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试析《苗岭霓裳》的成就/ 张运贵

张运贵

近年来,武警云南边防总队彝族著名作家杨佳富正处于创作的鼎盛时期,一年一部影视作品,令人十分赞叹。
根据李德昌小说改编、胡平导演、李艳为扏行制片人,由佳富任总编剧、制片人和出品人的民族题材彩色故事影片《苗岭霓裳》,以世居云南省昌宁县耇街乡土皮太村的苗族同胞世世代代保护、传承铭刻着苗族人民生存、繁衍、迁移、发展历史的服饰活化石、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十八件套五彩衣”的传承发展为主线,通过外婆、雯绣、咪彩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全景式、原生态地展示了苗族服饰文化的绚烂神秘,是一部民族文化意蕴厚重、故事情节生动、自然风光旖旎的民族文化特色电影。也是佳富近几年来,继《边检站》《茶乡法官》《茶花彝女》《月亮花》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之后,又一部成功的电影。
苗族的传统服饰五彩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无穷的魅力。我国古代早就有记录和歌颂。例如:范晔所著《后汉书》,就曾记载苗族“好五色衣裳”的习俗;诗圣杜甫,曾赞叹过“五溪衣裳共云天”。足见其苗族传统服饰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套正宗而又完整的昌宁的苗族 “五彩衣”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枝花。这种服饰在苗族中被赋予了“神”的力量,能与天地祖先通灵,并且记录着回老家的路。苗族的先人在往南迁徙的路程中,用来记录经历的大事,将每一个地方的形象烙印在一张牛皮上,成了“五彩衣”的样图,被称为苗族历史的“活史记”、生活在昌宁耈街乡苗族族群的“百科全书”。
昌宁苗族服饰,自始至终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以佳富为首的创作群体,又用电影的形式,将它再现在了银幕上,这是一件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事。他再一次为他酷爱的家乡:“彩色的昌宁”、“多情的昌宁”、“永远的昌宁”,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两部电影:《茶乡法官》、《苗岭霓裳》;一部诗集:《永远的昌宁》,三年中奉献出三部厚重的文艺精品,这种情怀,这种厚爱,可以说,文坛中没有人可以相比。
《苗岭霓裳》,是第一部以昌宁地名实名拍摄的电影,如前面所述:影片以苗族女咪彩为完成老阿婆的临终嘱托,寻找遗失的五彩衣牛皮样图,传承苗山苗岭霓裳的制作工艺为主线,以咪彩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为辅线,以千年茶乡昌宁神秘的人文民俗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抒写了一个个极富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一幅幅迷人美丽的苗岭风光和山水田园秀色。

——

我个人认为,《苗岭霓裳》最成功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影片用画面表现了苗家人的文化史和迁徙史,用独特的服饰展现了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史籍记载,土皮苗寨祖先最早的聚居地,是中原的黄河边,先祖蚩尤,是和皇帝炎帝同时存在的三大部落首领,后来炎黄族群打败了蚩尤部落,苗人渡河南迁,为了寻找长久的安身地,他们越过了长江。苗人没有办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有迁徙和躲避,一直躲到没有谁再愿意理你的地方。一旦触碰到了哪根神经,就又会遭受一次打击。到了汉代又有一次大规模打击苗人的行动,使得稳定多少年的苗人被迫再次向西向南迁徙,唐代时,已经进入高山重叠江河漫障的云南。昌宁苗族在清末又因为红白旗事件从文山迁往滇西,光绪年间进入昌宁一带才停了下来。后人们问到这个地名,有人只记得一个坡字,写出来却叫成了土皮,故称土皮上村。山上的植被浅,就是利用那层土皮种植庄稼和生活,足见其艰难。
土皮苗家服饰惊羡了世界,针针线线缝制的五彩服,不仅有苗家女子的技艺,更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苗家的迁徙史、生活史,有着他们的崇拜和追求,他们的喜好和情爱。为了不忘别离的故土,每走过一个地方,就在女子服饰上做记号。衣服上的每一缕红,都是苗家经历的一次血战。彩色线条,是迁徙中越过的一条条河、一道道山路,起伏的波纹和穗子,代表着故土的田地和秀美村庄,五彩衣上的黄色代表黄河,白色代表长江,绿色代表生存的澜沧江。三角小围腰,代表祖先使用的旗帜。尽管后来再没有到回到中原,但故乡情结始终萦绕在心头。中原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方言保留了下来。带着的家谱虽然残破不堪,但仍然珍藏着代代相传。五彩服,是苗族五千年的无字史诗。从没有其它民族像昌宁苗族一样,在服饰上记载自己的足迹,记录着自己的历史,记载着族群的辛酸。昌宁苗家比其它苗家,经历了更加刻骨铭心的困苦。影片通过外婆、雯绣、咪彩三代的命运与遭遇,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女孩从小就开始缝制自己的新衣,一直到出嫁才算完成。做衣服须要先种麻,而后经过切、绩、煮、漂、纺,最后牵线织衣。她们的帽子像帝王的华盖,圆圆的垂着玉穗。裙摆飘起,能看到里面统一的白色百褶内衬,摘下帽子,会看到白色毛巾包头,依然是中原人包头的方式。她们把自己全部情感,甚至苦难、辛酸,都缝缀在了这件彩衣上。

——

影片中有一组镜头:咪彩在与小伙伴玩乐时,绣线都牵连在身上。打小开始,时时刻刻都在缝制彩衣。这个细节设计得独特巧妙,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蕴含着苗家少女的命运、寄寓着苗家人的苦难。一套苗女盛装由十八件组成,几乎要用去苗家妇女半生心血缝制。它不仅要作为嫁衣和在重大节庆日里穿,而且死后还要作老衣。外婆死不瞑目,就是因为丢失了五彩衣的牛皮样图,所以一再叮咛外孙女咪彩,一定要织出五彩衣,找到苗家人回家的路,实现苗家人“回家”的梦想。最终,咪彩历经千辛万苦,找回了五彩衣图像,缝制出了五彩衣。影片不仅用画面生动地展示了苗族五彩衣的美轮美奂,而且用画面生动地诠释了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的话:“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部影片厚重的民族文化意蕴,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这是影片最成功的一点。
——

第二,影片在情节线索的运用上,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串连影片的牛皮图样、雯绣像的挂历、五彩衣,是贯穿影片的三根紧密相连、互相融通的情节线索。
“牛皮样图”,是统领全片、贯穿始终的三代人的命运线索。他将三代人的恩爱情仇融为一体。
五彩衣传承人外婆,是负责收藏与保管“牛皮样图”的人,可是,在动荡年代,外婆因不上交“牛皮样图”而下狱;雯绣为了外婆的安危,忍痛交出了“牛皮样图”;因为“牛皮样图”的丢失,外婆含恨去世;为了“牛皮样图”不至于被毁坏,雯绣被工作组长强行凌辱;永福为了向他的恋人雯绣保守“牛皮样图”丢失的秘密,含冤服食哑药;为了“牛皮样图”,咪彩发誓找不回来就终身不嫁;为了抢回“牛皮样图”,高艺受重伤。通过“牛皮样图”,展现了祖孙三代五个人的悲催命运,而且与整个苗族族群的命运相连接,真是牵一图而动全身。
“雯绣像挂历”,是连接三代人的感情线索。因挂图被永福偷,使外婆对永福怀恨,令永福含冤,让凌辱雯绣的“红旗”(高红启)思念、使高艺的母亲妒恨。而最终,正是这张“雯绣像挂历”,让高艺发现了父亲的秘密、让雯绣找到了丢失的“牛皮样图”的踪迹,解开了影片的种种悬念和秘密。
五彩衣,是“牛皮样图”的实体,是“苗岭霓裳”的载体。也是影片《苗岭霓裳》最终画面形象的载体。是“牛皮样图”与“雯绣像挂历”两条情节线索的终极。是整个影片最终重彩展示的图景。至此,三条线索复归统一。这三条线索丝丝入扣、交织纠葛,引人入胜。这是佳富和整个创作群体的精心设计,值得大书一笔。

——

第三、影片在画面和影调的处理上,用了不少功力,很值得注意。
影片在镜头的运用和色调的设计上,用了不少心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一是充分运用了昌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将苗家人繁衍生息的千年茶乡昌宁县的万亩杜鹃林、天堂山风光、高山湿地、澜沧江百里长湖、千亩野生核桃林、千亩古茶园等瑰丽的自然景观,合理而有机地融入影片中,与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相勾连,增强了影片的色彩,丰富了影片的画面,提升了影片的可视性。其二,在影片色调的处理上,饱和而不锐利,丰富而不浑浊,多样而不杂乱;在色彩的运用上,注意了时代性,不同的年代,运用不同的色彩基调。外婆年轻时代用黑白色调,外婆本人和五色衣用彩色;母亲雯绣时代用泛黄色调;咪彩时代则用正常色调。让人能从色彩基调上区分出年代。影像既有史诗的气质,又有厚重的民族感,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体现了电影这一以视觉为主的综合艺术的特点,让人尽可能赏心悦目。这一构想,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值得肯定。
当然,《苗岭霓裳》远非尽善尽美。《苗岭霓裳》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不够、深度不够;情感纠葛的处理,比较表面,深化不够。比如:咪彩与高艺的关系,最后将同父异母关系处理成是异父异母关系,以此成全其恋爱,这是回避冲突。这使我想起了十年动乱以前摄制的著名彝族题材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也有类似的问题。最后,生父与养父争夺达吉的归宿时,让两位父亲搬到一起居住,使皆大欢喜。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温柔的批评。说在人性论与人情论的问题上,不应回避矛盾。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人性,要敢于面对冲突、直面矛盾。

——

总起来说,《苗岭霓裳》瑕不掩瑜,成就是主要的、多方面的,限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与精力,不能祥析。
最后,我想再回到服饰上说几句。半个世纪前的1956年,郭沫若在为北京服装展览会的题词中写道:“衣裳是文化的表现,是思想的表象,是体现科技水准,是反映民族、时代,更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修养素质的具体化。”服饰,是美化人体与保护人体的艺术,是变化极为敏感的社会调节器,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标志之一。它不仅具有时代性、社会性,还具有情感性、审美性,民族性和个性;它不仅能记录历史与时代的变迁,还能够在极大的可能性范围内调节人的审美功能,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形体面貌、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服饰的设计、制作、流行,都是一定社会、一定民族、一定地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心态的表现与反映。在影视制作与艺术表演中,服饰设计,是影视成败、票房收入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有些影视剧编导,只想用它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求取丰厚的票房价值,而忽视了服饰的历史意蕴、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结果意与愿违,适得其反。正是在这方面,《苗岭霓裳》的拍摄和成功,给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值得肯定,也值得学习和推荐。

注:本文原载武警边防部队原副政委、边防文联首任主席陈统恩少将主编,2015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杨佳富文艺作品论》一书中。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试析《苗岭霓裳》的成就/ 张运贵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