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鲁迅《彷徨》读后感 -彷徨中前行

原创 娜娜zhao 娜驿站

我读小说通常采用这三种读法:一是结合当时所在的社会政治环境来阅读,二是结合当下的个人情绪来阅读,三是放在人性的共性领域去阅读。

鲁迅先生的《彷徨》集中收录了他于1924年到1925年间的十一篇小说。这些小说应该说是有蛮有意思的,但相较于小说的有趣,我对这个集子本身的名字也有兴趣。

将怎样的文章集合起来才能称得上“彷徨”?人不是都喜欢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强大和优点么?尽管有一些人会利用自己所在群体的特性来展示自己的弱小,但这样做的目的却是要获取众人的理解和同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向别人示弱都是需要勇气的,而告诉别人自己正处于“彷徨”之中,既有可能被人批评为矫情,也有可能让人觉得自己优柔寡断。

在这样的情形下,鲁迅将自己的文集取名“彷徨”,则必有其特别的用意。如果我们来观察1924年到1925年间的历史变迁,会发现那时正是“五四”运动的低潮期,新文化运动内部出现了分化,鲁迅先生做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肯定感受到了前途未知的迷茫,在这样的情形下,自己的所做所为究竟是对还是错,他肯定产生了自我质疑。

对自己进行质疑其实是一种反省,这只有性格敏感的人才会时常为之,这种反省本应该贯穿生命的始终,它是个人校正自己人生航向且不断向新的境界进发的必要条件。

《彷徨》文集中的十一篇小说,分别将十几个不同角色放在不同的矛盾环境中,让他们在那些进退两难中挣扎,这就如同一个化学家为了找到某种特别的合成物而做不同元素的合成试验一般,鲁迅在写这些文章的同时,也将自己代入了那些角色中,他用笔和思考去演绎这些处于人生漩涡中的人的命运,同时他又站在一个较远的旁观者立场去观察这些挣扎中的角色的前途会怎样。

一个时代的变迁,一定会在这个时代的各种层次人群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虽然看似各不相同,但由于它们的同源性,所以如果能透过这些不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那事实上就是把握住了一个时代的脉搏,从而就能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历史的进程,并预测未来的走向。

鲁迅以自己的方式做了这样的尝试,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底层百姓,这些人身处各行各业,他们在自己无法理解的命运中挣扎着前行,这些千姿百态的造型形成了一幅庞大的历史画卷,那么,做为这幅画卷中角色的观察者,鲁迅是否从中看到了未来?

从这十一篇小说的结尾来看,鲁迅先生是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如果细读这些文章,会发现他在每一篇结尾所阐述的希望,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那都是从死到生的希望,这种寄生于死的希望相当于一种涅磐。做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鲁迅先生本身的浴火重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浴火重生,在面对毁灭时他也如我们一般苦闷过,甚至心死过,但对于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他在心底还始终存有那么一点无法彻底熄灭的火星,也正是这一点火星,让他从那个苦闷的时代敖过来了,也因此,创造了不朽。

彷徨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一段迷茫,坦诚自己的彷徨,正是勇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唯有直面,才有破解之道,一味的回避,只能让自己在这段迷茫中永远迷失直至死亡。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鲁迅《彷徨》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