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中美摇滚乐发展与青年心理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风格层出不穷——流行、摇滚、爵士、蓝调、古典、民谣、乡村音乐……摇滚乐是其中比较保证争议的一种音乐风格,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摇滚即是叛逆,摇滚代表着一种膨胀、不满的情绪,与内心的平静和社会安宁相悖;在热爱摇滚乐的人的心中,摇滚则是一种信仰,一种时代的象征,一种社会喧嚣里内心的慰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让摇滚乐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断被刷新认知,也不断被替代。

摇滚这种音乐风格凭借着宣泄情感、激情的表达方式和符合青春时期心理状态而饱受青年人的喜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

叛逆的摇滚

摇滚乐,英文全称为Rock’ N’Roll’,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的影响发展而来。早期摇滚乐很多都是黑人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因而节奏布鲁斯是其主要根基。摇滚乐分支众多,形态复杂,主要风格有:民谣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乡村摇滚、重金属、朋克等,代表人物有: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猫王)、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等,是20世纪美国大众音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胁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中创造出了”摇滚乐”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

美国摇滚乐

美国摇滚乐是黑人文化传播到白人当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摇滚乐最先是黑人的福音音乐和布鲁斯音乐,与白人的乡村音乐大相径庭。摇滚乐是白人打开黑人文化黑人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在父辈种族歧视的影响下同时又沉醉于黑人摇滚乐中反叛、宣泄的情感,他们被黑人文化所吸引,热爱着黑人文化当中的“快乐的原则”,渴望回归人本身,渴望享受单纯的快乐。这种想法使得后来美国白人与黑人并肩战斗一起解决民权问题、共同争取民主平等,携手消除种族歧视。

1960年美国摇滚乐承载了美国乡村音乐的传统,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就是当时美国摇滚乐的代表性人物,他于1962年曾经作为美国种族平等协会的全职秘书与民权运动有过亲自接触,并于1962年4月写成”Blowing  in the Wind”,这首歌如同黑暗里的一缕光,成为那一时代最著名的抗议歌曲, 也是当时美国黑人为争取民权的斗争颂歌,1963年,鲍勃迪伦还同马丁·路德·金站在群众面前,支持向华盛顿进军的活动,要求政府消除种族歧视。1963年到1964年,鲍勃·迪伦还发表了一系列反战歌曲,包括“Masters of War”以控诉军火商人;Only  a Paw n in Their Game“ 一首悼念为支持民权运动而惨遭杀害的人 ;“ (The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oll”一首控诉雇主残害黑人女孩海蒂的歌曲;以及“时代在变”一首敲响美国社会制度警钟的经典之作。这些抗议歌曲在社会上起到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呼应了时代的呐喊,并起到了相当的团结作用, 它将美国的民权运动参与者、参与罢课运动的学生老师、言论自由运动的积极分子 , 以及反越战抗议的民众都团结到了一起。鲍勃 · 迪伦的传记作者在他的书中说:“迪伦的影响力体现在那些攻击美国制度, 拒绝合作的人们身上,或是对制度发起激烈攻击的人们身上……,迪伦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动力。”

虽然如今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而摇滚乐见证了人民为消除种族歧视做出的努力,摇滚乐成为白人了解黑人文化十分重要的方式,摇滚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部分的种族歧视,美国的许多音乐种类都源自黑人文化,黑人文化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黑人文化也成为美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摇滚乐

1986年,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开创了中国摇滚的先河,尽管在当时得到了反响,但是至今,摇滚乐还是一种不被正统音乐界接受、不受青睐的音乐风格,多次的文化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可是人们还是更多地接受主流观念,对于摇滚音乐里的反叛、叛逆的宣泄,对于青春的解读,对于西方文化里的部分及时行乐、享受本真的快乐的思想还是有着偏见和误解。

1994年12月17日,被称为“魔 岩三杰”的窦唯、张楚、何勇与嘉宾“唐朝”乐队,参加了在香港红磡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这场盛大的演唱会的受众者是一群受到新兴文化冲击的香港群众,与此同时,这场演唱会也获取到了极大的成功。在崔健的背后,是中国摇滚“新生代”的崛起。一时间,大批新乐队成立,他们全力创作作品、开拓空间、意图走出崔健巨大影响这个时期 , 中国摇滚乐内部正在进行一场革命,其告别了过去单一的宏大叙事,走向风格多元化。国外摇滚乐的多元化曲风深深影响着国内的摇滚乐发展,从重金属到硬摇滚,从朋克到轻柔摇滚,从民谣摇滚到雷鬼,再到现如今的“迷幻”,到“新金属”和“工业噪音”。但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另类,或者说是一种时尚的标识,而早已忘记摇滚乐的核心精神和它本身的艺术性。早一批的摇  滚乐的鼻祖现如今并没有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当中,甚至有大批音乐人已到了没落的时期,而窦唯那批领袖人物现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口中的不修边幅的中年男子了。

摇滚乐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文革”刚刚结束,正在进行一系列文化复兴的活动,摇滚乐恰好符合人们解放思想的要求,初期的与中国摇滚乐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红旗下的蛋》,都传播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这样唱道:“想什么,做什么,是步枪和小米  道理多,总是说,是大炮轰炸机  汗也流,泪也落,心中不服气 藏一藏,躲一躲,心说别着急”,“一边走,一边想,雪山和草地  一边走,一边唱,领袖毛主席”饱含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无限憧憬、展望。

在多数人的心中,摇滚就是无规律地嘶吼,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内心,表达情感,往往与重金属音乐混为一谈。摇滚乐在诞生之初之所以受到音乐界的排斥是因为摇滚乐的音乐构成具有“反美学”的特征,也即摇滚乐中所透露出的审美趣味是与“和谐、文雅”的古典艺术传统相悖的。所以, 用传统的艺术眼光来看 ,摇滚乐就缺乏“艺术性”不能称为真正的“音乐”。但事实上, 任何艺术行为都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的影响,所以,不存在与社会活动完全脱节的纯艺术形式,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摇滚乐这种特殊的音乐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无疑要远大于其艺术价值,“从本质上说,摇滚乐主要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演奏者和听众共同参与和建筑的社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

摇滚乐与青年心理

对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正常心理,对于偶像行为的模仿是崇拜的附属产品,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  及重新建构自我。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 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 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  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

在家长的包办下成长的孩子在青春期当中不免产生叛逆、试图宣泄情绪、渴望自由的想法,摇滚乐中感情的宣泄与青少年的心理不谋而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美好的心理平衡要靠工作、家庭、娱乐三者的和谐统一。虽然青年还未投入社会工作,当时学习、生活上的压力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需要通过音乐这种娱乐的方式,去合适地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心中的压力。摇滚是一种集体的狂欢,青年比较容易在其中找到共鸣。

青春的叛逆思想偶尔会诱发出走、逃避家庭的极端行为,但在外漂泊遭遇困难与磨难的时候,青年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家庭、家人所能带给他们的帮助和温暖,这时,摇滚乐中所表达出的由叛逆到出走,由出走到挫折,再由挫折到回家,最后使处于青春期行走并试图逃避的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心灵上的归宿。摇滚为青年提供心灵的慰藉与归宿。

 后记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跌宕起伏、坎坎坷坷,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经历过沉沦也经历过辉煌,如今摇滚仍然在持续发展着,通过媒体的方式进入大众的生活,尽管有着误解,有着争议,但每一个摇滚音乐人都一直步履不停地奔跑着,为摇滚乐的发展而努力着,渴望更多人去了解摇滚乐的内含。当下摇滚音乐人的生存和摇滚乐的核心精神的保持仍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希望更多人能够为摇滚发声,希望摇滚乐能够步入主流音乐的行列,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少年文化》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

《摇滚乐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的反叛》

《摇滚乐发展历程及其反叛性思考》

《叛逆的声音与颠覆的年代———试论美国1960年代摇滚乐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中美摇滚乐发展与青年心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