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名人与小节 (随笔)

邵孔发(安徽滁州)

我国传统文化重名,看重名声、名望、名气。名人之名,有大有小。名人是较为模糊的相对而言的概念。小节指细小而无关大体的事。《后汉书·冯衍传》:“论于大体,不守小节。”名人说话做事可以不拘小节。翻阅历史,许多名人人格瑕瑜互见。吝啬的莎士比亚偷过人家的鹿。卓别林以悭吝和嫉妒知名。黑格尔占有情妇。华兹华斯有私生女。柯勒律治吃大烟。培根作为大法官,收受巨额贿赂。《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一书,记录了他“先后对两个妻子不忠和粗暴,对子女冷漠,个人生活不检点”。王维有诗名,然好取人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祐诗也。
道德观价值观具有历史性,“节”之大小,恐怕是因时因地甚至因人而异的;同一件事,算大节还是看成小节,还要看何时何地发生在何人身上。贾府的老爷为娶小妾,逼死个把丫头,属小节,只不过多了一件风流韵事;而姑娘丫头们若偷看《西厢记》,则属大节。阿Q在小尼姑脸上拧一下,在阿Q是小节;吴妈晚饭后坐在油灯下做针线,被听阿Q“爱的表白”,在吴妈则属大节。诚然,他们乃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不属于名人,不在此论之列。
名人也是人。根据弗洛伊德氏意识流说,人的意识由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组成,可知人的意识是复杂的,我们每一个人又的确不止一个“我”,最少有两个我,也许还有三个我,有小我和大我,有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有天使之我和动物之我,名人恐怕也难以例外。
如何看待名人的小节和不守小节?一是客观地平视名人。看到“名”后面的“人”,与大众没有什么不同。人格是立体的,意识是多层次的。从现实生活的客观角度看待名人,方不至于迷信或造神。宋江身上有匪气,也有官气。人皆为人的社会心态,可以给社会带来平等和谐意识。二是推崇名人。小路实笃在诗集《杂三百六十五》中有一首小诗道:“一棵大树,要全部的去看他,别单去找那虫蛀的叶!呔,小子!”黑格尔在谈到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曾指出,把从私人生活角度对伟人所作的道德评价,代替从历史角度所作的文化评价,是不适当的。这种历史观掩盖着一种“小市民对伟大人物的嫉妒心”。“我们只指出:世界历史的地位高于私人道德的地位。”(《历史哲学·导论》)郁达夫悼念鲁迅时也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名人大多是既“论于大体”,又重视小节,生活谨严的。孔子“寝不尸”而侧身躺卧。“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朱熹“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匙箸举措有定所”。清实录说,康熙自七岁登基,六十年的皇帝当下来,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即使他一个人在房里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把头上的礼帽摘下来。
当然,名人拥有将常人身上的“大节”化成自己小节的特权,稍不“克己”,也容易将本来是自己的小节发展成大节。成名后要保名节、晚节。名人正因为出了名,便有了对于名节的超出常人的严格要求,众目所瞩,舆论监督,这对名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名节之成,法门在修身。《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刘备遗诏诫曰:“勿以恶小而为之。”此乃名人保节之道,亦是常人立名之本。站在民族国家历史的高度,客观地肯定名人的德功言,“为贤者讳”,是大众的美德;作为名人自身,不可因其小节而放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名人与小节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