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有淳朴、善良,也有落后与野蛮。

原文标题:《撒哈拉的故事》⑤: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体验的过程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并非全然是美好的。

这里有传统的礼教观念,其传统观念束缚着女性,女性必须用布把自己包裹起来,必须戴着面纱,不得同男人说话,甚至小小年纪的女孩们常常就像长舌妇一般议论着他人的八卦。

散文集的最后一篇《哭泣的骆驼》,就讲述了这样沉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殖民地——西属撒哈拉动荡局势之下。

巴西里、沙伊达和鲁阿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巴西里是游击队首领,他的妻子沙伊达是一名助产士,他的弟弟鲁阿是一名警察。巴西里和沙伊达都是那片贫瘠沙漠上接受过教育的有识者。

巴西里如同一位王子,英俊儒雅,而沙伊达就像天使,美丽优雅。

巴西里为争取民族独立带领游击队同西班牙和摩洛哥政府对抗。

他为了保护沙伊达,七年来一直隐瞒两人之间的夫妻关系,而作为弟弟的鲁阿,一直默默地在背后保护着沙伊达。这种亲情与友情的联结,让三毛与荷西感到震撼与钦佩。

一次,三毛与荷西冒着生命危险到鲁阿家参加家庭聚会,还没到门口,鲁阿的弟弟早早地来迎接他们。

全家人都在为家庭聚会而忙活,鲁阿的母亲和妹妹们宰羊制作美食,父亲将每个女儿都有的一副银脚镯送给了三毛。

他们一家于动荡时局中相聚着,不谈政治,全情投入。

因为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是否还有下一次的团聚,还是未知。

过了这天,巴西里和兄弟们又要为民族独立而战了。尽管他们的战斗与渴望民族的独立的愿想就像天方夜谭,但他们立志为民族而战的精神在这片大漠上闪着光辉。

然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那么令人难过。

巴西里被杀,沙伊达成了替罪羊,被处以极刑,手段极其残忍。沙伊达在临死前受尽了折磨与屈辱,而鲁阿为了保护沙伊达也惨死在自己人手下……

故事的结局,是在沙漠骆驼的屠宰房,呈现了血淋淋而悲惨的一幕,只留下骆驼在哭泣。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心里留下的,是家人团聚时温暖、兄弟情义的感动,更有沉重的悲伤。

三毛为我们呈现了在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当地的勇士尽管对自己的国家与人民有清晰的认识,但他们仍旧坚守着自由信念,追求民族的独立,为向往的生活而战斗。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他们的精神才显得高贵,他们的爱情才更让人心疼。

另一篇《娃娃新娘》,讲述的是女孩姑卡的出嫁。

十岁的姑卡已被家长安排结婚,被迫进入成人的世界。整个结婚的过程,最令三毛愤怒的就是迎亲的时候。

三毛写道:

“最气人的要算看迎亲了,阿布弟下了车,跟着一群年轻朋友冲进姑卡坐着的房间,也不向任何人打招呼,上去就抓住姑卡的手臂硬往外拖,大家都在笑,只有姑卡低了头在挣扎。

因为她很胖,阿布弟的朋友们也上去帮忙拖她,这时她开始哭叫起来,我并不知她是真哭假哭,但是,看见这批人如此粗暴的去抓她,使人非常激动。我咬住下唇看这场闹剧如何下场,虽然我已经看得愤怒起来。”

这还只是前奏,之后他们一面打,姑卡一面被拖到吉普车旁去。

三毛对姑卡高声叫:“傻瓜,上车啊,你打不过的。”

而姑卡的哥哥却对三毛笑着说:“不要紧张,这是风俗,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拚命打才是好女子……等一下入洞房还得哭叫,你等着看好了,有趣得很。”

阿布弟拉开布帘进去了很久,不知过了几世纪,听见姑卡如哭泣似的叫声,然后就没有声息了。

虽然风俗要她叫,但是那声音叫得那么的痛,那么的真,那么的无助而幽长。

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

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三毛,你想我这样很快会有小孩吗?”她轻轻地问三毛。而三毛不知怎么回答她,她过去胖胖的脸在五天之内瘦得眼眶都陷下去。

“给我药好吗?那种吃了没有小孩的药?”她急急的低声请求三毛。

而三毛一直移不开自己的视线,定定的看着她十岁的脸。“好,我给你,不要担心,这是我们两个之间的秘密。”并轻轻拍着她的手背,“现在可以睡一下,婚礼已经过去了。”

从三毛的描述中,我们读出了那种愤怒与悲切,不由地不寒而栗。在场只有三毛与荷西两个外地人,他们只能愤怒,只能静静坐着、眼眶湿润。

婚礼,本应是收获美好与祝福的仪式。在撒哈拉,仍有体现对女子的轻视与迫害的旧习俗。

妇女即使遭受着如此残暴的对待,她们也无力反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观念早已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

陋俗的存在,无论在哪里,都在伤害者一个民族的尊严。因为弱势的那一方,是这个民族的受伤者。

如此,这片土地上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

三毛以纪录片式的笔调,描写了这些旧俗场景,同时也传达了她对文明世界、对平等与正义的崇尚。

除此之外,还有《芳邻》一篇也读来让人印象深刻。三毛的邻居常常到她家来借东西,并且不会还回来,到后面这些邻居越发觉得理所当然起来。

在《荒山之夜》一篇中。三毛与荷西外出找化石,荷西不慎掉入一个泥潭,三毛跑出去找人帮忙,却遭遇三个当地男人的骚扰,最后还是靠三毛自己救出了荷西。

在《收魂记》中,撒哈拉人认为照相机会收走被拍者的灵魂,三毛则耐心把胶卷拿给他们看,告诉他们相机不会收魂。

三毛知道他们的观念落后,他们偏居一隅,长期与外界隔离,会本能地害怕陌生的事物,因此三毛还从心底里尊重他们,跟他们解释。

三毛用文字记录下她在撒哈拉的所闻所见,引发我们深刻思考。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见不同的人,也许会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也需要克服种种的困难,听不同的语言。

三毛在她的另一部散文集《雨季不再来》中说:“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

我们读这本书,认识某个时期下世界的某个角落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拓展我们的眼界。

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字、读故事,更是发现世界、认识自己。

除了这些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又有哪些吸引读者的地方呢?三毛的散文语言是什么样的风格?

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精彩点评:

解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第五章,三毛在《哭泣的骆驼》里讲述了发生在西班牙殖民地一一西属撒哈拉动荡局势之下,一位英俊儒雅的游击队首领巴西里和他美丽优雅的妻子沙伊达,以及一直默默地在背后保护着沙伊达的弟弟鲁阿,这种亲情与友情的联结;…故事结局,巴西里被杀,沙伊达成了替罪羊,而鲁阿为了保护沙伊达惨死在自己人的手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他们的精神才显得高贵,最终只留下骆驼在哭泣。让三毛与荷西感到了震撼与钦佩。在《娃娃新娘》中讲述了十岁女孩姑卡的出嫁全过程,~揭露了在撒哈拉仍存在对女子的轻视与被旧习俗的迫害。传达了三毛对文明对平等与正义的崇尚。还有在《荒山之寂》《收魂记》以及《雨季不再来》诸多散文中,三毛用文字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间接地让我们了解到世界是由多么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读到这本书,拓展了读者的眼界。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体验的过程。除此,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又有哪些吸引我们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随着三毛哭过,笑过,为了美丽的爱情,为了人们的愚昧,在那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

我们读这本书,认识某个时期下世界的某个角落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拓展我们的眼界。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