桎梏”(134)。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伏尔泰既“揭露教会的黑暗,又肯定上帝存在的价值”(134)。不过在我看来这或许并不矛盾,伏尔泰开始质疑教会过去的黑暗,对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提出怀疑,这无疑是进步的、启蒙的;但他的思想仍然存在于“教会”之中,即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必要的,他暂时还无法想象一种“没有上帝”的思想。只能说伏尔泰的一只脚踏在质疑旧教会的门槛上,并没有走出去而已。

伏尔泰对暗黑教会的批评,同时也是对古典教条主义的纠正,即主张一种发展的文学观,拒绝永恒不变的“绝对标准”。同时他也强调“研究各个民族艺术的独立性、差异性”(135)。晚年的伏尔泰“不能接受逐渐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不能接受法国人赞扬莎士比亚而否定拉辛,于是他又转而肯定古典主义,贬低莎士比亚”(135),这被认为是他晚年理论中的保守倾向。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中阐述了他对现实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不满,并“把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归咎于科学艺术的进步”(137)。不过卢梭所谓的“科学艺术”指的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艺术”(138)。这里卢梭有将“科学艺术”范围扩大的嫌疑,或许是因为当时贵族的艺术已经占统治地位多年,而当时的卢梭并未能逃脱这种长期思想的禁锢。

因为对“科学艺术”的进步充满不安、不满和怀疑,所以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所谓的“自然”,在卢梭的语境中指的是一种“原始、古朴的生活”,是“一种社会理想”(139)。这种理想如今看来显然是不够妥当的,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和所谓的现代化的发展,很多人仍然或多或少对“回归自然”的理想有着心理上的向往,前段时间针对李子柒田园生活的探讨就是一例。

卢梭另有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此书在笔者近期的学习生活中出镜率较高,因为刚看完的《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新名字的故事)中,有一个场景是埃莱娜在海边读她的高中老师借给她的书,读的就是这本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认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度和阶级的产生”(139),他将这种不平等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私有财产的出现,国家机器的出现,专制的形成和暴君的出现(139)。

狄德罗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赞成模仿说。他认为“作为艺术模仿对象的‘自然’,应包括物质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及人类社会三个方面”(141)。狄德罗对他提出的理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戏剧讨论中,他提出“严肃戏剧”的理论。在他的严肃戏剧中,“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通过戏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发挥戏剧的启蒙教育作用”(141),这种戏剧描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又被称作“市民剧”——令人想起20世纪30年代日本兴起的小市民电影,不过产生背景和意义有些不一样。这里(多次反复被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是否有夸大戏剧作用之嫌。

(二)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虽受到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但产生在德国的启蒙主义有着与法国不同的目的。法国的启蒙主义是“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德国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146)。其代表人物有两位,分别是莱辛和赫尔德。

在实现民族统一为主旋律的背景下,莱辛提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146)。莱辛著书《拉奥孔》和《汉堡剧评》等,其作品中包含强烈的批判精神。首先他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进行批判,其二人争论的焦点是“德国文学要师法法国古典主义,还是要学习文艺复兴的大师英国的莎士比亚”。高特雪特推崇法国“三一律”艺术法则,而莱辛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更接近于德国市民阶层对戏剧的要求”(147)。

同时,莱辛也向“诗如画”的传统发起挑战。莱辛的《拉奥孔》“辨析诗与画的不同审美特征,引导艺术遵循自身的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147)。莱辛认为诗与画的摹仿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148);其次还有二者的摹仿对象不同,“画表现静态美,诗表现动态美”(148);其三,二者作为艺术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诗作用于人的听觉”(148)。莱辛认为,诗与画的美学原则也不同,前者最高原则是真,后者最高原则是美。再深入一层,莱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既他没有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绝对化,在此理论中他提出选取艺术作品“包孕性时刻”的规律。所谓包孕性顷刻,在莱辛看来是“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149)。这一时刻代表的既不是思想的顶点也不是底点,而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最令人深思和想象的时刻。

赫尔德是德国启蒙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古代和当代民歌民谣的搜集研究,对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考察,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一些启蒙学者如莱辛等人文艺观的辨析(151)。“狂飙突进”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学运动,运动初期“企图通过公侯贵族来改变”令人不满的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妥协性。该运动后期发展到公开反抗的程度,其精神被概括为:

1.“返归自然”反抗封建社会秩序;
2. 唤醒民族意识觉醒,要求建立民族文学;
3. 崇尚天才,要求个性解放;
4.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152)

(三)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
启蒙主义发展到意大利,编者只选取了维柯一个人的文艺思想。维柯认同埃及人关于历史分期的观念,“即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155)。在神的时代,“原始人凭着本能生活,缺乏理性能力”,这个时期人们推理能力较弱,想象力较强;英雄的时代中英雄取代了神,这个时代歌唱“英雄的语言”;人的时代,“标志着人的推理能力增强,随之出现了哲学和散文”(155)。当然,按如今的观点来看,将想象与推理对立起来是有些片面的。

启蒙主义上承古代文论中的古典主义,下接近代文论,其后发展出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以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讲,启蒙主义也是一个赋有包孕性时刻的一个流派。

参考图书:
《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马新国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美]爱德华·萨义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题图来自意大利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新名字的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近代文论第一页:启蒙主义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