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马克马巴夫的印度之旅:《心灵印记》影评(2)

马克马巴夫的《心灵印记》里,也出现这些我曾经历过的场景一对男女苦候始终不到的火车,在黄土飞扬的印度大陆上巧遇游牧民族,并举行了一场传统的印度婚礼,瓦拉娜西的死亡仪式以及恒河畔的生活百态……·

这些场景都似曾相识,然而,除了这些国家地理频道里惯见的旅游报导以外,难能可贵的是,马克马巴夫总能以独特的视点、幽默讽刺的语言,与奇幻的影像风格,为观者描绘出一个包容万象、处处令人惊喜,却也处处充满矛盾的印度,这使得《心灵印记》跳脱了走马看花的旅游报导层次,成为一部妙趣横生的寓言电影。

在这个印度神祗多如繁星的大陆上,无家可归的老人被狂热自私的群众逼使成施展奇迹的圣人,为的是延续这块土地上千古不移的神话,也因他是贫民赖以为生的衣食父母;诸神环绕的印度妓女,为了赚取更多的美金,不惜将自己的身体做为无神论者的桌子;在这个甘地爱穷人的国度里,连死神都眷顾富人,只因富人有钱买足够的柴火来进行火葬;为了寻找圣人,千里迢迢来到印度的女子,却因这趟朝圣之旅而踩死无数只无辜的蚂蚁;为爱走天涯的无神论者,期望在这趟印度之旅中体验爱与充实,却只感受到更多的幻灭与虚无;不相信奇迹的记者,却得仰赖报导“奇迹”维生…·如此这般的寓言体叙事风格,在《心灵印记》里处处皆是

虽然《心灵印记》记充满了有神论无神论、美与丑真理与虚幻、精神与肉体等虚幻的哲学议题,我却不曾片刻感到令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相反的,一连串经由巧思设计的影像风格与场景调度,使这趟印度之旅中的每段故事,以及接连上场说故事的每位人物,都能在观者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介绍男女主角上场的那段开场戏里,女子以手套遮眼,撑着阳伞,静坐在椅上;男子站着她身后,头戴耳机听音乐,孩子们以石头圈起两人的影子;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对准备卧轨殉情的情侣,到头来却发现这对男女在等侯火车,而观者只听到风呼啸而过的声音,随之,男女已坐在车上。

而不少场景的开始,我们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如新闻记者的那段;

又或者是,一开始以远镜头约略捕捉这段故事的主角,随之让他完全以画外音出现;如此出乎寻常的表现方式,反而让故事更具魅力,观者几乎得集中精力、竖起耳朵来看、来听完每一段故事,并且巨细靡遗地捕捉每个影像带来的讯息。

虽然导演说故事的方式,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好莱坞风格大相径庭,但是,却也正因为如此不同,《心灵印记》这部电影才有被看的价值,这部电影才得以散发出如此非比寻常的魅力。透过一幕幕光怪陆离的印度众生像,一段段充满哲理的激辩,《心灵印记》显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印度,一个在永无休止的生死轮回中受苦受难、却始终面带微笑的民族。

(作者彭怡平)

心灵印记 Scream of the Ants (2006)
导演: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编剧: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主演: Mamhoud Chokrollahi / Mahnour Shadzi / Karl Maass
类型: 剧情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法国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06
片长: 85 分钟
又名: 蚂蚁的尖叫

系列影评:

到印度或者到梦里:《心灵印记》影评(1)

《心灵印记》其它影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3)《性与哲学》《心灵印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2)《性与哲学》《心灵印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1)《性与哲学》《心灵印记》

洗涤心灵尘埃的印度火车之旅

相关电影专题: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性与哲学》《心灵印记》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马克马巴夫的印度之旅:《心灵印记》影评(2)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