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鲁迅的微笑 (外一篇)

吴景刚:系列散文《诸暨走笔》

临别诸暨,如果不去和它近在咫尺的绍兴鲁迅故里未免有些遗憾。鲁迅做为一个名重文学史的大家、文坛巨匠,我们上学时就学习过他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阿Q正传》、《孔已己》《拿来主义》……从散文到小说及至先生的杂文。一篇篇弥足珍贵的文学典藏让人记忆犹新,一幕幕先生笔下浓郁的江南风情图画不时地在眼前闪现。拜读了先生的文章受益半生,喝罢绍兴老酒更是意兴遄飞,遐思翩然,于是决定去绍兴瞻仰下先生的故居。
文学有着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魅力,鲁迅故里永远是绍兴最诱人的风景。故里入口巨大的屏风石上,鲁迅用他惯用的姿势,两根手指夹着缭绕的香烟,面含微笑,双目深炯,一字胡须平直浓黑,直立的头发似乎就是他永远的人生态度。他画像左下是几个坐着的清朝的遗老遗少,鲁迅站在一个时代的高端,看穿了民族的劣性与时代的局限,有资格嘲笑这一切。文字化成了刺破长空的利剑,“我以我血荐轩辕”被毛泽东主席喻为“骨头最硬的”最坚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来到先生故里的人形形色色络绎不绝,故里的这条街区巷路永远是这么热闹。这也许是先生身后无法想像的。

踏着青石板路上,走进坐北朝南,白墙乌瓦的先生祖居——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占地三千余平方米。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250余年的岁月磨穿了世事人心,庭院尚在,但斯人已远。四进深的庭院有些幽暗,一个家族的隐秘消融在了院落的楸树浓荫、屋宇的角角落落。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是周家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昭示着主人的身份。大厅德寿堂颇为轩敞,雕刻精美的桌椅,古色古香的陈设,秩序规整的安排布置,让人感到森严整饬的风度。在老台门间走动,看匾额,赏楹联,有时感到循规蹈矩的道德规范、繁文缛节的宗法制度、加上家国天下价值准则这一整套严苛的封建礼教就如同晦暗的厅堂,让人有些压抑。尽管如此,在文化巨人的祖居和台门前参观瞻视,也不禁为周氏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旺族深深地敬佩。
先生故里的文化仿佛就是他笔下的文学呈现。让人慢悠悠地走进书中又急匆匆地从书里走出。
上小学时课本上就有《三味书屋》一课,从那时就想,鲁迅刻写“早”的书屋是否能课本上一般模样?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过门斗,越天井,穿过荫翠的小竹园,便来到这里。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是鲁迅接受寿敬吾先生启蒙的一段求学时光。

三味书屋约看样不过三十几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东北角上的是鲁迅的桌子,早年他为父亲抓药误了时间,受到了寿老先生的严厉批评,所以他悄悄在桌子上刻下了一个“早”,从此这个“早”字鞭策了他一生。先生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目光敏锐,笔力遒劲,弃医从文后裁笔如刀,不畏强权,“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人格的写照。
信步所之,来到周家的新台门—鲁迅故居。
周家的新台门是鲁迅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青瓦白墙,数进院落,据说大小房间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有4000余平方米。从油黑的台门进入,穿过小天井,长廊,看鲁迅当年的卧室。留学归国后,回绍兴任教期间,他亦住在这里,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系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看周氏族亲生活居所,厨房的老物件,在周家宅院盘桓许久,但我眼前却浮闪出鲁迅笔下的《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村民生凋蔽,触目悲凉,前来搬家的鲁迅写出了一个悲情的故乡。今天先生的故乡却成了纪念一代文化伟人的圣地,无数人追寻到这里感受先生的风范,想来令人唏嘘不已。
参观完周家的新台门—鲁迅故居后来到鲁迅笔下充满无限童趣的“百草园”了。这里是童年少年的鲁迅生活的所在。他在这里生活是快乐的,从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轻松调侃的描述中就能感觉到。鲁迅文章里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看了百草园后很是失望。不过是菜园子而已。没有了野草的园子又哪里有什么“何首乌”、“木莲藤”、“桑葚”和“覆盆子”?更何谈有什么诗意呢?但今天又怎能与历史重合?似乎如鲁迅所言“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但也正是有了不同,才有了扣问相询的可能,有了想像的余地填充,才有了思考的意义。
“乌棚船”码头处人头攒动,花上60元,可以溜一路水程,小河水绿,乌棚船新,和我心中的样子远甚,终于还是没坐。
“咸亨酒店”太白遗风,在这里绍兴老酒的滋味更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的“孔已己”。出售“茴香豆”店铺生意很火,文学的不朽形象成为了最美的广告。
先生故居里巷演绎出鲁迅笔下的街市余味,但今日的鲁迅成为了一种文化,也就成为了绍兴的财富和中国人的财富。
在此短短一停,余味尚浓,太阳已是西斜了,但游人不减,喧腾不断。回望微笑中的鲁迅,深知鲁迅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价值升格为人文价值的符号,走出了水乡绍兴走进北京、厦门与上海,走遍了中华大地走向了世界……鲁迅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象征,他的著作成了文化的大山,走进去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他的微笑里前行,这是一种幸福,如水乡湖面袅袅的雾气,蒸腾着、弥散着……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湖海,我们有幸能汲取一滴水也已足够。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鲁迅的微笑 (外一篇)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