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 一场生命的告别仪式,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与自私。

原文标题:不要等到死亡来临的时候,才去思考如何生活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昨天我们一起追随托尔斯泰的人生轨迹,了解了他丰富却又遗憾的一生。对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创作背景,及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有了大致了解。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生与死的抉择,是困扰托尔斯泰和伊里奇的共同难题。反复纠结之后,他们都以死亡作为出口。

托翁的死亡之路我们已有所了解,伊里奇走的这条路,作为读者的我们正慢慢靠近。今天,这本书的共读将正式开启,我们不妨与伊里奇共同面对这人世的纷繁。

伊凡·伊里奇的一生,要先从他死后说起。

他生前是一名法官,那天,当他曾经的同事们在讨论一起案件时,得知了这个公认的“好人”离世的消息。

他们拿到了一份油墨未干的报纸,黑色边框中印着如下文字:

“普拉斯克芙亚·菲德芙娜·戈洛文娜沉痛哀告各位亲朋好友,深爱之先夫伊凡·伊里奇·戈洛文法官于1882年2月4日不幸去世。兹定于本周五下午一点整举行葬礼。”

没错,那是一则讣告,发布人是伊里奇的妻子。

讣告写得庄重得体,而伊里奇的死讯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此前已有消息称他得了不治之症,病了好几个星期。不过,大家对于伊里奇之死表现出的悲痛却有些轻描淡写。

因为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因伊里奇之死而空缺出来的职位,这虽说过于现实,却恰恰是人性的一种真实写照。

不过,所有的私欲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表面上他们仍旧讨论他的疾病、目前伊里奇家里情况如何,以及他离开后的财产问题。也有人主张,应该去他家里看望,毕竟大家都是绅士,而且还是同事一场。

议题并无实质的进展,不过大家很清楚也颇有些幸灾乐祸地想到:幸好死的是他,不是我!

不过在看似幸灾乐祸的想法背后,却是很多人莫名的悲哀:必须活着,因为要养家糊口。与之相联系的,则是对于未来的恐惧心理。

伊凡·伊里奇的离开,除了他的家人,受影响最大的要数菲徳·瓦西里耶维奇和彼得·伊万诺维奇。两人曾经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后者还跟伊里奇一起在大学学习法律,并一直认为自己欠他一个人情。

这样的关系,去送最后一程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晚餐过后,伊万诺维奇牺牲了小憩的时间,一面将好友离世的消息告知妻子,一面迅速换上晚礼服,驾着马车赶往伊里奇的葬礼现场。

伊万诺维奇到达伊里奇家中时,他的妹妹、昔日同事们,都已经在那里迎来送往了,还有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平日里,那些嬉笑顽皮的人也穿上礼服,变得一本正经起来,仿佛有一种特别的讽刺感。

毕竟,你永远不知道谁在葬礼现场商量着晚上去哪儿打牌,交流哪家馆子的菜更好吃,评价哪个女孩子更靓丽。

葬礼现场上那些小声耳语的背后,是生活的颤音,也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掩藏。和其他人一样,作为伊里奇挚友的伊万诺维奇在类似的场合总是特别尴尬,想要做些什么,却生怕做错,成为众矢之的。

想来想去,他选择了画十字架,虽然不确定画的同时是否应该鞠躬致意,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他留心着每个人的举动,但在管家助手格拉西姆经过身边时却略有不适,那一刻,他仿佛闻到了腐尸的臭味。

这让伊万诺维奇想到了好友生前最后的时光,那应该是他们见过的最后一面。这个叫格拉西姆的年轻人在伊里奇的书房出现过,他当时的身份是家庭护士,对主人进行贴身护理,深受伊里奇的喜爱。

当终于看到好友的遗体时,伊万诺维奇开始比对,他变了,也瘦了,不过却更英俊、更高贵了。

除此之外,那脸上的表情像是在诉说,所有必须完成的事情都已完成,而且正确无误。不过,透过那表情,伊万诺维奇也读出了某种不满,那架势好像是对生者的指摘和告诫。

这让他深感不适,以致匆匆离开房间之际,失了礼节。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礼节,不过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客套表达,并不意味着真情流露。

果然,当死者的同事、隔壁房间的施瓦兹告诉他今晚可以在瓦西里耶维奇家好好玩上几局时,他便慢慢振作起来了。

可惜,他可能高兴得有点早。菲德芙娜走来了。作为伊里奇的妻子,她邀请众人参加灵堂的仪式,而伊万诺维奇作为其口中“伊凡·伊里奇真正的朋友”,没有理由拒绝。

原以为只是参与仪式,总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但菲德芙娜却提出要在仪式前和伊万诺维奇单独谈谈。他们来到一个房间,屋内的陈设还是伊里奇生前喜欢的样子,昔日好友曾有过布置建议的征询,如今已物是人非。

谈话以女人的哭声和沉默开场,中间也有插曲。不过终于还是由女主人开启了正题:

她说她想要做点什么分散注意力,还说丈夫在最后几天遭了不少罪。尖叫,痛苦,但却仍旧清醒。隔着三个房间都能听到喊叫,这就是遗孀口中死者生前最后的时光。

伊万诺维奇一边回忆和好友共同成长的点滴,一边陷入恐惧。恐惧来源于死亡,不过在一番自我劝解之下,他认识到:死亡对伊凡·伊里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对他肯定不是。

于是,他开始认真回答好友妻子关于抚恤金的提问。原以为一个女人对政策不可能懂得更多,但是他错了,菲德芙娜对政策研究得非常明白,她试图得到更多的抚恤金。

伊万诺维奇发觉,自己对这件事的了解并不比眼前这个妇人多,更加无奈的是,他并无更好的解决方式。出于礼貌,他象征性地谴责了政府,并表示:无论怎样,都得不到更多了。

意识到伊万诺维奇并无太大的作用,菲德芙娜便选择了打发伊万诺维奇离开。

走出房间之后,伊万诺维奇遇到了好友的儿子,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就像是一个小伊凡·伊里奇,记忆中他们一起学法律时,伊凡·伊里奇和现在这少年一模一样。

管家助手格拉西姆再一次出现,他声称死亡是上帝的意愿,每个人迟早会有这么一天。话里透露出的冷静,让他看起来是全场最清醒的人。

送走伊万诺维奇,格拉西姆继续料理杂事。那架势仿佛在说: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人要学会向前看。

伊万诺维奇则在终于摆脱熏香、尸体和石炭酸的味道后,慢慢恢复了好心情。难怪马车夫询问目的地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出了瓦西里耶维奇家的地址。

赶到之时,刚巧上局结束,他顺利加入了新局。

葬礼没能对人们的生活、娱乐等活动造成任何影响,一切仿佛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真不知道他们是把死亡当成了必然会到来的节日,还是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麻醉自己,不去思索,一味沉沦。

不管是哪一种,都无法改变“生命有限的事实”,保尔·柯察金曾说:“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那么,伊凡·伊里奇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

领读人:驿路奇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简书百万专题前主编。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

一场生命的告别仪式,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与自私。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吧~


精彩点评:

1,解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第二章,伊里奇的妻子发布了一则讣告:对于伊里奇之死,好多人关注的是他死亡后而空缺的职位~安魂期间并不破坏人们打牌的传统,他的妻子菲德芙娜悲痛之,假装询问来伊里奇告别仪式上他的生前好友伊万诺维奇对于抚恤金的意见,其实她是想知道丈夫死后她是否能拿到更多的钱,让伊万诺维奇同时发现她早比自己还清楚;伊里奇的管家助手格拉西姆也声称,死亡是上帝的意愿~深感他是全场最清醒的人。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亲情的淡漠,以及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将生活中难言的分离场面揭露的淋漓尽致。那么伊里奇究竟是怎样的一生呢?

2,伊凡·伊里奇生前是一名法官,他的妻子在报纸上发了一份讣告“伊凡·伊里奇·戈洛文法官于1882年2月4日不幸去世。兹定于本周五下午一点整举行葬礼。”大家对伊凡.伊里奇.戈洛文的死的悲痛表现出轻描淡写,更关注他空出来的职位。表面上在讨论他的疾病、离开后的财产等问题。除了他的家人,受影响最大的要数菲徳·瓦西里耶维奇和彼得·伊万诺维奇。伊里奇的妻子菲德芙娜提出要在仪式前和伊万诺维奇单独谈谈,他开始认真回答好友妻子关于抚恤金的提问,菲德芙娜对政策研究得非常明白,她试图得到更多的抚恤金。葬礼没能对人们的生活、娱乐等活动造成任何影响,一切仿佛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3,今天的共读,以倒叙的方法,从一名叫伊凡·伊里奇的法官的葬礼说起,讲述了与伊里奇生前有关的人们对葬礼的不同态度。
伊里奇被生前的同事认为“公认”的好人。但葬礼时,大家对伊里奇之死表现出的悲痛却轻描淡写,他们更关注伊里奇死后空缺的职位。
伊里奇的生前好友伊万诺维奇,去葬礼现场送伊里奇最后一程。在到达伊里奇家后,既尴尬又拘谨,成了众矢之的。他从伊里奇的遗容上,既看到了满足,也读出了不满。他深感不适,匆匆离开。幸而有人约他今晚可以好好玩几局,他才振作起来。在他巧妙回答完伊里奇妻子的问话后,直奔玩家,顺利开玩。
伊里奇的妻子菲德芙娜在灵堂仪式举行前约伊万诺维奇单独谈谈,话题直奔抚恤金。她已经把抚恤金政策研究得非常透彻,不过想得到更多的抚恤金。
伊里奇的儿子,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酷似伊里奇年少时。
伊里奇的管家助手格拉西姆再一次出现,声称死亡是上帝的意愿,每个人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其冷静貌似全场最清醒的人。
葬礼没能对人们的生活、娱乐等活动造成任何影响,一切仿佛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伊凡·伊里奇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期待明天的共读。

4,伊里奇去世了,大家表现出的悲痛却有些轻描淡写。

因为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因伊里奇之死而空缺出来的职位,这虽说过于现实,却恰恰是人性的一种真实写照。

葬礼没能对人们的生活、娱乐等活动造成任何影响,一切仿佛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真不知道他们是把死亡当成了必然会到来的节日,还是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麻醉自己,不去思索,一味沉沦。

不管是哪一种,都无法改变“生命有限的事实”,保尔·柯察金曾说:“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伊凡·伊里奇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呢?期待明天的解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