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毛姆《寻欢作乐》读后感 -这本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哪一个呢?

原文标题:毛姆自认的得意之作,写尽了人性的虚荣浮华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毛姆的《寻欢作乐》📖

这本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哪一个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吧~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在过去的一周中,我们跟随阿申登的脚步,回顾了他与德里菲德尔夫妇之间的一段隐秘往事。

往事属于书中人,但我们却总能从字里行间看到毛姆本人的影子。

他用难得的“温柔”,缅怀了一段求而不得的旧爱;又用一贯的“毒舌”,不留情面地调侃了种种怪象乱象。

更可贵的是,他对人生、人性和现实的思考,穿越时空之后,仍然分量十足,让我们深受启发。

在罗西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毛姆的旧爱——苏·琼斯的影子。

他们同样拥有甜美温柔的性情,洋溢着浓浓的母性光彩。她们同样享受着生活,追求快乐并愿意让别人一起快乐。

她们同样坚持做自己,义无反顾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

通过这个人物,曾经的感情重焕生机,昔日的美好再次鲜活,毛姆得以深情缅怀了那段逝去的爱情,完成了自己惦记多年的夙愿。

也正因为这样,这部《寻欢作乐》是毛姆本人最喜爱的作品。

的确,只要“记得”,人生中的美好便能永远鲜活,永远生动,便能一次又一次温暖我们,治愈我们。

故事中的德里菲尔德也深深明白“铭记”的力量,但与毛姆不同的是,他选择在自己的小说中铭记的,是最沉重的往事,是最深重的创伤。

他和妻子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而最荒诞的是,就在女儿去世当晚,为了逃离巨大的沉痛,不让自己彻底崩溃,妻子居然跑出去和另一个人男人度过一夜。

而这,无疑是对德里菲尔德内心的又一次重创。

于是他拿起笔,将这段旧事写进自己的小说中,在白纸黑字之间深刻铭记。

一味逃避,不去正视,伤口不会自愈。唯有直面伤口,剔骨疗毒,才能真正拯救自己,而他拿起的笔就像那把锋利的疗毒的手术刀。

在这次深刻的“铭记”之后,往事并不会从他头脑中彻底消失,但它不再是一个鲜血淋漓的伤口,而成了一个硬硬的结痂的疤痕。

疤痕或许终生都不会消失,但却不会再发炎溃脓,危及生命。

从此以后,面对从前,他终于可以放下,面对未来,他终于可以重来。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苦与乐。我们或许没有毛姆和德里菲尔德手中那支笔,却同样可以选择铭记。

美好的过往,当然值得深深铭记,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回味那份明亮和余温。

而至深的伤痛,同样值得铭记。只有深刻“铭记”,才能将伤口化为疤痕,从此彻底放下,获得心灵的自由,从此真正解脱,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

如果说“铭记”是德里菲尔德的人生姿态,那么罗西的姿态就正如这部作品的名字——“寻欢作乐”。

这个似乎隐约闪烁着贬义色彩的词,其实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中的那句:“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但在毛姆笔下,这个词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忠于自己、忠于内心的生活态度。

这个词几乎贯穿了罗西的一生。不论是早年在黑马厩镇,还是之后来到伦敦,她都绝不会压抑自己对爱和欢乐的欲望。

她每天都活跃在餐厅、剧院、公园、画室、茶会,兴致盎然地享受各种人生乐趣,身边从来不会缺少倾慕者作陪。

当她喜欢一个男人,她会毫不犹豫和他们发生关系。这是天性,是她想让自己快乐、也想让爱人快乐的天性。

即使失去了最挚爱的小女儿,遭遇了最沉痛的人生打击,她也是本能地用最简单、最浓烈的快乐为自己疗伤,在快乐中寻求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的确,罗西不是一个忠于丈夫的爱人,不是丈夫身旁的贤内助,更不是人们期待中的文坛泰斗的妻子。

更重要的是,对于成为这样的女人,罗西从来没有半点兴趣。她从来无意于成为人们期待她成为的那种女人,她只想成为她自己。

在这一点上,她和德里菲尔德的第二位太太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位德里菲尔德太太比罗西实在要“精明”得多,也“得体”得多。

她深谙怎样做好一位称职的贤内助,怎样做好一位文坛泰斗的妻子,怎样由此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耀。

可就算是市侩文人阿尔罗伊也能看出,德里菲尔德一生中最好的作品都是和罗西生活时写下的,那些作品中有着后来再也找不回的活力和风味。

在寻欢作乐的人生中,罗西不仅让自己活得开心快乐,更像一颗始终散发柔和光芒的星体,用快乐感染了身边的人,照亮了身边的世界。

那种生命力和感染力,绝不是装腔作势、蝇营狗苟的生活方式能够具有的。

当然,盲目推崇享乐,甚至给身边人带来伤害的人生观绝不值得鼓励,但在尽到了责任、承担了义务的前提下,人生的品质也同样值得我们关心

每一个人都有资格问问自己,是不是幸福,是不是快乐,是不是满足。

而置身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中,每个人都要做出各种选择,选择忠于什么,选择为谁而活,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而忠于任何人,都不如忠于自己;为任何人而活,都不如为自己而活;成为怎样的人,都不如成为真正的自己。

除了缅怀旧爱,思考人生,毛姆还通过德里菲尔德、阿申登和阿尔罗伊这三位同行,毫不客气地揶揄了不少文坛怪象。

可以说,阿尔罗伊身上集中了市侩文人的各种“优良做派”。

他资质平平,却又野心勃勃,热衷于沽名钓誉。他戴着一副圆滑虚伪的假面具走天下,自诩深谙文坛“潜规则”,并且是忠实的践行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作家”,居然无往不利,真的在文坛闯出了名头。

让人真不知是该替那些“真正的作家”不平,还是该替那个光怪陆离的文坛悲哀了。

就连文坛泰斗德里菲尔德的成功也不简单。

他自己虽然不擅长这一套,但背后却站着两个不简单的女人——慧眼识珠的特拉福德太太和精明干练的第二位德里菲尔德太太。

他的名望和地位离不开两个女人的运作和经营,也同样离不开阿尔罗伊崇尚遵循的那套“潜规则”——要想成功,才华和作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手腕高明,四处逢源。

创作合适的作品,出席合适的活动,会见合适的客人,发表合适的讲话,表现合适的谈吐,结交合适的名流,还要动用金钱、关系和恭维去摆平那些挑剔的评论家。

在这种乌烟瘴气的大环境下,有真才华、有好作品的作家无法出头,而脑中空空的文化骗子却招摇过市,名利双收。

长此以往,文学彻底成为人们“向上爬”的工具,作家们纷纷舍本逐末走“捷径”,读者们无法读到能够滋养身心的好作品,文学创作只会彻底泯灭了初衷和意义,如同行尸走肉,了无生机。

其实,这种种怪象不仅存在于文坛,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不仅存在于那个时代,此时此刻也并没有彻底绝迹。

然而推动行业、社会、时代进步,推动世界变得更好的,不该是这些,也不可能是这些。

置身这一滚滚洪流,每一个平凡个体的力量都不能小看。用心“铭记”生活中的苦与乐,不断修炼自己的才智、能力和品格,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会成全我们,我们也会去成就更好的世界。

毛姆的《寻欢作乐》这本书到此我们就解读完了。

下周我们将要共读的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不存在的骑士》。

卡尔维诺是文学界公认以小说的形式写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他的作品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视角见长。王小波称他为自己的精神偶像。

《不存在的骑士》写于1959年,二战结束初期,经济、社会都受到巨大冲击,人的精神也遭受了重创,人们失去了信仰,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卡尔维诺借助中世纪的故事形式,讨论个体存在的问题和反思人类精神家园的走向。

《不存在的骑士》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骑士,他作战勇敢,知识渊博。但奇怪的是,他的肉体是不存在的——打开他的盔甲,会发现里面空空荡荡。

究竟这是一个怎么样的骑士,为何人们又看不见他呢?



精彩点评:

1,解读:毛姆《寻欢作乐》第七章,全篇总结毛姆除了以难得的“温柔”缅怀了一段求而未得的旧爱,完成了自己惦记多年的夙愿~;阐明人生中的美好只要记得,就会永远鲜活生动温暖人心治愈伤情。毛姆通过德里菲尔德、阿申登和阿尔罗伊这三位同行毫不客气地用一贯的“毒舌”不留情面地调侃揶揄了不少文坛怪象。故事中与毛姆不同的是德里菲尔德选择了在小说中以最沉重的往事创伤敏銘记~只有“銘记”才能将伤口化为疤痕,从此彻底放下获得心灵自由解脱重新出发;如果说“銘记”是德里菲尔德的人生姿态,那么罗西的姿态就正如作品“寻欢作乐”是一种忠于自己忠于内心生活的态度,这个词也贯穿了罗西的一生,到最终罗西也未放弃让自己快乐也让爱着她的人快乐天性,她从来无意于成为别人期待她成为的那种女人她只想成为她自己。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用心“銘记”生活中的苦与乐,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智,要成为真正的自己。让世界更美好!

2,本周读完了毛姆的《寻欢作乐》,领读人说“毛姆自认的得意之作,写尽了人性的虚荣浮华”。感谢领读人!
其实,不仅因为这是一部毛姆最喜欢的作品,还因为它的书名是取自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的台词:“你以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那么,“寻欢作乐”在毛姆笔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呢?
通过一周的听读和今天的解读,十分感慨,那个生性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喜欢开怀大笑,有着强大母性的,名字叫罗西的女子,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罗西很另类,但却是让人看一眼便再也难以忘记的女性。
她友善、豁达、开朗、充满生命力。时而像阳光般灿烂,时而如月光般温柔,她用自己的笑容来打动别人,用自己的纯真来吸引别人。
她风流多情却不下流。她的美是自然的,是本性的。她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也从不为自己的缺点找借口。
毛姆对她的塑造和描写都是正面的,就连罗西的滥情以及她和有家室的老男人私奔,都没有丝毫责怪和鄙视,这与世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毛姆是怎么认为就怎么写,明知道一定会有人反对,可是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最真实的情感,不得不说,这很毛姆。
毛姆有这样真诚和坦率的真性情,怎么能不迷人呢?罗西和德利菲尔德的故事又怎么能不吸引人呢?《寻欢作乐》告诉你:真正的爱就是接纳所有好的坏的。
不得不说,毛姆这个自诩的“二流作家”,把一个三流故事,写成了一流的经典

3,阿谷君早!打卡读书在此。毛姆的《寻欢作乐》读完了,谢谢阿谷君的推荐及陪伴。此书感触颇深,一个问题在脑海中萦绕,但同时也有了答案,人的快乐边际及内容究竟是什么?我想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以此为基础或许可以让你明确快乐是什么,如何寻找快乐……。总之个体的快乐并不是孤立的,它需与世界和谐相处,同时守住善良之底线方是正确之路……。

4,完成了英国作家毛姆《寻欢作乐》的共读。这部作品,通过文坛泰斗德里菲尔德的遗孀,请当红作家阿尔罗伊为已故丈夫写回忆录一事,借故事的讲述者阿申登之口,回顾了他与德里菲德尔夫妇之间的一段隐秘往事。通过这部作品缅怀了一段求而不得的旧爱。
《寻欢作乐》最可贵的是它对人性、人生和现实的思考,它对我有以下启发:
第一,作品呈现了上个世纪英国文坛的怪像和作家众生相,并通过这些怪像,对人性之恶进行了揭露与讥讽。诸如: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向上爬、走捷径、潜规则等。这些文坛怪像,尽显人类社会中人性的普遍弱点,各行各业,屡见不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二,作品的书名和内容,表现的是一种忠于自己、忠于内心的生活态度,充满了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表达了作者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寻欢作乐”的罗西给我的启示。罗西与其他作品中的风流女人截然不同,并不让我反感或鄙视。她孩子般的纯真微笑,她快乐自己也温暖他人的率真性格,尽显生命力和感染力。当我在纠结于无尽的责任和义务时,是不是也应该像罗西那样:活的通透,活成自我?!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毛姆《寻欢作乐》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