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战争中没有女性】

原文标题:《她揭露了被遗忘的真相,每一页,却都让我痛哭》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本周,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处女作,作者身为新闻记者,以她对脆弱生命的关怀和敏感,用长达七年的时间,录制几千米长的磁带,采访了二战中数以百计不同身份的俄罗斯女兵,最终有了这部厚积薄发的作品。

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在女人眼里,这场似乎只属于男人的战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书中经历过战争的女性视角,我们可以对生与死,爱与恨,困难与幸福等话题展开思考。

在阅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以下五个问题:

在战争中,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纯女性视角下的战争?
仅靠着回忆,可以让遭遇苦难的人得到救赎吗?
我们如何在看遍苦难之后,依旧对生活饱含热情?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曾看过一个话题讨论,说非虚构类文学的作品很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至于差不多上百年时间,也只有包括罗素在内为数不多的几位作家凭借作品获此殊荣。

但在2015年,一名纪实文学写作者却得到了这一奖项,她就是我们今天共读这本书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获得的赞誉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有趣的是,全书是由几百个女兵絮絮叨叨的口述组成的。很多人以为她就像家庭女性在唠叨八卦一般平淡,却没想到战争彻底地改变了她们。

从她们口中我们听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地狱之行,向我们展示的是在战争下女性的生存窘境。

她们本可能是一位流连于厨房的母亲,一位在大学明媚阳光下的少女,一位在工作岗位上敬业的女工。

而这一次,她们不得不成为刽子手,被迫去除自己的性别,不知不觉地成为社会上的边缘人。

战争在极大程度上压迫了她们母性的一面。一名母亲,不得不在保护孩子性命和国家利益的两难面前作出抉择。

为了满足自己天生对美的追求,她们只能偷偷在半夜穿一次高跟鞋。即便是在战争中有幸活下来的女性,回归家庭以后也免不了受到排挤。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女性很难发声的时代,就用自己的笔,来给那些默默承受战争与人们偏见的女性,给予了一丝力量和勇气。

我们都知道战争,但我们了解的战争,却大部分是从男性视角,英雄主义来描述的。

胜利者编写的战争总是充满了荣耀,全由男性转述的战争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我们该怎么去接近战争的真相?也许这本女性视觉的战争纪实作品,就能帮助我们看到战争的全貌。

这本书之所以能问世,当然也离不开作者的特殊背景。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生在苏联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乡村教师。

她一开始就如同很多孩子那般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高中以后就开始加入教师和记者行列,大学学习新闻专业。

毕业以后,阿列克谢耶维奇针对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这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于是她被派到边境的一家地方报纸工作。

几经辗转,她开始采访二战中的女性,为自己的写作积累大量素材。

她一生出版的作品并不算多,但是却凭借她极高的新闻素养,还原了一大批重大事件的一手资料。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等。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一个特点,她会选择规避官方的说辞,只求真实地把采访者的苦难记录在文字里。在读她的作品时,我们可以真切地感知到当事人内心残酷的挣扎。

她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客观地把那些关于当事人,参与者的口述回忆,摊开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看到不一样的人生。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是可以寻找到真相的书。

她写战争,写战争中的人。她关注女性在经历战争后,那不为人知的心灵史。

村上春树说过:“写作者的身体里是有毒素的,那些让读者感动的故事,在写出来之前,所有的情绪都由写作者分解和承受。”

我想,这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身体力行中,教会我们的东西。

她展示出来的那颗细腻的心,那股坚定的执行力,那比一般人更加强悍的神经。

何尝不是在教会我们,在正视痛苦和灾难过后,我们要如何让自己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得到洗涤、净化甚至痊愈。

我想,莎士比亚那句:“人世间的悲痛有百种反映。”是对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最好的说明。

把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定义为“复调书写”,再合适不过。什么是“复调”呢?

复调本是一个音乐术语,用来形容那些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发生、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声部组成的音乐形态。

评论员徐迅雷把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称作是“成百上千个采访对象的讲述,成百上千遍倾听和记录,成百上千盘录音带,成百上千份资料,成百上千次书写,成百上千种磨砺……”。

正是因为这一连串的“成百上千”,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式书写得以实现。

战争对女性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来说,关于战争的记忆,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

在一次演讲中,她曾经讲起自己小时候对战争的记忆,这也许就是她选择“复调”这种创作方式的原因。

她小时候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听自己家乡的村妇去讨论她们眼中的世界。这些村妇没有丈夫、父亲和兄弟。

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她们所在的村子也很难看到男人。

村里的很多人,大多靠着等待继续生活。

等待家人从战场上归来,不在意那些人是否缺胳膊少腿,只要他们能平安归来,便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但是,在战争面前,等待越久,希望也就越渺茫。有一部分人在等待中徒然地浪费了人生,也有的人选择去前线亲自见识残酷的战争。

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这群人的命运,想知道战争究竟是怎么改变她们的。

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在和平年代深入到战争的残酷和痛苦中去,进而更加理解生活。

对于女性而言,在战争中承受的一切,一点也不比男性少。战争爆发,很多男性首当其冲,但是女性在后方也同样在经受着精神的折磨。

这其中有丧夫之痛,也有丧子之痛。

而当国家需要女性参与到战争中去,她们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哪怕代价是要去面对战争的残酷和杀戮,是遭遇一些人的歧视,是即便好不容易幸存下来回归家庭,却失去了最亲近之人的理解。

深藏在战争中的真相,我们需要去寻求。

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我们也就和书中成百上千人的脆弱相遇,在一种相似中,进而对苦难形成另一种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这和遭遇无关,和时代无关,和种族无关。

当我们通过参与,知道战后女性的内心苦难历程,我们也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穿越时代的痛苦,更加安心幸福地活下去。

在明天的共读中,让我们一同走进书本,去一点一点认识另一种模样的战争。我们明天见。


文章存档:《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系列文章: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战争中没有女性】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面对绝境,只有让自己变得坚硬】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作者真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重组女兵们难以想象的经历】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美丽可以让出入战场的人重拾笑容,可以让她们拥有短暂的幸福】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偏见是一种病,比无知更可怕】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记住痛苦,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精彩点评:

1,解读: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间接了解了到战争的残酷与灭绝人性的杀戮;因为我们也常在世界新闻中,感受到战争硝烟的跃跃欲试野心膨胀,似乎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所以不得不让我们时刻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我们反对战争,一旦有来犯之敌,就让他们有来无回!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让我们在之后的共读中,寻找到惊心动魄的战争真相吧。

2,新的一周,新的听书体验。应该说我们不算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世界的另一端依旧时有战争的发生,我们只是有幸生于一个和平的国家。回顾历史,我们固然应该为战争中正义的一方胜利而骄傲欢呼,但永远不要陷入狂热。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战争在任何时候,对于人类文明而言,都是一种灾难。期待明天开始的共读

3,在我们的印象里,女人一直被男性保护和宠爱,但是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全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地狱之行,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在战争下女性的生存窘境。

女人从来没有因为战争而远离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们也会参与战争和经历战争的摧残,战争对女性的影响绝没有温柔,相反它是毁灭性的,她们在战争中承受的一切绝不比男性少,很多男性首当其冲,可是女性在后方也同样在遭受着精神的折磨。这让处在和平年代里的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和理解,也无法领略那种因战争丧夫,丧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怎样割心的疼痛。

今天我们要感谢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为我们呈现的良心之作,走进书本,去一点一点认识另一种模样的战争。让我们明天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