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千古陶渊明

文|付辉杰

大凡最伟大的诗人,他们都不是用文字去作诗,而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作诗,用自己的整个一生去实践他们的诗。陶渊明就是这最伟大诗人中的一个,是中国诗人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他的一生,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

——

渊明生于晋,身处乱世、黑暗、灾荒的年代,但他不被迷乱,不失落自己,努力在纷繁交织的矛盾中保持着自我的本真和内心的宁静。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在理想和现实中,他将日常生活融入诗,将诗融入他的整个生命。这更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诗,是他一生的修行和坚守,也是他人生的无限扩大。

王静安先生是个很了不起的学者,追求真正的学问和真理,我们仅从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便足以证其识见。他和渊明一样,具有独立精神,追求思想自由。因此,他在其著述中对渊明屡屡赞赏。他短短十七则的《文学小言》,却有两则提及渊明。其中第六则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第七则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

静安对渊明的赞赏,绝非溢美之言,这是对光明峻洁的人格的景仰,是对旷世之才的崇拜,是源自内心底里的尊重,是对具有同一精神特质的人的惺惺相惜。

历史的长河,往往源于精神的传承。静安品读渊明的诗,仰慕其为人,视为精神上的挚友。他的自沉昆明湖,是否映着屈原汨罗江畔“虽九死犹莫悔”的背影,抑或是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劲节。

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在想象的蓝海里追寻璀璨的远梦,随后悠然飘下光明宁静敦厚的声音。在他的诗里,既有“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会心,又有“人生似幻化”的失意;既有“带月荷锄归”的闲适,又有“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尴尬;既有“心远地自偏”的淡然,又有“刑天舞干戚”的猛志……人们魂梦萦绕的桃花源,纵使千百年过去,依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渊明作诗,不装风雅,不违心屈就;不待安排,任心中流出;不假雕饰,直写胸中之妙,于平淡中有真味,萧散中有真趣。“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清而不太重,淡而不太浓,真谆,自然,不见凿痕,如清水芙蓉,秋潭月影,澈底澄莹,直抵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然物外,忘我无我,早已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珍贵的枝叶。
——

渊明的诗,朴茂渊深,流传虽仅百余篇,内容却极丰富,极丰美,诗里他纵谈生死,论无常,抒襟怀,道持守,绘田园风光……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藏,是人们尘世安顿灵魂的养料。后人多宗其学,却极难有尽到处:王维得其清腴,孟浩然得其闲远,储光羲得其质朴,韦应物得其冲淡,柳宗元得其峻洁,皆只得其性之所近。东坡称“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确是切评。

渊明胸次浩然,饮酒,意不在酒,寄酒为迹;作诗,意不在诗,寄诗为迹。他将生活变幻成境界,使读者自然而然被它的美所吸引、摄住,凝心静虑,终于忘掉了它的美,忘掉了它的用心,忘掉了自己。千百年来,渊明的诗,始终似日月般永放光芒,如雨露般滋养着世人的心灵,并将继续熏陶着后世无数人。

——

古人读陶诗,时有佳境。东坡“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其好渊明诗之深,读诗时内心的欢欣,如在眼前。喜之极,爱之切,遂有《和陶诗》从心中涌出。陆游年十三四时,取藤床上渊明诗读,“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开卷忘食,读诗之惬意可见。苏陆之读陶诗,一慢一快,各见性情,各臻妙境,非一般读诗人所能领悟。

今人萧望卿读陶诗,“像一张有翅膀的琴”,可以借意境与音乐的两翼,带着人飞升。这自又是读诗时一种绝妙的感觉。

是夜,修竹摇曳,月影婆娑,闲坐书窗前,捧读渊明诗卷,慢慢地,慢慢地,那轻灵的心,便乘着这歌声的翅膀在飞翔……(本文刊于《冷水江文艺》)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千古陶渊明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