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中国戏剧史》 —谈我们作为文化继承与发展者的责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国庆晚上,我在房间看龚琳娜某年中秋在恭王府的演唱。千秋家国梦,古诗词曲唱响。扬琴,阮咸与笙箫齐鸣,巴扬与大提浅吟。心中不由升起感动与自豪之情。
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曾多少丰富灿烂的文化兴盛!然而,往昔不可追,那些曾经灿烂过的在历史烟尘里逐渐沉寂,便永远的成为历史。纵观中国戏剧史,地方戏也罢,昆曲折子戏也罢,饮誉朝野的京剧也罢,都躲不过历史潮流的冲击。拿昆曲来说,其辉煌时代文人士大夫莫不“靡然所好”。然而,短短百年间“长安之梨园,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余秋雨在书中这样评价:“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具有永久的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现象,它已进入疲惫的岁月。当观众已经习惯了它的优势,那么它的优势也就不再成为优势.相反,它的局限性却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耐烦。”
今天,我们的民族音乐仍在舞台上活跃,但与西洋音乐的大潮相比,这舞台还是太小太小了。但是,我们在转变,我们在革新,我们在努力缩小自己的“局限性”。
两年前,在王中山的古筝演奏会上第一次听到《枫桥夜泊》这首作品,只感觉心头一阵颤动,眼泪不自觉的涌出,仿佛独身泛舟,满天月色,一片沉寂,移船易景,眼前过往,现在,徐徐展开。回家,将张继的《枫桥夜泊》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跨越千年,以为仍可晓张继之愁。余秋雨在书中写:“当代观众的认可是一种今天的生命状态与一种遥远的生命状态的蓦然遇合,相见恨晚,哪怕仅仅是轻轻一段,不知来由却深深入耳,挥之不去。”这种默契实在是妙不可言而又余韵悠长!《枫桥夜泊》是一首现代筝曲,打破了古筝原有的五声弦制,并且加入钢琴伴奏。这样大的改变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却破除了局限性而有连接古今的默契保留其中,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者所要做的吗?
丹麦作曲家西蒙所做的协奏曲《开启》是一首相当先锋的作品,其中却运用了古筝这一乐器。他创作这首作品之前从未接触过古筝,他第一次面对这个木头做的“长盒子”, 开合琴盒,用琴弓,信用卡,玻璃瓶,甲片在琴弦、琴钉上创造出了不同的音色。就是用这样一种奇特的演奏方式,古筝演奏家刘乐与西蒙合作在欧洲进行了二十场演出!刘乐后来在采访中说,演奏这首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开启—用陌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与自己相伴多年的乐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远古青铜器的拙朴之美是我们已经脱离了那个时代,站在当今的审美高度才能欣赏的。有时,我们正需要脱离固有的思想,以全新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去丰富它,去发展它。当“观众已经习惯了它的优势”时,就请站在今天的高度去继续发掘它的光辉吧!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的中华文化不停驻在过去的某个辉煌时刻,而在当下鲜活着啊!它是如何的样子,与过去、与未来是怎样的默契是由由我们寻找与书写。
——
而有多少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呢?少之又少。原因有两点。
其一,我们对过去了解太少,无从寻找;传统文化往往被作为一个符号。古筝演奏家刘乐曾说我们要甘于作为符号,哪怕是只有一个装饰音。是啊,某一乐器在音乐面前,某一文化在历史的大潮里需要这样的态度。然而,在这样的牺牲精神之前大部分人的所知仅仅是符号。因此这些人总是乐于盲目夸耀辉煌的过去,而不自知这都建立在偏颇的印象之上。就拿古筝来说,曾是文人士大夫们争相表达鄙弃之情,以展现自己高洁志趣的对象。“筝”那时在这些人心里是“肤浅”甚至“轻浮”的符号。同为外来乐器的二胡则受到的偏见更深,这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今,古筝由于“紫薇格格”那一曲,误打误撞的被推上“神坛”。茶庄,饭店,都爱摆架古筝。此时,古筝成了“高雅”的符号。可见,仅仅了解这些符号太不够全面了。
其二,我们对现在缺少自信,无法下笔。过去的的文化已淡出我们的生活,近代西方文明涌入,看今戏剧、音乐、舞蹈…无不有西方文明的影子。于是,有人叹辉煌不再。日本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曾批评道,“中国家具设计师盲目模仿明清样式已成病态。”中国的创作者们往往在迷茫我们的文化在哪里,他们从过去找,却忽视当下。
不如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的创作者们以鲜明的风格在工业设计中取胜,其设计不乏中国隋唐的影子。你能说,这不是日本的文化吗?“长安不再,奈良依旧。”中国的隋唐文化早已与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在一起了。我们生活在中国,吸纳、濡染着这个国家的品格与精神,创造出的便是有中国风格的作品。所以,请自信起来吧!自信于我们所感知,所经历的,它确确实实溶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了。
“今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伴着这样的歌声,前几天刚刚结束了文艺表演。《采薇》这首曲子是作曲家张渠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张渠的作品,我得以接触到几部他作配乐的舞剧。曾听说张渠为舞剧作配乐时为得到玉碎的声效,特地去市场上买了一块假玉来碎。听到这个故事不禁为张渠的认真而动容,也为在电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乐器演奏者存在的意义而感到欣慰。古往今来,有一份贯穿始终的默契总能击中我们的心灵,那便是传承、发展者的执着的耕耘,对过往的尊重,对未来的的深情!
当我弹着张渠所做的曲,心中总有一份敬佩与尊敬。也不禁开始思索我肩上的责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中国戏剧史》 —谈我们作为文化继承与发展者的责任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