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月光男孩》影评:不被允许的梦 -又名《月光下的蓝色男孩》

该怎么说起这部电影呢?有人说看完会想起王家卫的电影,导演Barry Jenkins说三段式结构是参考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看完电影,令人有种复杂的心情。身为王家卫的忠实影迷,很难不在《Moonlight》观影过程,被众多镜头提醒,「王家卫在这里,也在那里..」,于是我想先跳脱美学风格、镜头语言,从导演Barry Jenkins的作品脉络来谈这部电影的时代意义。

Barry Jenkins的崛起,非朝夕而来的幸运,而是经过漫长累积,有意识发展自己的电影语汇,创作不懈,最终在《Moonlight》集大成。他的首部长片《Medicine for Melancholy》于2009年面世,离第二部长片《Moonlight》,几乎有八年之隔,这么长的时间无法拍长片,他拍短片、电视剧集练功。

几年前我看过他的短片《Tall Enough》,对片中鲜见的情侣组合惊艳:「亚裔男孩与非裔女孩」;以跨文化恋情、萤幕曝光度来说,几乎是最弱势、也最被忽视的族群性别组合。里头处理很多刻板偏见(从片名翻译「身高够高」足可知),加上Barry Jenkins那充满都会气息、带点hipster(「潮」或者「欧美文青」)的手法,让看惯白人浪漫电影的观众耳目一新。

他的首部长片《Medicine for Melancholy》,是部仅15000美金的超低成本独立制作,剧组大概只有五个人、一台小机器。讲述一对黑人年轻男女,在一夜情之后的城市邂逅,神似Richard Linklater的Before系列三部曲,男女在城市散游、漫谈,文艺气息十足,摆脱黑人电影充斥暴力、毒品、饶舌乐的刻板印象。甚至该片首映后,观众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不是部Mumblecore的电影?

Mumblecore(中文:呢喃核)是美国独立电影界在2000年之后获得关注的一项运动。这个流派的电影特点是由超低预算制片(常常由手持的数位摄影机完成)、关注20岁左右年轻人的情感生活、即兴创作的剧本、非专业演员出演。《Medicine for Melancholy》非常符合上述条件,但当时鲜少有全黑人演员、剧组拍摄此类电影。整部电影拍得十分自由,对白有哲学意味,让人想到Richard Linklater的首部片《Slacker》那种没钱也得拍电影的开创精神。

不同的是,《Slacker》问世后几乎成为以德州奥斯丁为首,其后席卷全美白人青年次文化的代名词,Slacker这个字成为90年代某种文化现象,指无野心、无目标的年轻世代,有点类似当今台湾说的「小确幸」;正面的看,其实是青年拒绝追求当时社会赋予的主流价值观,把焦点放回到自己身上。《Medicine for Melancholy》虽未造成同样的回响,但其以旧金山为故事背景,这全美黑人比例最低的城市,已等同有种宣示意味,该片的影响力在于,普遍激励了黑人电影创作者,使他们看到黑人电影风格的另一种可能,以及黑人以电影手法为自我发声的可能。

回到《Moonlight》这部片,里头的各种元素组合,也其实都有脉络可循了!Barry Jenkins在他作品里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即是辩证各种刻板印象:种族、性别、阶级等。但他以一种柔软的姿态提出,而非像是大多数黑人电影所持的那种,被压迫的指控态度,如前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自由之心》,仍是直指种族歧视的论述。Barry Jenkins暧昧的多,也难怪他疯狂崇拜王家卫的电影(在访谈时说:再努力40年,仍旧拍不出《花样年华》那样高度的电影);他将焦点回归到少数族裔的个体感受,不若以往的电影作品,总得诠释整个族群的尊严。

所以电影里有句重要台词,与主角Chiron情同父子的毒贩Juan璜,在海边对小Chiron说的:「你得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让别人来决定你的人生。」这句话也可说是导演创作这部片最重要的精神指标,他用如此态度看待黑人于社会的处境,也以此观点,来拿捏性向议题于片中的分寸比例。然后他于短片就讨论过的「男子气概(muscularity)」,在《Moonlight》中也几乎凌驾性向议题之上,看完电影,你不一定会觉得那些霸凌完全是因为他的性向,而更可能是因为Chiron的柔软(很不符合黑人男性必须强硬又manly的共识)。

Barry Jenkins的创作观点是如此暧昧,在美国黑人电影中几乎前所未见(《自由之心》的黑人导演Steve McQueen的代表作《Shame》有类似的质地,但仍是以白人为主角,且导演是英国人),再加上他的艺术手法,用在黑人角色身上,就更为新奇了。往常只能看见白人角色们,以文艺姿态穿梭影像中,Barry Jenkins本身就是个艺术电影迷,个人气质又十足hipster,看他公开的穿搭形象,跟All Saints广告没两样。他在首部电影就展现出自己有士绅化(gentrify)黑人角色的能力,让黑人也能跟白人一样浪漫、慵懒、中产、有文艺气息。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运用「眼神」说故事的手法,光盯着三个不同演员诠释不同时期的主角Chiron,从不同面孔中看到相同的目光,里面埋藏同个灵魂。尤其是长大后的Chiron变成Black,结实肌肉、凶恶面容伪装之下,仍在眼神里掩盖不了脆弱的受伤灵魂,演员Trevante Rhodes的表现十分出彩!以及导演让两个久别重逢的大男人,眼神不断交流,传送秋波情意,难掩羞怯的表现手法,大概是全片最动人的时刻,Barbara Lewis的《Hello Stranger 》音乐一下,这场戏应该可被编列到电影学校:如何拍好「眉目传情」的教材中。

当然,《Moonlight》绝对是一部好电影,那是让Barry Jenkins被认可的基础,只是里头实在有太多王家卫的残影,相对削弱《Moonlight》在美学上的原创性。不过仍无损这部电影之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性,特别是全美政治右倾的当下、仇外心理(Xenophobia)当道的欧美国家、始终太白的奥斯卡,需要一个反动制衡的力量,而Barry Jenkins刚好走到了那个位置,在对的时刻,以这么一部极度个人、又极度普世的电影,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个什么,聊以慰藉。无论那是「性取向」、「阶级」、「肤色」等各种能想到的刻板印象,都无法阻挡个人,成为那个灵魂深处渴望成为的「我」。

也难怪在奥斯卡那出史上最大颁错奖的闹剧之后,所有人仍惊魂未定,陷在《La La Land》戏里戏外的「南柯一梦」时,Barry Jenkins那没机会发表的完整致词,从一而终的总结《Moonlight》这部电影的时代意义:

「Tarell(编剧的小名)和我都是Chiron,我们都是那个男孩。当你看《Moonlight》时,你不会想到在片中那样成长背景的人,之后能做出赢得奥斯卡的艺术作品。我说过很多次,我必须承认是我一直给自己施加限制,否定自己能有那样的梦。不是你、或别人,而是我自己造成。所以,任何看这部电影而从中也看到自己遭遇的人,请把这当作启示,并好好开始爱自己。因为唯有如此,才能透过这个奥斯卡的善意理解到,你也可以拥有那些,你以为不曾被允许拥有的梦。」

《Moonlight》不只实现了Barry Jenkins不被允许的梦,也是世界各地的Chiron,从今而后也敢做的梦。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月光男孩》影评:不被允许的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