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寻找Pang Dui

寻找Pang Dui

中国人向来看重吃,叫做“民以食为天”,此语出自《汉书》。再往前追溯,孔夫子早就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老人家被尊为“万世师表”,依我看还是一位美食家哩。

人靠一日三餐摄取化运食物,不仅仅是因为生存裹腹之需,同时还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有人将中西方的饮食观念进行比较,认为西方人在调制食品时,偏于理性,注重的是膳食均衡、营养搭配,把饮食只当成一种养生手段,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理念,将享用美食当成人生一大乐趣,也就是说,中国人才是把吃的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到了极致。

正因为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一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长期火爆霸屏,不知引爆了多少吃货们的味蕾哈喇子!这不,该片的续集“第三季”,仍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同步热播。该专题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食物为话题,深度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推介中华饮食文化,通过美食,让人们特别是西方人能够有滋有味地读懂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国度。

咱们河南地处中原腹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细数省内各地的知名美食,我们的脑海里立即就能蹦出许多:郑州的烩面、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小笼包、周口的胡辣汤、新乡的红焖羊肉,此外还有濮阳的凉皮以及道口烧鸡、邓城猪蹄、武陟油茶等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胡辣汤,这回算是给咱河南父老乡亲们长脸了——被《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选秀挑中,赫然荣登中华美食榜,嘿,真不赖!

河南人的早餐离不开胡辣汤,无论是街边小摊还是高档酒店,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踪影。正像《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中介绍的:“一碗胡辣汤体现出来河南人的情怀和性格。根深蒂固的饮食喜好,让漂泊的人有了容身的地方,每次胡辣汤的味道都能温暖游子的心。”更有网民调侃称,胡辣汤在河南美食界的地位,就好比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猫王在乐迷心中的地位。无猫王无音乐,无胡辣汤何谈早餐!

一提胡辣汤,大家都知道最数周口西华县逍遥镇的正宗,所以在河南,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逍遥镇胡辣汤的牌子,实是鱼珠混杂。正宗与否,生意能不能火,全凭食客们的口碑,招牌说了不算。我在想,大家为啥要认这个正宗的牌子?是因为好这一口的食客们嘴巴都太刁,不好被糊弄,那好喝的胡辣汤好就好在兼具麻辣香鲜等诸多口味,让食客的味蕾痛痛快快过把瘾,好比享受到了一位高级按摩师的妙手拿捏,很熨帖。据考证,人的味蕾是具有记忆功能的,因此总责成主人要挑挑拣拣,而不肯将就凑合。

老话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说,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导致思想观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自然各有差异。若论传统菜肴和风味小吃,仅在咱河南省范围内,各地便五花八门,各自都有独擅其胜的特色。单拿笔者定居的古卫鄘之地新乡市来说,四区八县境内就流行不少美食:原阳凉粉、延津火烧、封丘卷尖、获嘉饸饹条、卫辉杜记牛肉以及市区的罗锅肉、牛忠喜烧饼等,不胜悉数列举。这些地方名吃,平时自能让我们大饱口福,吃得多了,必定深深刻录进我们的大脑皮层,成为新乡人民即便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无论走到哪里,都永远挥拭不去的牧野记忆。

我的一位同事Z是周口市项城县人。说到项城,我想大家一定会生发两个联想:一是莲花牌味精,二是袁世凯故里。周口市地处河南省东南部,而项城又位于周口市的最南端,从周口市区到项城县相距仅30来公里,车程也就半个小时。这一地域概念,是本人从一次亲身经历中所得知的。

记得那是三四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Z以及其他几个同事,一行四人到周口市参加一个会议。活动于周日上午的11点来钟结束,我们本计划吃过午饭尽早返程。谁知Z却另有打算,他向我们提议:“别慌着走,来一趟不容易,临时拐个弯吧。周口是我的老家,我是项城人,到俺老家去转一下吧,我已跟一位老同学联系好,他带我们去尝尝俺家乡的一种小吃,保证你们没吃过,中不中?”

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大家想着既然Z发出恳切邀请,时间又允许,我们何不随他走一趟,一来帮帮他的口福,二来也能满足他探访故园绮窗寒梅的心愿。有同行者素称吃货,急不可耐地忙问有啥好吃的,馋得直咂巴嘴巴。Z接茬儿说:“名叫pang dui,是俺家乡的一种肉食,我小时候最喜欢吃了,你尝一尝就知道了。”吃货又问是哪两个字,Z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字罢了。
言语之间,Z老同学的车已经到了。Z介绍说,这是他的初中同学H,现在家乡搞企业,混得不错。彼此见面客套一番,于是往项城进发。

坐在车上,看着沿途那些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地方,Z一路指指点点,显得很兴奋。他说,因为前些年举家搬迁到新乡,如今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过项城了,家乡的面貌早已发生改变,让自己都不认得了。H则一边开车,一边热情做导游,告诉我们过了商水,就进入了项城地界。路过秣陵镇时,他介绍说,这里又叫老项城,曾是老县城,文化历史悠久,1989年就被河南省命名为首批“中州名镇”,现在是全国重点镇。再到孙店镇时,他又说,这里八十年代就被誉为豫东“小深圳”,是全国“毛笔和劳保用品之乡”。大伙听了,纷纷感慨一番,认为确实不错。

Z一路念叨最多的,当然还是想请大家品尝的pang dui。H解释说,这东西吃是吃过,不过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他提前打听了不少大小饭店,人家都说没有,有的年轻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在一个叫玉楼村的地方找到了,那是个农家院,菜品里确实有pang dui。于是我们先是沿着乡村的村村通柏油路一路奔波,后又经过一些扬尘土路,颇费辗转周折,将近中午一点钟才总算到达目的地。

农家院里前来就餐的人还真不少,看来生意还不错。院子里,菜畦中种有西红柿、豆角等时蔬,笼子里养有鸡鸭等家禽,自然构成了一首田园交响曲,更增添了小院热闹的氛围。大伙儿坐定,只见店主早已将菜肴安排齐备,摆了满满一桌:凉菜有炸小白条、邓城猪蹄、扫帚苗、小黄瓜等,热菜更加丰富,有鸡蛋焖粉皮、烙馍卷辣椒、小酥肉、酸汤丸子之类,都是一些富有当地农家特色的菜肴。此外,H还特意介绍了两种菜品:一个是孙店热豆腐,又叫大罗圈豆腐,是他们当地的特产,吃着更有豆腐味;另外一个当然就是pang dui了。

既然是冲着吃pang dui来的,这时候,大伙儿都把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它的身上。只见Z这一念念不忘之物,其实就是一种扣碗,里面盛的是码好的大块肉片,从外观上瞧很像腐乳肉,只不过没有上色,透出猪肉的本色。Z很在行地说,吃的时候需要用馒头夹着吃。我们自然让Z先行品尝,看看味道咋样。Z也不客气,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搁进嘴里,咀嚼之后连呼:

“对了对了,就是这个味!”

大伙儿跟着一起尝稀罕。我的感觉,软香可口,肥而不腻,吃来确实不错,令人大快朵颐。H作为东道主,对我们格外热情备至,还为我们准备了当地的老酒——四五老窖,他说这是五年陈酿又存放了七年之久,特意拿出来招待我们。盛情难却,宾主尽欢,确实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意。特别是Z,此时此刻,置身人生难得的境遇:回到老家,见到了老同学,吃到了他朝思暮想的pang dui,喝着家乡的醇香老酒,体会到了难得的乡情、友情,所以喝酒最多,尽管平时的他并不胜酒力。我想,这大概就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吧。

行驶在返程的路上,大家都有些醉意朦胧。Z因为喝高了,此刻早已鼾声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猪肝红的脸庞上还隐隐挂着幸福的笑意。

有酒后多语者,一路感慨良多。他说,当今中国,正行进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这是历史做出的必然选择。无数的乡村人口远离故土来到城市谋生,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使得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迷失了通往老家的路。习近平提出,要守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要让城市新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难想象,一旦忘了乡愁,守不住初心,新生的一代便很有可能被异化为过早剪断文化脐带的“巨婴”。

我心有戚戚然,于是也附和道:是呀,人生天地间,往来成古今。作为格外钟情重义、安土重迁的河南人,谁不恋故土?如何纾解和释放心头长驻的那一抹乡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也咏道:“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此番,我们陪同Z一道,回访故里,共尝其魂牵梦绕的pang dui,自然齿颊留香,心中久久保存一段回甘滋味。

作者简介:
刘齐晋,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工会主席。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寻找Pang Dui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